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心經與觀心法門——前言 |林中治 先生

心經與觀心法門

林中治(臺灣)

  
講述前言


    關於心經,講授的人很多,有關的注解也很多;但是現在一般流通的《心經》,是採用唐朝玄奘大師自印度留學歸國以後重新翻譯的譯本。而玄奘大師翻譯《心經》的前後期,由其它人反翻譯的譯本,據說有7種之多,內容也是大同小異。但是不管是那一種譯本,經文最大不同的關鍵處,就在第一句,有的人譯成「觀世音菩薩」,有的人譯成「觀自在菩薩」,如玄奘大師的翻譯便是。至於為什麼會這樣翻譯,大師並沒能解釋其中的道理。

    在玄奘大師還沒有把心經第一句翻譯成觀自在菩薩之前,基本上一般人講解或是注解心經。都毫無例外的圍著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來做解釋、比較偏重于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以及救苦救難的功德。也因為如此,一般人都把心經拿來念誦,他們認為。只要念了多少遍心經。就可以和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苦的功德感應,有了感應以後就可以得救,可以得到保佑。

    但是,近代也有少數人發現到:心經並不是用來求保佑,或者求和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來感應;可是為什麼要把心經的第一句,由觀世音菩薩翻譯成觀自在菩薩,卻沒有人可以確切的說出個中道理。

    曾經有人提出這樣的解釋: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法門是觀音法門。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裡頭就說的很清楚,觀音法門是二十五圓通裡頭最殊勝的法門。但是,觀世音菩薩雖然以觀音法門做為本修法門,如果觀世音菩薩也修心經法門的話,他也可以稱為觀自在菩薩;同樣的,一切眾生按照心經法門來修,也都可以成為觀自在菩薩。

    話雖然這麼說。心經到底是什麼法門呢?大家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千萬不拿它和觀音法門混為一談;把這兩種法門分別清楚,冒然便修起心經觀心法門,將來一定會不得力的。

    心經是完整的觀心法門

    心經是簡稱,完整的經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頭兩個字般若。已經直接點出了經文的道理。依我的看法,心經最初的本意,便是一個十分完整的觀心法門。

    我們想要學佛,在法門上有無量,簡單來講。有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但是,佛法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般學術上,也把佛法的道理歸納為兩類。一種是般若,一種則是唯識。

    真心本性雖然無形無相,但是又可以顯現起一切萬相,也就是任何的境界與作用,都是是真心本性所顯現,而唯識的道理則是分析這些作用和境界之間的關係。境界在唯識學上稱為相,所以唯識的道理也稱為相宗。至於這些作用或境界,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顯現,才能夠產生,在唯識學的學術理論上,有著非常科學而且嚴謹的認定。

    但是在研究唯識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感到:到底這些作用與境界,是從哪裡變現起來的?當然不可能毫無緣由在虛空中生起這些境象,它們一定是因緣條件具足了,才會顯現;如果把這些因緣條件拆散以後,這些相自然也會消失無蹤;可是消失了以後,又會跑到哪裡去了呢?同樣的,當因緣配合的時候,它又是從哪裡生起來呢?因此,當我們探索這些問題的時候,也需要配合去研究般若的道理,因為般若是產生用和相的最根本功能,如果對般若沒有體驗,只是圍繞著唯識道理做研究,研究到最後,生命與境界便都無所依歸了。

    因此,我們雖然瞭解到唯識學中所說的作用或相都是不實在的,而且又變化無常;但是,學佛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在這些變幻無常、不實在的作用與境界中,來體認到這裡面還有一個實在而且不變的功能,這些不實在的作用,就是從這種實在的功能當中變現起來的。如果大家能夠在體會到這種般若功能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做功夫,做到一切都依在般若上面,再轉過來看看這些作用跟境界,就不會像從前那樣的執著了。因為我們已經瞭解到:所有的作用與境界,都是從般若功能變現起來的,因緣具足便會顯現,因緣不足,或者我們本身沒有辦法創造足夠的因緣來配合,就應該放下。而當因緣聚合的時候,我們除了必須盡心盡力的做以外,更要創造一些有利的因緣來和這件事情配合,把它做得盡善盡美,這才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絕不可以研究了唯識的道理,知道所有的作用與相都不實在,就不管人生,把世間法都破壞了。如果每一個人在學佛以後,反而很不理性的去破壞世間法,使現有的人生過得更不正常,這樣子就誤解了佛法的本意。

    佛法的本意就是要我們透過這些唯識的道理,慢慢的體認出我們原有不生不滅的般若功能以後,再用這種本有的心性功能來處理我們的人生,並且以大乘佛法的精神生起慈悲心、行菩薩道。

