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恆南書院-南公懷瑾先生誕辰紀念講座:認識與弘揚

南公懷瑾先生誕辰紀念講座

    2014年3月2日,為紀念南公懷瑾先生誕辰,弘揚南師教化志業,特邀兩岸三地長期追隨南師的同學,作“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專題演講。

    一、講座開場白  主講人:李慈雄等
    二、認識南懷瑾 弘揚南懷瑾  主講人:周瑞金
    三、孔子思想是當代西方文明向上提升的發展方向  主講人:吳瓊恩
    四、思維的陷阱  主講人:馬宏達
    五、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  主講人:李慈雄

一、講座開場白  主講人:李慈雄等


二、認識南懷瑾 弘揚南懷瑾  主講人:周瑞金



認識南懷瑾,弘揚南懷瑾

主講人:周瑞金(原《解放日報》黨委書記、《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人民日報》華東分社社長、著名改革評論家)

各位同修、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今天我們聚集在恒南書院,紀念南懷瑾先生九十七歲誕辰。我有幸到這裡,來作一點對老師的介紹,和我學習老師精神的一些體會。

  南懷瑾先生離開我們已經一年多了。在這一年多裡,劉雨虹先生主編了《點燈的人》和今天發給大家的《雲深不知處》兩本紀念文集,臺灣的張尚德先生也編了一本《南懷瑾先生學術成就文集》。

  今天我們紀念南先生的誕辰,是由跟隨先生多年的學生來發表紀念的演講。這對我們認識南老師、進一步弘揚南老師的精神,是很有意義的。南先生的一生,從1918年農曆二月初六降生在浙江溫州樂清翁垟鎮地團村,到2012年農曆八月十四(陽曆9月29日)往生於蘇州廟港的太湖大學堂,享年九十五歲。老師從十七歲開始離開家鄉,用了十四年時間來求道、學道、修道、悟道;然後到了臺灣,用三十六年時間來傳道、播道、弘道;後又旅美三年,他在美國打通了大陸的資訊,積極地籌備為祖國、為民族作貢獻;然後回到香港,在香港十五年,他幹了很多對大陸經濟和文化建設有助益的事。其中主要幹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從事兩岸統一的大業;一件是催生了金華到溫州的鐵路,開了大陸經濟文化建設的新局面。然後回到大陸,他晚年最後的十年,2003到2012年,創辦了太湖大學堂和國際實驗學校。大學堂建成,老師已經八十九歲了。他用了六年時間在大學堂弘揚文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九十一歲時創辦國際實驗學校,到他逝世前三個月,第一屆學生畢業,他最後給學生作了講話,“臨別贈言”。可以說老師在傳承文明、教化人性方面,功德完滿。

    我今天想講三點:第一點、南老師是當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驅;第二點、南老師一生的業績修為;第三點講南老師一生的佛心、道骨、儒表。

當代中國弘揚傳統文化的先驅

  這裡,我特別要講到老師二十六歲這一年,是他一生中很重要的一年。,他在峨眉山宏深誓願,要用他的一生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我特別突出這個,是因為在老師過世後,才第一次把二十六歲在峨眉山巨集深誓願的情況向社會公佈。十七歲以前在家鄉,在啟蒙老師朱味淵先生和他父親的指導下,老師遍讀了經史子集諸子百家,打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基礎。十七歲以後,他離開家鄉到杭州的國學館學武、修道、求道。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兩年國學館學習期間,他遇到一位戴眼鏡的和尚,把他帶到西湖旁邊的閑地庵,就是史量才——很有名的老申報的董事長——他的家廟。幾年前他被暗殺了。閑地庵旁邊有個秋水山莊,是史量才姨太太的別墅,裡面藏有大量的道家秘笈。老師在杭州學習的兩年間,業餘時間就到這裡來,把道家秘笈的著作都看完了。所以他後來講,他從四川到康藏去找密宗,求訪西藏的四大教:紅教、黃教、白教和花教,取得上師的稱號。他除了佛學的修養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靠在閑地庵讀了這套道家秘笈後的感悟,取得了密宗四大教派授予的上師的地位。

