 
- 積分
- 200
- 威望
- 200
- 金錢
- 301
- 閱讀權限
- 30
|
閒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胡松年 先生 (2015-09-05)
成語出處與一般意涵
這句成語,由來已久,一般人也都會引用,其意義很簡單,是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就此滿足,還須要更進一步的努力。這是通常用以鼓勵他人繼續努力的一句話。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出自一則佛教典故。據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記載,當時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其佛學造詣極高,常被各地請去傳道講經。一天,他應邀到佛寺講經時,有僧人施禮請他解答關于佛教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問題。爲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麽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唱了一句偈語:「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謂如果道行的修養到了百尺竿頭那樣的境地,不再前進,那麽,雖然了得,卻還不是究竟,即使修到百足竿頭的頂端,仍然不能鬆勁,絕對不能自滿,也不能中辍,須繼續用心去做,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依究竟佛法的立場,「十方世界是全身」,是放下了所有生滅二性的執著,大徹大悟後,方能證知,十方世界,包括物質與精神的,原來全在一己自性的光明中,幻化而來,是本「體」的「相」與「用」,始終一如,本來如此。證得了本來,接下來的,就須回歸平實,返璞歸真,非得走「即空即有」平實的大乘路子不可,遊走「相」與「用」之間,而不為所惑,自在自得,了無罣礙,普度眾生,實現宏願。
簡單直覺之字面邏輯
然這句成語,以字面上簡單直覺之邏輯觀念來看,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一個人努力向上攀登,到達登峰造極之境地,已是可以攀登之最高點,有如竿頭的頂端,再上去,已無可攀之處,此時,於百尺竿頭之上,再向上跨出一步,僅以字面邏輯而推論,這一步,其結果是勢必踩空,整個人反而會掉了下來。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句成語,難道是要我們由最高處,跌回至起點處嗎?那不是前功盡棄了嗎?這句成語,當然不會有如此直接而簡單之意涵,現在讓我們略為探究一下。
腳踏大地,回歸平實
一般而言,身居「百尺竿頭」,如果是從政者,於古代必已是帝王將相,於現今亦為高官要職,統領一方;如果走出世修行的路子,可為一代宗師,或一方聖賢,度人無數;若為學有專長者,可為一代大師,為人景仰,桃李滿天下;如若經商,則必為頂級之企業家,經營有方,廣開財源,影響無數人之生計。總之,都必是在其領域裡,出類拔萃之極端傑出人士。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並不是指由高處下墮,放棄一切現有的成就,而是要你由最高處,調適自己,踏回平實,因為唯有如此,方能捨身處地,開闊自己的視野與智慧,不以高高在上的心態,傲視下方,而是將自己擺在與凡夫俗子同一立足點上,深深地體最基層的心聲,進而長養一己之慈悲心,做出真正利益大眾的事情。身居百尺竿頭之高位,切忌自大,目中無人,反而應該更為謙虛,處處反饋於社會,回到平凡的各個基層,以利他為主要目的,如此方能成為真正的大器。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這句話,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意涵相似,可以作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一句話的極佳註解,不但沒有字面上邏輯的困擾,而且其意涵會來得較為明確,利他之宏大願力也更能展現。若以一個修行人的立場而言,就可以闡述得更為徹底。
「高高山頂立」的地位,有如「百尺竿頭」之境地,在其所追求的領域裡,已達到了最高點,有如竿頭或高山的頂端,向上一路,已無高處可尋。若以一個修行人而言,此時已是開悟證果,轉凡入聖了,在修道位、見道位與證道位上,都已登峰造極,接下來的路,該如何走?
到達「高高山頂立」的過程,可以為「入世」,也可以為「出世」。然接下來的路子,「深深海底行」,必然是「入世」的,不但要入世,還要深入凡間的各個階層,利益眾生,因為行的是「菩薩道」,主要是宏大「行願」的實現,愈是艱苦的地方愈要前去,能行人所不能行,能忍人所不能忍,悲智並運,普助眾生,展現出「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之至高胸懷,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對的事,要堅持下去,但問耕耘,不計收穫,這才真正是「深深海底行」的無上精神。因此,「高高山頂立」之後,所接下來的路,並不是再攀高處,而是回歸平實。
原來,平常心就是道,最不平凡的就在極為平凡之中,這也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道理。
「高高山頂立」,能夠做到「轉凡入聖」,而「深深海底行」,還非得「轉聖歸凡」不可,如果仍然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態,如何能夠深入體會凡間各個階層之困苦?尤奇愈低下的基層,更以為甚。此時,在上位者,就須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段,聖人也要擺脫聖人的形象,傾聽低下諸階層之聲音,用他們所熟悉的語言方式與之溝通,進而幫助他們,度化他們。
要聖人沒有聖人的形象,的確有其難度,但也並非不可能。禪宗二祖,於其晚年時,撇開一代宗師高高在上的形象,反而要到極為凡簡的陋巷中去調心,表面上,其行徑令人費解,實際上,他已證得了「真空」,回轉過來走「妙有」的路子,而「妙有」之行徑,就必須是「即空即有」大乘風範,也就是「深深海底行」。我們若能了解於此,則對其之作風,就不會驚奇而有所不解的了。
佛菩薩是我們的榜樣
「深深海底行」,佛菩薩是如何去做的?《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有一段明確的說法:
「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目*侯] 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經文中只能列舉當時重要的許多階層的眾生,其意在表達,佛菩薩深入凡間所有眾生的各個階層,無分高下,不拘尊卑,佛菩薩本身,外觀上與被度化的眾生無異,傾聽他們的心聲,用他們熟悉的語言與之交流,建立與之同類的親切感後,幫助眾生的大願,方能真正有效的落實。這是善巧方便與悲智並運的模範,也是我們修行人學習之榜樣。
這世間愈是艱苦的地方,就愈有佛菩薩的行蹤。譬如說,地藏王菩薩就在地獄裡,度救苦難的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他的大願。這就是真正的「深深海底行」啊!
借此與大家共勉之。
一己淺見,敬請賜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