    所謂生慈悲心或者行菩薩道,就是曉得雖然世間無常、人生虛幻,但是不能否定的是:在虛幻當中還有虛幻的作用,在無常裡頭也有無常的境界。雖然講虛幻無常,但是在這些作用與境界裡頭,仍然有它一定的秩序,我們不能任意的來破壞這種秩序。所以,大家想在佛法裡頭,獲得真正的利益,並且使其他人也能夠受用,絕對不能消極的否定人生,反而必須更積極的面對人生和肯定人生。

    如果看到現前的因緣不足,人際往來之間產生了摩擦,那就更要依著大乘佛法的精神,竭盡心力把這些惡緣化解,盡可能的消除妨礙事情完成的因素。這些因素如果是來自我們本身,更要徹底的把它化解,這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千萬不要像有些人學了佛法以後,行為舉止刻意的與眾不同,和別人都格格不入,如果佛法會使我們變得這種怪模怪樣,那還學它做什麼呢?

    在這裡,我要慎重強調:真想學佛,第一個要發心的地方是自己的家庭。有些人學佛以後,一睜開眼就想離開家,到家庭以外的地方都非常發心,又是磕頭又燒香,又是出力出錢;可是一回到家裡頭,看這個也不對,看那裡也不好。我常常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些人不對家裡多用點心呢?只要稍微多做一些事,多微笑一下,多說幾句好話,這個家馬上會變得更加安祥和諧啊!為什麼在道場裡頭可以嘻嘻哈哈,好像很開心,但是一回到家裡頭,馬上扳起臉孔,把家當做地獄,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佛法的本意不是這樣的啊!

    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我提出一個觀念,想學佛法的人,最初先要齊家,修身。把家修好了再修到外面去。不守著人的本分,理性地做人,反而專門到道場裡頭才肯發心的人,據我看都是患了宗教病,再怎麼學對人生都不會有什麼益處的。家庭是我們人生的基礎,是我們終身都生活的地方,以佛法道理來講。我們能夠成為一家人,能成為父母,夫妻,子女,兄弟,真不知道要修幾輩子,好不容易才能在這一生結這個緣,那為什麼不盡心盡力的在這裡頭再結善緣呢?

    依我觀察,許多人一信了佛,就跟家人結惡緣,對許多不相干的人,反而拼命地結善緣,這實在是非常的不理性。當然,緣份有善,有惡,即使是夫妻也有善緣,惡緣。都必須努力的來化解,即使對方不諒解,至少我們也要體諒他,不要再與他對立。我們都一直這樣子做,人都是有良心的,總有一天,他也會反過來體諒我們。

    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有一位太太還沒有跟我學佛之前,曾經因為姑嫂吵架,整整三年多,彼此間都不講話,跟我學佛一年多以後,有一次她回到婆家,看見小姑在廚房洗菜,便主動過去跟她打招呼,還讓小姑嚇了一跳。以前雙方見面的時候,就好像仇人一樣,而現在小姑看見嫂嫂主動跟她說話,也不好意思不理睬,你一言,我一語地聊了起來,兩個人從此不再疏遠。後來彼此都更親近。漸漸的就無話不談了。所以,我們人與人之間,為什麼要結惡緣呢?大家學佛法,一定要有正確的心態,光是聽聽課,打打坐,參加法會,對人生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好!閒話少說,我們再回到正題。

    依我的體驗,《心經》是一個很完整的觀心法門。我學觀心法門有三十幾年了,起先是跟南懷瑾老師學了十二年,後來自己又住山專修九年。原先我學觀心法門的時候,並不是根據《心經》來學的,學的是最簡單的觀妄念,三際托空。在日常生活中觀當下,這幾個簡單的要領。下山一年多,還沒有對外講課,有一天在家裡打坐的進修,突然自己對自己講起《心經》。

    以前自己雖然看過,也聽過別人講解《心經》的道理,但是當時還懂得不甚透徹。那一天在打坐當中,在心裡頭居然一句一句地對自己講解《心經》,這時候才發現《心經》原來就是觀心法門。我學了多年的觀心法門,竟然全在這裡頭。於是我趕快下座,找出有關《心經》的書,當時我手邊的三本都有人做注解,但是內容講的,並不是觀心法門,而是像我在前面所說的,都圍著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來做注解;也就是說,念了多少遍《心經》,就可以得到什麼感應,甚至於更簡單的說,只要念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可以照見五蘊皆空,可以度一切苦厄,也可以入火不被火燒,入水不被水淹,遇刀槍不會受傷。

    這樣子的注解,使我產生很大的懷疑,於是我又跑到大寺廟裡頭,向出家法師借了四本有注解的《心經》,其中一本是某位有名的法師所編注的,我翻開一看,這本書的注解雖然比較高明些,但是也沒有超越前面所說的觀念。