  他在國學館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後,抗戰爆發了,他離開了杭州,出走四川。後來他又投筆從戎,躍馬西南,到了大小涼山,就是原來的西康,現在屬於四川,和西藏交界的地方,去辦墾殖團,就是屯墾戍邊。他帶了一支一萬人左右的民團,也就是軍隊,平時開墾種地,戰時就作為部隊打仗,這樣幹了一年多兩年不到。後來通過他的老鄉,張沖(張淮南),著名的國民黨將領,在國共合作時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也是樂清人,介紹老師到中央軍校,擔任武學教官和指導員,同時自己也在中央軍校進修。抗戰時期,在青城山靈岩寺,集中了一批中國優秀的文化名人。在老師二十四五歲時,他結識了袁煥仙大居士、大禪師。當時袁煥仙和虛雲大和尚齊名,在佛教界有巨大的影響,後來他創辦維摩精舍專門講課,也和老師一樣講中國傳統文化、講佛學講佛法。所以袁煥仙老師是南先生最後投到佛學、佛法研究中的引路人。老師悟道以後,就離開中央軍校了。當時大藏經是很難讀到的,在峨眉山大坪寺有一部。為了讀這部經,老師就閉關了。所以根據他對傳統文化的掌握,再通過閉關遍讀大藏經,來接續中國文化的斷層。在二十六歲那一年,有一天晚上和一批師兄弟,這裡特別要提到通永法師,這位老法師比南老師大幾歲,1994年,老師到廈門南普陀寺打禪七的時候,也請通永法師到場。老師在峨眉山閉關,就是他來送東西。那個時候,山頂上,特別是冬天,很難爬上去。通永法師專門自己背水、背食品上去,讓老師能夠在那裡閉關。老師在閉關以前,就帶著通永法師一班師兄弟,請普賢菩薩來作證明。老師當時說,自己修的、證悟的對不對?剛才他又做了一個降服的法——施食法,這是佛教裡面的施食惡鬼,給六道輪回裡的惡鬼施食,這個方法對不對?要上峨眉山閉關讀大藏經,將來出來弘揚三教百家,接續中國文化斷層,對不對?他對著峨眉山提出要求,希望普賢菩薩來證明,他做得對不對?立下的志願對不對?話音剛落,夜空下突然出現一道白光,燦如白晝,然後一個裂空之聲,在場僧眾無不震撼。但老師當場吩咐他的師兄弟,這件事情絕對要保密。如果傳出去的話,要麼把他妖魔化,要麼把他神聖化,這對於弘揚傳統文化都不利。因此這個秘密守了幾十年,直到老師過世以後,劉雨虹老師、宏忍師、還有宏達,我們商量決定把這公佈出來。所以通過我寫的紀念文章,把老師二十六歲在峨眉山宏深誓願的事向社會傳播了,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所以老師一生立願,一不當官,二不出家。就是為了讀大藏經閉關出了一次家。他自己也有詩:“此身不上如來座,收拾河山亦要人。”他要做“收拾河山”的事情,那就是弘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從1943年二十六歲開始,老師花了七十年的心血,終生奔波,從大陸到臺灣待了三十六年,又在美國待了三年,到香港住了十五年,然後回大陸十年,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教化天下的蒼生,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和智慧。他四川的老朋友錢吉用一首詩對老師進行評價:“知君兩件關心事,世上蒼生架上書。”老師在二十幾歲的時候,他的朋友就這樣評價他:你這一生就關心兩件事,一個是世上的蒼生,一個就是架上的書、著作。

  南老師是我國當代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先驅。他在大陸三十一年學道、求道、悟道,1949年2月到了臺灣,住了三十六年。在臺灣時期,他主要是傳道、播道。在五十年代最艱苦的時候,他都有志于傳播文化。剛才國熙講的,當時臺灣剛剛從日本殖民統治的手裡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文化在臺灣很少,買不到、看不到一部佛經。老師為了弘揚文化,自己拿錢把大陸帶去的佛經印出來,結果推銷不出去。後來有個商人出了一個價格把它全部收回去。結果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個商人是賣肉的,他把買回去的佛經全部拆掉包肉了。這說明我們要在臺灣傳播傳統文化,也是艱難曲折的。後來他真正親自寫了一部著作,《禪海蠡測》,是1955年出版的。到六十年代,他到臺灣中國文化學院和輔仁大學任教,進入大學課堂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他教的課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從大學課堂再走向社會,在社會上舉辦了各種文化講座,甚至深入家庭。六十年代,老師成立了東西精華協會,七十年代初又創辦了老古出版社。老古出版社除了出版老師自己的著作以外,還出版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著作。所以老師在臺灣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五十年代的挫折、進入六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他的道德文章逐漸影響朝野,在整個臺灣社會引起了很大的反響。1969年,他又作為代表團成員訪問了日本。他對比日本的經濟發展和文化情況,寫了個長篇,描述了對日本觀察的觀感,並指出日本走向對外擴張道路的危險性,是因為它的文化出了問題。老師在1969年就指出這一點了。在臺灣的三十六年,老師真正做到了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

