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說:「先天一炁」——話冬至一陽生與修行

南師語錄:先天一炁©.jpg




南老師說:「先天一炁」——話冬至一陽生與修行


冬至吟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羲。
               
——邵雍《冬至吟》之一


    明朝大醫張介賓說:「天之大寶,唯此一丸紅曰。人之大寶,唯此一息真陽。」
    《後漢書•禮儀志》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清代養生家袁開昌在《養生三要》引經據典道:一陽初生,其氣甚微,如草木萌生,易於傷伐。
    《禮儀志》則曰:是日勿多言,當閉關靜坐,以迎一陽之生,不可用作。
    廣成子真人告訴黃帝:「無視無聽,抱神以靜,身將自正,神將必清。勿勞汝形,勿搖爾精,少思寡欲,乃可長生。」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並不是從虛空中來,要注意啊!你心念越空得掉,身體的感覺、知覺越清淨越放得下,慢慢這個「先天一炁」自然發動。所以「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你要修通氣脈,轉變色身,並不是做什麼稀奇古怪工夫。所以「先天一炁」到了,「為大丹之基也」,就可以結丹了,這是了命的第一步

    「蓋道本虛無,始生一炁,只此一炁,鴻濛未分,便是先天真一之水,非後天有形之水也。」這裡解釋修道這個道,道體本來是虛無,佛家講空,本來空的,由真空而生出妙有。本來是寂然不動,就是《易經》上所講「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一感就動,這個「先天一炁」動了「始生一炁」。這個一炁的境象來的時候,有個專門名稱叫「鴻濛」,天地鴻濛。「鴻濛」兩個字很難解釋,跟混沌差不多,像春天二三月間那個細雨時候的境界。從前有人出個對聯「細雨濕衣看不見」,這個下聯很難對,結果有個青年人一下子就把它對起來了,「閑花落地聽無聲」,一朵花開久了掉下地來,聽不到聲音,把中國方塊字變成一個藝術的畫面。現在講「鴻濛」,等於說暮春三月,草長鶯飛,天氣溫暖,人的身體都懶洋洋的,腦筋都不大動,只想睡覺一春困。換句話說,濕度非常高,鴻濛境界人就是倦,是疲倦那個「倦」。疲是疲,倦是倦,不同的,現在年輕人不管這些了。

    所以「先天一炁」要搞清楚,「先天一炁」從哪裡來? 從虛無中來,越空越有。在佛學講「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叫做「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先天」這兩個字要注意,什麼叫先天?孔子解釋《易經》乾卦,我們上一次提到過的,「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這個天地是沒有辦法違背的,那個本體的力量叫先天。我們現在的生命及一切的萬有,都算後天。先天沒有一切,本來無一物;後天呢?「奉天時」,要順應自然,本體功能的規範不能違背。太陽一定從東邊上西邊下,每天一定是上午、中午、下午,各有不同。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你越空得了,身心感覺越放得開,越接近於先天,這個時候就有真的「炁」來。這個不能叫它一「炁」,老子》裡頭很少用這個字,而是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東西不是自然科學物質的東西,它有股力量,無形無相,在佛學叫做業力。業力不一定是壞的,成佛成仙是善業修成功的力量,一切凡夫眾生是因為惡業力量,所以在六道輪回受報應。學佛修道也在造業,造的是善業,絕對的善業才能成功。

    當這股力量來了,真空中生出妙有,但是就算你「先天一炁」來了,一般人沒有佛家所謂戒、定、慧的修持,也是徒然。普通人「先天一炁」從昏沉中來,你睡夠了醒來的時候,將醒未醒之間,它來了,你不覺得。一來了以後,凡夫第一步欲念就來了,就入了欲界,把「先天一炁」糟蹋了。再其次的,你在將醒未醒之間,或者生重病,病快要好時是「先天一炁」來,這個東西來了,就是生命的功能,你的病一定好。可是你不知道,自己體會不出來,認識它很難,因此修道的人,萬修萬人都不成功。

    「先天一炁」隨時會來,換句話說也就是活子時,冬至一陽生就是這個東西,也可以叫陽生。現在進一步講,陽生有個現象,這個時候你自然有一種春意,生命的春意,就是「先天一炁」。什麼叫春意? 就是春天萬物都在發生,有一種生發的力量。當這個「先天一炁」來了,學佛也好,修道也好,都要把握住這個境界。

    ——摘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我說參同契》第七十五講(東方)P212-214


    「廣成子南首而臥」,廣成子頭向南邊,腳向北邊在睡覺。因為南斗七星管生的,北斗七星管死的,所以他頭向南邊,腳向北邊。黃帝不敢叫他,非常恭敬的態度。

    「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這就談到古代的教育,師道的尊嚴,不像現在的學校,碰到老師,說我問你!手指頭還那麼一指,好沒有禮貌!現在的同學們經常有這種事,我們只好說,不敢吧,那是挖苦他的。不過,同學們聽不懂。「黃帝順下風」,從他睡的地方後面,跪著用膝蓋一步一步走過去,「膝行而進」,把頭低下來叩頭。

    「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上次挨了批判,被罵了,這次問的不同。古代稱「子」,是個尊稱,所謂孔子、老子等。他說我聽說老師你,是已經得道成功了的,我現在不問天下,不管政治的事,今天來問的是,「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這個肉體生命,怎麼可以活得長久?