  1985年,因臺灣內部人士的糾紛,發生了“十信案”。當時蔣經國的一個親信王升,被貶到南美一個小國家當大使。王升的一個手下,也是南老師的朋友蕭政之被抓進去了。有人講老師是新政學系的頭頭,在這樣一個政治環境下,老師決定離開住了三十六年的臺灣。1985年,老師到了美國,在美國華盛頓旁的維吉尼亞州住了三年。在美國這三年,他到處參觀訪問,還到歐洲考察,瞭解西方文化、瞭解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同時在這三年中,老師還在籌畫報效祖國的事。1986年,他和家鄉的親友、成都的故交恢復了聯繫。今天溫州樂清市人大主任趙樂強主任也來了,他編了一本南懷瑾先生的《故園書》,從1986年3月份老師寫出第一封信,和他的啟蒙老師朱味淵先生的兒子朱璋先生籌畫為他父親出詩文集的事情,後來有很多的通信。還有老師和袁太老師的子女取得聯繫,商量為他的老師建靈堂等。因為臺灣對大陸的資訊封鎖很嚴格,到了美國後,老師大量瞭解大陸的情況,包括改革開放的情況。1987年,老師派自己的弟子回國考察。第一次派了宏忍師回大陸,瞭解我們的宗教,特別是寺廟庵堂文化的情況。當時宏忍師先在上海落地,到慈修庵,上海南市區的一個老庵堂,這個庵堂的老比丘尼去機場迎接她。宏忍師開始了她大陸之旅,走了三個月,遍訪大陸,回去後向老師彙報情況。第二次,老師派了弟子李慈雄先生,當時李先生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工作,要他用世界銀行援助上海一個項目的名義,跟著到大陸,瞭解大陸經濟狀況。老師在籌畫支援大陸經濟建設。後來老師又叫慈雄先生留下來辦公司,他辦了個斯米克公司,辦得非常成功。當時我在《解放日報》當黨委書記兼副總編,還特地開展了“向斯米克學什麼”的討論,學習這樣一個台資企業到了我們內地以後的經營方式、經營理念,對推動上海國有企業的改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這是老師在美國時籌畫的。

  1988年,老師回到香港,在香港待了15年,2003年回到大陸。很有趣,1988年老師剛到香港,兩方面人都來找他。一方面是我們中央統戰部,具體下面我會談到,是老師在中央軍校一起當教官的賈亦斌,他當時是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常委,中央派他去看老師。老師在香港做了兩件事:開啟兩岸和平會談,他成為牽線人;另外溫州市長也跑到香港,請求他贊助造金溫鐵路。所以在香港這15年,圍繞這兩件大事,他從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做了很多對大陸的支持工作,還搞了很多獎學金,比如上海受惠的,一個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獎教助學金”,就是南老師送來的,還有一個是交通大學秘書班,全部由南老師贊助。老師還贊助了很多全國各地的文教事業。老師是把弘揚傳統文化和整個國內的建設事業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2000年,老師第一次到國內考察選址,準備建立一個道場,弘揚傳統文化。他先到杭州,後來又在上海住了一段時間,最終選址在吳江廟港。自2000年選址開工,到2006年建成,整整花了六年時間,建了太湖大學堂。建成時,老師已經八十九歲了,到九十一歲,他又創辦了國際實驗學校。這十年開辦大學堂、弘揚傳統文化,他側重在生命科學、認知科學,就是剛才李慈雄先生在引言裡講到的,要來弘揚老師的文化思想,最重要的是身心性命科學。這六年,老師堅持圍繞這個來說佛法、說佛學,探索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創辦國際實驗學校,就是要改革教育。老師說一百年來近代教育都是失敗的,所以他要重辟一條路。他自己身教、言傳來傳承文化、培育新人,完成接續中國傳統文化斷層的大願。

  孔子有一句話:“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南先生這幾十年一直主張,這個“道”是天下的公道,最好要把道理學問講得深入淺出,連沒有文化的人都能夠聽懂。老師的著作,據我的統計,可能不完整,一共有五十八種,大多都是深入淺出的。我把這五十八種分成三類,第一類、專門講諸子百家的傳統文化,以儒家和道家為主,包括《易經》、《易學》,這是很重要的弘揚傳統文化的著作;還有一類是解釋佛學經典的著作,他講的《金剛經》《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等;第三類、專門圍繞生命科學、認知科學探索佛學、佛法,包括對《黃帝內經》的生命科學的解釋。這三類,都很淺,沒有學究氣,而老師旁徵博引,用了大量歷史故事,以經解經,滲透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驗,充滿著不可思議的智慧和靈光。他的著作,在大陸出了一部分,沒有完全出齊。剛才國熙給我們消息,準備叫東方出版社出他的全集。大部分南老師的讀者都是士農工學商,各階層各黨派,從十幾歲到九十幾歲各年齡段,都很喜歡讀南老師的書。包括我們中央的一些領導,比如我們原來的吳儀副總理,她讀老師的書,還專門在老師生前到太湖大學堂拜訪過老師。還有一個現在在位的汪洋副總理,他也讀老師的書,而且在幹部大會上引用老師的思想來教育幹部。所以老師的書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從朱清時和彼得聖吉看南師的教化力量

  這裡我想舉兩個人的例子,本來我想舉慈雄,但是慈雄自己下午還要講。老師這些年進行文化教化工作,影響的人以兩個人為代表,一個是原來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現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先生,他今天沒有來,聽說他太太譚老師來了;另一個是國際上的管理大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得•聖吉。我想從這兩個故事來看老師的影響力。

  朱清時校長是2004年見老師的。他和老師見面,一講自己的名字叫“朱清時”,老師馬上念出了唐代杜牧的一首詩,一開始兩句:“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朱校長當場被震住了,他說我見了那麼多人,沒有一個人把我名字的出處講出來的,可見老師對傳統文化修養的精深。當時2004年7月,太湖大學堂還沒有建成,朱校長代表中國科技大學和老師合作舉辦了一個生命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研討會,歷時十天,主要談佛學和自然科學關係的話題。老師講的關於唯識學的學問和道理,給了現代物理學家朱清時先生很大的感受。參加完會議後,朱校長講:“我現在發現人生的目標就是要把自然科學和佛學加以比較,來吸收佛學等傳統文化,來開闢自然科學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時用自然科學來解釋佛學道理,來啟迪新的思維。”你看,一位當代著名的物理學家、中國最高等級科技大學的校長,接觸老師只一期研修班、十天時間,就有這樣深的感觸和體會。他探索科學和禪學的關係,提出現代物理的主流學說,正如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年前所說的。2009年,他在世界佛學論壇上發表了《物理學步入禪境》的演講,當時轟動中外。他說他寫了那麼多學術論文,沒有比這一篇影響大。他說我們今天對生命起源的認識、對宇宙起源的認識,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指出來了。現代物理學爬到了山頂,看到釋迦牟尼佛正在山頂迎接現代物理學,他講得很生動,影響非常大。他講,一個徹底的科學家,到了一定程度,都會發現人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人類只是生物進化的一個階段,科學家要想辦法突破這個局限,首先必須提高大腦的感知和認識的能力,而佛法能夠讓人在禪定的狀態下安靜地思考,這個狀態下大腦就成了超導體,能夠感知很多新的東西,這是朱校長的親身體驗。他在去年年初,也在恒南書院,舉辦紀念老師的一個論壇上,他又發表了“量子意識”新觀點。他從量子力學——最新發現的粒子活動的規律,產生一種叫量子意識,這一個現代物理學的新成就來證明佛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心物一元”,就是物質世界和人的意識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朱校長提出量子意識論,打破了我們今天哲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就是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界限,這是一個很大的震動。去年他在這裡發表演講,也給我很大的震動。現代物理學已經可以做實驗證明這一點:心可轉物——這是佛學裡很重要的思想,從量子意識得到論證。所以朱清時老師深情地說,南懷瑾老師是目前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最精深、知識最淵博的人,他是我的老師。