    「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佛經上的「善哉」,是學這裡的中國古書啦。廣成子聽了,本來睡在床上,一下子很高興坐起來。「善哉」!好啊!你問得好!他說那我就答覆你。

    「來,吾語女至道。」來,我告訴你,這個「女」字是「汝」字,古文「汝」字不要三點水。你不要看成廣成子跟黃帝談女人,那就錯了。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廣成子講出一個修道的境界,什麼佛家啊、道家啊、打坐啊,用各種方法,基本上工夫要達到一個境界,就是說思想不亂了,若有若無。「窈窈冥冥」,很難形容,眼睛、耳朵等六根、身體,都不用了。不是關閉哦,是自然清靜。「至道之極,昏昏默默。」不是昏頭昏腦,什麼都不想,好像睡覺。我隨便講的啊,我沒有得道,只講中文。「昏昏默默」,等於現在人學打坐,要到這個程度。這是第一句話,講了一個現象,最初證入的現象。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什麼方法都不用,眼睛不看外面,也沒反過來看內部、內視,耳朵也不要管聲音,只守一個神,你的靈魂。可是「神」是什麼呢?是有關於腦的,要清靜。「抱神以靜」,就是守神,不管氣,不管身體。「形將自正」,你的形體慢慢健康起來。不是說身體變端正了,換了一個身體,我們現在講是氣質整個的變化。

    「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重點就是說,你隨時做到自己清靜,很寧靜,不被外物環境所擾亂。心一定要很清靜,沒有思想,沒有思慮,不要做過分的勞動。重點「無搖女精」,這個「精」,不是指男女關係的精,是整個生命的形體。有些注解,也是別本道書上引用的,不在《莊子》這一篇,有很重要的一句話:「情動乎中,必搖其精。」情緒一動,你的精已經搖動了。就像泡好的牛奶就混濁了。「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這樣壽命可以活得長久。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眼睛不看外面,耳朵不聞外面的聲音,心裡頭無知,就是說,一切的思想要寧靜下來。這個時候,你的靈魂——神,守住你的形體。我們平常一天忙祿,那個靈魂的神啊,都散在外面,都在放射。這個時候,你的神收回來,這樣修行,生命的氣質變化了,可以長生。

    「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慎女內」,內在的思想清靜。「閉女外」,對外物儘量地不要給它騙走,轉動了。「多知為敗」,思想越多,知識越多,煩惱痛苦越大,都把生命消耗了。他說如果你照這樣做,「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你就會超過太陽、日月以外,超越天體物質的。

    「至彼至陽之原也。」到達完全純陽之體,沒有陰了。所以我們中國唐朝有名的神仙,叫呂純陽,就是「至陽之原」的意思。

    「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有時侯我們普通人講學佛的入定,什麼都不知道,都在窈窈冥冥,空空洞洞,至陰的境界。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天地有官」,他說天地只有一個法則,在管理這個宇宙的陰陽,只有一個物理法則在動。「陰陽有藏」,代表了明暗、陰陽,看得見、看不見的兩面,都有規範的。「慎守女身,物將自壯。」保護你的身體及身體內在,生命則會永遠保持自壯青春。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按我的道告訴你就是這樣,空空洞洞這樣修道,就在這些地方。

    「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黃帝見他的時候,他已經一千兩百歲了,他說我並沒有衰老,就是這樣活了一千兩百歲的。這是歷史《神仙傳》所講的廣成子。

    ——摘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東方)P76-80


    我們的生命功能自有生生不已的力量,……只要把自己心念平息下來,聽其自然,念頭一空。念頭真空掉,一陽來復,復卦,氣就來了。念就是氣,氣就是念。……你真做到心念息下去,神就凝結了,氣就聚了,神凝氣聚就一陽來復,復卦來了,你還怕什麼病?(P115-117)

    可是你要注意哦!任何人的身體,不管男女老幼,復卦一來陽氣剛剛發生,麻煩得很,病人的病表面上看起來會加重。懂了這個原理的人,一點都不怕,這個加重是好事。(P118)

    宋朝五大儒之一的邵康節(邵雍)……他的名句是:

            冬至子之半  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  萬物未生時


    這個也是「冬至一陽生」的原理,是《易經》最高也是最基礎的原理。冬至是子月(陰曆十一月)下半的氣,子月是復卦,一陽來復的意思。此時天地間陰極陽生,開始了一陽。運用到人的生命上,就是子時,從夜裡十一點到次晨一時。所謂正子時正好是十二點整,正子時是子時的中間。他說「冬至子之半」,在每天時間上來說,十二點是子時一半,上一半的子時屬於當天夜裡,下一半的子時是次日零分開始。