  接下來我舉一個彼得•聖吉的例子。1986年,上海的領導幹部都發到一本書,叫《第五項修煉》。後來提出“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都是出自這本書,包括我們黨代會檔也提過這一說法,都是來自這個管理學家彼得•聖吉。1998年,他到香港找到南老師,請教怎麼來提升自己。結果南老師當場叫他打坐一個小時,而且讓他每天堅持打坐一個小時,還推薦了《大學》《中庸》《管子》三部中國的經典讓彼得•聖吉讀。他說這是管理哲學和政治哲學,又是個人修養的寶典。彼得•聖吉從南老師那裡得到很大啟發,他說自己真正找到了東方文化的老師。以後他每年都來向老師求教,並多次率團隊來聽老師授課。老師過世以後,彼得•聖吉特地從美國趕來找我,他很真誠地表示:“今天世界通過現代科學已經解決不了人的思想文化、精神世界的問題,只有東方文化——南老師代表這個文化——才能夠對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他要從老師著作裡選出精彩論述、對當代起重大影響的論斷,特別從《大學微言》、《二十一世紀的前言後語》,老師談教育思想的書。他準備編一本書,全部用英文,發到歐美國家政要的手上,由他推銷給政要和社會名人,來介紹老師的學術。所以從彼得•聖吉受老師的影響,大家可以看出來,老師嘔心瀝血的教化已經讓西方大師級的專家學者充滿歷史感地行動起來,來努力傳承南師關懷世界的前景和人類未來文化的福音。

南師一生的業績修為

  下面我簡單講老師一生的業績修為。可以用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來概括老師一身的修為:“身無分文,富可敵國;手無金印,權傾天下。”據說有人拿老師的八字去請教一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講了這兩句話。我覺得倒很貼切地概括了老師一生的情況。他最早到臺灣和朋友做生意,他從事商業活動不多的,剛到臺灣取了個名字叫“義利行”。這就有鮮明的傳統文化色彩,他是尊薑子牙為中國商人的祖師爺,推崇管子“經邦濟世”的哲學,這些都根植于歷史文化中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老師講過一句話,一個人一生做的事情對人類永遠有功勞,永遠謀利於大家,這才叫事業。如大禹治水。其他上到皇帝,下到乞丐都不是事業,那是職業。很多人把教育、科技工商業做好,發了財或官做得大,這都不叫事業,這是職業。只有對社會大眾、國家民族作了貢獻的,才是事業。所以南老師一生不為錢財和權勢所束縛,一旦說要投資實業為大眾謀福利,他振臂一呼,就有眾多回應者來參與,並提供資金,堪比富可敵國。這在修金溫鐵路時就能看出來。金華到溫州這段鐵路距離不到兩百公里,當時非常難修,都是山區。孫中山在《建國方略》裡提出來,經過了七八十年,浙江的地方政府和民眾曾經七次要開工修金溫鐵路都沒有成功。1988年,老師剛從美國回到香港,溫州市長就找到老師,老師當場答應下來。他說這條鐵路大家期盼了八十年,修了七次都沒有成功,我今天決定要修,不是為我,而是為開啟一個大例子,中國政府的公共建設可以和外資合作,因為不如此不能夠加快國內的公共建設,我們不去打開這扇關閉的大門,那幾十年都不會打開。所以老師修金溫鐵路最大的貢獻是在我們國內衝破了鐵路建設、基礎設施不讓外資插手、不讓民營企業插手,全部由國家來搞的慣例,這對中國經濟建設是極大的推動。然後他馬上匯進來一兩千萬美元,使得中國銀行有些手足無措,因為當時接受外匯都是困難重重。所以金溫鐵路建設是很不容易的。

  老師講,他沒有任何官職,但在臺灣辦傳統文化講習班時,底下坐的人都是臺灣當局的軍政要員,上將中將少將都是他的學生。有一次上課數了一下,有二十八顆星,都是將軍。所以有副聯語記錄當時的特別班,這裡面有總統府的秘書長、陸軍司令、中央大學校長、政治部主任,說:“白屋讓王侯,座上千杯多名士;黃金如糞土,席前百輩數英雄。”1966年,大陸發生文革,南先生受邀在臺灣海陸空三軍基地巡迴演講中國傳統文化。有一次蔣介石先生在幕後聽老師講話,老師特別強調,亡國可以複國,如果民族文化亡掉的話,中華民族將萬劫不復。老蔣先生深為所動,發起搞中華文化復興的運動,幾個月後正式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邀請了大批學者參加,包括錢穆先生,為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做了不少工作。當時蔣介石邀請南老師擔任委員會主任,主持文化復興運動,被老師拒絕了。老師講,在兩黨之間,他“只買票,不入場”。在共產黨這裡也一樣,九十年代初,大陸的王震先生和鄧力群先生要牽頭成立中國國史委員會,邀請南先生當副主任委員,也被他謝絕了。老師雖然不接受兩岸的任何職務,但他的學問和事功影響了朝野。兩岸有三位總理——蔣經國、李鵬和溫家寶——和他通信。南先生圓寂的當天晚上,就收到了溫家寶總理給予高度評價的唁電,肯定地指出“先生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令人敬仰,期盼先生學術事業在中華大地繼續傳承”。在臺灣的時候,國民黨元老李石增就贈給老師一對條幅:“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原來是經綸五大教,包括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老師當然不接受,他就改為三大教了。所以老師弘揚文化、教化人心是無堅不摧、無處不在的,時空難以限制、權力難以阻擋,這正是“手無金印,權傾天下”。

  老師一生修兩條路,第一條是歷經十年籌畫修建金溫鐵路,開創了中國建設的先例;另一條是他一生來修造的“心路”,一條以傳統文化來療治精神危機、比有形的路更難修的“心路”。因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就不講了。

  這裡我簡單講老師所做的兩岸統一的工作。今天回過頭來看,老師是多麼有眼光。1988年,老師剛從美國回香港一個禮拜,賈亦斌先生找到他,後來又介紹楊斯德,當時的台辦主任。當時主持臺灣工作的是楊尚昆主席。他們請老師出來協調兩岸和談。那時候蔣經國死了,李登輝上臺主持臺灣的政局。要找一個可以和李登輝溝通的人作牽線人,就選到了南老師。因為李登輝和老師有一定的淵源關係。70年代成立東西精華協會的時候,李登輝是臺灣大學的教授。南老師的弟子向他募捐,他拿出了五百元來支援,當時五百元還蠻值錢的。老師還怪他的弟子說:“窮教授沒有多少錢,這五百塊錢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了,為難他了。”後來李登輝的兒子、媳婦都在老師的講習班聽課,是老師的學生。1990年開始會談,一直到1992年。後來達成的“九二共識”,前期的基礎就是南老師奠定的。開始會談時,老師提出方案,他說我現在編一個劇本給你們兩岸的人看,我建議成立“中國政經重整振興委員會”,包括兩岸兩黨或多黨派人士參加,修改歷來的憲章、融合東西新舊百家的思想,以及中華文化特色、社會主義想法的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委員會裡商量,使它成為全中國人的“國統會”,這個是上策;中策是:大陸劃出從浙江溫州到福建泉州、漳州、廈門等一塊地方,臺灣劃出金門、馬祖,兩岸合起來搞一個經濟特區,吸收臺灣本地百年來經濟工商的經驗,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做一個新中國的樣板,最重要的是為國家建立南洋海軍強有力的基地,來控制南沙和東沙諸島,建立對東南亞太平洋的海域管制權力;下策是:兩岸經濟貿易投資,大家談生意,交換煤炭、石油等等。老師一開始提出三策,當時上策是做不到的,如果能爭取做到中策,那麼今天我們和東南亞國家之間、和日本釣魚島的矛盾也好解決得多了,這可看得出老師的眼光。最後老師提出了三條基本原則,“和平共濟,祥化宿怨;同心合作,發展經濟”,協商國家民族的統一大業。我們代表團將老師的意見送給江澤民主席,他同意了。臺灣代表團知道李登輝已經變化,不想很好和談了,所以他們沒有把這三條原則送給李登輝。老師很惱怒、很生氣,宣佈要退出這個會談。在老師三年的心血努力下,後來又通過汪道涵先生,本著在南老師會所會談的精神,兩岸的密使又另辟管道,分別在珠海、澳門、北京等地會談了多次,包括曾慶紅先生也參加了這個會談,最後在1992年10月達成了“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兩岸各表。達成共識以後,標誌著兩岸的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這是老師很重要的貢獻。