    邵康節說「冬至子之半」,冬至是子月一半的時候,宇宙萬物到了一個不屬於動態也不是靜態的時刻。「天心無改移」,平穩極了,這中間是真空狀態。這真空的狀態是一陽之氣初動之先,也就是「萬物未生時」。所以佛家講修到無念,真正空了,才是陽氣來之前的境界。(P133-134)

    ……
    我們再回來看邵康節這一句「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道家所謂天心就是佛學講的無念真如這個境界。這個時候天心叫做「天心正運」,運就是運動的意思,就是這一刹那之間,指南針剛停在那裡,對著南北極最准的這一刹那。所以有些算命看風水地理的,要想懂天心正運就很難了,那是極微之間,刹那之間。所以天心也就是佛家講明心見性那個階段,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時。「天心無改移」,這個時候,陽氣將要發動,道家叫無陰陽之地,不陰也不陽。也就是佛家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謂止的道理。

    ……
    我們懂了「天心無改移」,就懂得陽氣真發動的狀況。當一個人睡覺打鼾時,實際上沒有真睡著,腦子還有思想;當他真正睡著時,原本吸啊呼啊,忽然有一個短暫的不呼也不吸了,動都不動,那是真睡著了。等一下他又吸氣了,身體也動一下。所以懂得佛家禪定修止息的,就知道息的境界就是不呼也不吸。在密宗或瑜伽術就叫做寶瓶氣,停止了呼吸。這個境界配合心理的「天心無改移」,到了呼吸真正不來不往的時候,思想心念絕對沒有了,這個是空靈,要從這個地方起步修道。

    修性就是心理方面達到無念,雜念妄想都沒有,完全空靈,連空都不存在。這樣的清淨境界,心理上就是正子時,一陽來復要開始來了。生理上拿呼吸來講,就是剛才說真正睡著,不呼也不吸那一刹那,也就是生命上一陽將動之處。這兩個一定是配合的,一半一半。半斤八兩合起來就是中國度量衡十六兩,叫做一斤。所以道家術語問你,工夫做得怎樣?噢!十二兩。十二兩就還差一點,完全成了就是一斤。這個道理研究起來很有趣。佛家有沒有呢?你看《法華經》上提到的大通智勝佛有十六子,另有什麼八方佛等等,這個數字很多,有很多數理的奧秘在裡頭,同修道都有關係的。這是第一個要瞭解的。(P135-137)

    ——摘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我說參同契》第十二講(東方)P115-137


    所以禪宗講修定打坐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沒有什麼了不起。其實人到疲勞已極,什麼話都懶得講了,那也是一念不生啊!不過那個陰境界。可是一般人不懂得這個學理,認為陰境界一來就害怕了。陰境界就讓它陰境界,陰也不錯,陰極就陽生嘛!它是必然的。

    一般修道的人很冤枉,不懂這個學理,我們知道陽極也陰生。你今天絕望到極點,慢慢慢慢地進入到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是陽極陰生。

    「冬至子之半」,一半一半,平潮時候一半一半。所以我講我們小時候在海邊玩耍,看海潮在平,冬至子之半看到潮水平的時候,同我們心情身體一樣,平靜異常,非常寧靜。「天心無改移」,天心是我們中國《易經》道家的話,就代表生命的本相。無改移就是沒有動過,這個時候要把握住。這個時候就是「一陽初動處」,是生命的根源。「萬物未生時」,就是禪宗所謂的「本來無一物」,很清靜的境界。

    但是我們懂了《易經》的道理後,就瞭解這個清靜不是永遠可以保存的,那是不行的。永遠保存不變的話,陽也變成陰了,變成了死東西啦。陽能是個生長的東西,「能」是個生長的炁化。至於陰呢?陰是個收藏的東西,陰極就陽生,必定會收藏進來,所謂陽施,陽性是放射的;陰藏,陰是代表女性。陽施陰藏,是兩種功能。那麼修道要到什麼程度呢?最後還是要到達邵康節說的「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這個時候就是平潮的時候——不陰不陽、半陰半陽、無陰無陽。這個境界是個最高的境界。假設一動,不是陰就是陽,這個復卦的道理,生命的道理也就在這裡邊。

    ——摘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易經系傳別講》之「活子時的奧秘」章


    照我們學佛的所講,活子時就是隨時做到無念,隨時念念在清淨圓明中時,就是「一陽初動處」。生命可以回復,返老還童,長生不老。這是道家的神仙提出來的壯語,非常雄壯的,也是其他各國的文化都沒有的。

    ——摘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東方)P60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

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 懷師 開示 2012年2月29日晚飯後    (大眾念佛,師拍案,佛號聲嘎然停止) 這個時候沒有佛號,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一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