  還有辦太湖大學堂,因為時間關係,我就不展開了。老師九十一歲時辦了這個學校,他的教育觀念是三個結合。他說培養學生一定要“文武合一”,不但學文還要學武;“古今合一”,要學今天的也要學古代的;“中外合一”,要學中國文化也要學外國文化。所以他這個學校一直貫徹“三個合一”的精神,具體我就不展開了。現在他這個學校從幾十名到兩百多名學生,發展得很快,影響也很大,大家都願意把孩子送到這裡來。他有一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程式,老師過世前三個月,在6月21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第一批學生畢業了。那天晚上,老師給這29名學生發表了臨別贈言。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老師說:“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國際”是一個名稱,就是要把國際文化的精華吸收進來;“實驗”是因為不同於這一百年來的小學、大學的教育方法,我們主張文化教育要文的武的合一,要新的舊的合一,“實驗”就是這個意思。你們學習的重點之一是生活教育。什麼是”生活教育”?你們都很嬌生慣養。而父母的錯誤觀念,要想孩子考好學校,將來出人頭地,換一句話,家長把自己一輩子做不到的願望讓孩子去負擔,害了孩子們,這是我最反對的。不要以為拿個什麼大學文憑、博士學位就好,那個並不算成功,你們要曉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個人。你們把這些年基本生活教育的精神帶到社會上,我可以斷定你們將來是頂天立地的人,與眾不同。生活的本質,一句話是‘做人’。你們這樣出去做人,一定可以影響社會。你說我當年只有十一、二歲,六年級畢業,那個南老頭子九十五歲還親自跟我講過話,這個資格別人買不到,只有你們有。記住,不要給老頭子丟人啊。我今天對你們臨別贈言,記住你們將來是不是念名校、有沒有拿到碩士、博士,那都是虛的,怎麼做一個完整的了不起的人,怎麼做一番事業,對社會有貢獻,才是你們的目標,千萬要記住。”老師生前最後給孩子們講的一段深情的話,我當時在場,非常感動。

南師是“佛心、道骨、儒表”的楷模

  最後我簡單講一下老師一生的佛心、道骨、儒表。人家稱南老師是“國學大師”“佛學泰斗”“禪宗大師”“道家高人”“密宗上師”“當代大儒”等各種稱號,但是這都只是南老師學問修持、人生行止的不同層面,不足以概括他全面的修養、品格、地位和貢獻。他自己從不接受這些稱號,他常常說自己“一無所成、一無是處”,他每一次演講都先講這兩個“一”,他自己永遠處在學人之位。老師一生弘揚傳統文化,糅合了儒釋道三門學問,向大家傳播傳統文化思維,而且注重實踐。所以有人明確提出兩句話: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平常過生活”。老師本人就是”佛心、道骨、儒表”的楷模。我講一下學習南老師精神的體會,什麼是佛心?什麼是道骨?什麼是儒表?我認為佛心就是:喜舍之心、持戒之心、忍辱之心、精進之心、靜定之心、慈悲之心。何謂道骨: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低處流的謙卑、能圓能方的處事、能上能下的能耐、能柔能剛的品性、自淨去汙、功成心退的風骨。何謂儒表: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這是我對它們的理解。

  下面分別解釋一下。所謂佛心,喜舍心,就是力戒貪婪、樂於助人、幫人助困解難、主動施與慈善、促進社會的和諧,有錢財的佈施錢財、有關愛的給人關愛、有思想的指導思想、有勇氣的鼓勵勇氣,這也就是財佈施、法佈施和無畏佈施;所謂的持戒心就是自我警惕、主動防範,不該做的事堅決不做、不該說的話堅決不說、不該萌發的壞心思堅決不萌發,要把違法違紀的事戒絕,要把搬弄是非、挑撥離間、污言穢語、造謠生事的壞習氣改掉,要把貪心、妒忌心、癡迷心、驕慢心、猜疑心禁掉,這就叫做持戒心;第三、忍辱心,就是忍受得了別人的誤會、誤解、羞辱,甚至是貶損,就像韓信當年從人家的胯下爬過去那樣,這就是大丈夫能忍眼前難忍之事,為求將來的宏圖一展,培養自己寬廣的胸懷;再一個精進心,就是自我激勵、自強不息、精益求精,高標準嚴要求、爭分奪秒、毫不懈怠,工作學習力爭上游、辦事做人都要做到第一流,這就是精進心;靜定心,就是靜以修身、內心安定、寧靜致遠、淡泊明志,每臨大事有靜氣、不急躁、不漂浮、不操之過急,也不急功近利,絕不只圖眼前、不及長遠;最後落到慈悲心,就是要愛自己、愛別人、愛社會、善待生命、敬畏自然、關心世間疾苦,救助民眾災厄危難,啟迪眾生克服人性的弱點,切實擺脫貪嗔癡,走上追求幸福和良知的精神新境界。

  道骨,我用了老子《道德經》裡的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是人類生命之源,又是人類的楷模和導師。我們中國古代哲學家竭力讚美水的偉大品性,永遠值得人們學習和敬仰。最重要的是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不和萬物衝突相爭。在道骨角度,我把水概括為四個特點:第一,道骨如水,有強大的內聚力,水滴只要擁在一起,就緊密無間、永不分離;水能夠去汙去穢,以自己的潔淨來洗滌骯髒,不怕污濁了自己,它有著本能的自淨能力;水能夠隨境應變,能方能扁也能圓,能遇寒成冰,遇溫成液態,遇熱變成氣體,但都萬變不離其宗,它還是水;第二,道骨如水,能高能低、能上能下,高至雲端、低至洋低,上至山巔而下至底層,總往低處流,向懸崖峭壁的險處流;水能屈能伸,屈的時候縮成一窪池水,伸的時候能長河萬里;第三,道骨如水,能靜能動、能柔能剛,靜如明鏡、波紋不興,動起來翻江倒海、驚天動地,水能柔能剛,長長溪流與婉轉的身姿、美妙的音樂給人們以柔美的享受,又能以不懈怠的堅毅和韌性把鋼鐵滴穿,把岩石化為粉末;第四,道骨如水,有自己的原則和規律,並非只順不逆,它有不爭的性格,但不是只順不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地震觸犯,它以海嘯相報,人類觸犯,它以暴風暴雪相報,工業污染,它以怪病災害相贈。這就是上善若水的品格、風骨。

  最後“儒為表”。儒之表,就是“仁義禮智信”。仁者,是人從兩個人相處,說明人不能離群獨居,要考慮別人的觀念和人格,利己利人,發揮老吾老、幼吾幼的懷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發惻隱之心,寬容溫柔,這就是“仁”。以“仁”為核心,形成古代人文情懷,可以轉化為現代的人文精神。義者宜也,當做就做,不當做就不做,發人羞惡之心、剛毅之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它和“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叫“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等。“義”也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比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等,至今仍然是中國崇尚的道德表現。智者,知也,就是明白是非曲直,這個叫“智”。從道德的智慧可以延伸到科學的智慧,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結合起來,正是我們今天所要發揚的。接下來“禮”,禮是體也,人事之儀則、進退周旋得體、尊卑長幼有序、處世有規、不敗人倫、以正為本、恭敬之心、中正之態,所以它和“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外在表現。“重禮”是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上講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講是待人接物的表現,謂之“禮節”“禮儀”,作為個體的修養稱之為“禮貌”,用於處理和他人的關係叫做“禮讓”,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表徵和直觀的長相,所以學禮、以禮待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信”,信者,不疑,誠實而可信、言出由衷、始終不渝。“人”和“言”組成了信,人言不爽方為有信也,你講出話,就要負責、就要實現。誠心致意、以誠居心,必然是誠實。處事端正、不狂妄、不欺詐是做人根本,也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和“仁義禮智信”相對的是“溫良恭儉讓”,也是傳統美德,即處處與人為善,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者節約、讓者謙讓謙順,所以“仁義禮智信”的意思就是仁愛、忠義、禮合、睿智、誠信,而“溫良恭儉讓”就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都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對我們“儒之表”的修養。

  所以南懷瑾先生畢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教化世上眾生,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把人造就成既有慈悲喜舍的佛心,又有水一樣道骨的人格,待人接物、與人相處具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儒表修養,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普度眾生。

    南懷瑾老師離我們而去了,我們在懷念他恩澤的同時,確實應當更好地認識他,更好地弘揚他的精神,以不辜負他生前對我們的諄諄教化。

  我今天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恆南書院網  http://www.hengnanshuyuan.com





(更多内容請由論壇首頁底部友情鏈接訪問恆南書院網)

1

評分人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回復 1# bingo


    可以發鏈接的,衹是暫時不解析。經過審核或過了帖子修改時間後,管理組會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解析該帖鏈接,希望您瞭解,也望您理解,呵呵。

    另,您的帖子中所提及的相關講座内容和鏈接已經聯係過管理員了,請查看站内短信。

TOP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十二因緣

南老師說:十二因緣 南師在《禪與生命的認知》中強調:千萬要記住,因為佛的一切大小乘的經論,一切修行方法,都是從十二因緣大原則出來的;八萬四千法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