    過了幾天,我在打坐的時候,帶著一點作意,我心裡想著,既然有這麼多人做這樣的注解,不能說這些人沒有功夫,沒有修證過,但是他們做這樣的注解,一定有個道理,但是又根據什麼呢?我在打坐當中,重新反覆想著這裡頭的道理,連著三次,總算想通了其中的關鍵。後來在偶然的機會裡,看到《般若心經五家注》及《心經詮注》這兩本書,才瞭解古代大德對《心經》的注解,也是以般若為主,並不是拿《心經》來當做念誦,求保佑的護身符,這更讓我確定『心經就是般若觀心法門』。也證實了自己的心得沒有偏差,最後我下了一個決心,以後我不出去講經說法則已。要是能出去講經說法,第一部要講的經就是《心經》

    般若是佛法的依歸

    後來,我有機會在十方禪林講『性相略說』這門課的時候,就先講《心經》,講了《心經》以後,再講《八識規矩頌》和《百法明門論》。

   《八識規矩頌》和《百法明門論》都屬於唯識的道理,但是如果只講唯識,沒有《心經》的般若作依歸,就好像樹沒有根,因為般若是佛法的根。有了根以後,修行的人在樹根的地方灌溉施肥,再根據唯識的道理,才會開花結果。佛法所講的般若,在修行位來講是根,並不是果。佛法要我們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才算找到了根。有了根,整天來施肥灌溉,等於我們從樹根開始修行,而後再生起樹幹。根是法身。樹幹是報身。最後開花結果是化身。這才是三身成就。想要成就三身。最重要的是在樹根,沒有根,開花結果都是不是真實的。但是只有根,沒有樹幹的報身也是不行的。因為不能開花結果,也不圓滿。我們拿一棵樹來做比喻,主要在強調般若是我們最後的依歸,也是我們真正修行做功夫所依靠的根,沒有般若之根,修行是無從修起的,連根都沒有找到,還談什麼修行呢?

《心經》譯者——唐三藏玄奘法師簡介

    在講解《心經》經文之前,先對翻譯《心經》的唐三藏玄奘法師,做個簡單的介紹。

    玄奘法師出生于隋文帝仁壽二年,西元六〇二年。他在十三歲的時候,依止一位出家的哥哥,也在淨土寺出家。玄奘法師出家以後的十三年間,閱覽了中國當時所有的佛經,但是當時國內經典並不十分完備,同時他對一般佛法的注解或講論也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於是在唐太宗貞觀三年,二十六歲的玄奘法師發心到印度閱讀佛經原文,想瞭解是不是跟中國的佛經道理相同。在這種動機下,他冒險出國了。

    所謂冒險出國,就是沒有得到國家正式的允許而擅自出國,等於現在的偷渡出境。現在我們想到印度,只要坐上飛機,輕輕鬆松就可以到達,非常的方便;但是在當時,路是很辛苦的。要經八百里戈壁沙漠,過蔥嶺入印度,這條路線就是現在所講的陸路絲路。另外有一條路線是經由海路,叫做水路絲路,前些日子電視上曾經報導過。

    我們中國著名的古典小說《西遊記》,就是以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的這段絲路之旅,作為故事的藍本,描寫出有如卡通一般生動活潑的情節。但是事實上,《西遊記》裡頭的唐三藏,並不是這位偉大的玄奘法師。西遊記中的唐三藏所代表的是唯識裡頭的第八阿賴耶識,沙和尚代表是第七末那識,孫猴子代表第六意識,而那只好吃懶做的豬八戒,正是代表我們的前五識。這方面的道理,我在《西遊記與唯識》以及《性相略說》的課程裡頭,都有很詳細的講解,大家可以自行去參考這兩門課。

    在《西遊記》中,唐三藏一行人到西天取經,中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這是描述修行人在修行過程當中,身心轉化所顯現的境界。曾經有佛教界的人士,對於西遊記的情節大表不滿,他們認為故事內容中對唐三藏的描寫,是在侮辱玄奘法師;可是我們要知道,這只是作者假借三藏法師的名號和取經的歷史,其它內容都是講修行的境界和經驗,與玄奘法師的生平一點都扯不上關係。

    玄奘法師到了印度以後,住在那爛陀寺的五年間,學習唯識法相宗。後來又在印度遊學參訪十二年。唐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組織譯經場。回來的情形跟出去時可就大大不同了。當初出去是偷渡,回國時他已經成為知名的大學問家,不但有很高的成就,還帶回大批經典。據說宰相還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玄奘法師。

    當時的皇帝是唐太宗,對中國學術和宗教的影響很大,太宗本姓李,因為同姓的緣故,把老子李耳提倡的道教封為國教。雖然唐太宗把道教封為國教,但是他心胸開闊,並不排斥其它的宗教,所以在這段期間,基督教,回教等宗教,都相繼的傳入中國。唐太宗雖然封道教為國教,但是對佛教特別景仰,也盡力的護持宣揚,因此在玄奘法師回國之後,對他非常禮遇,還希望玄奘法師還俗,好封他為宰相,幫忙治理國事。但是玄奘法師一生志在弘揚佛法,唐太宗看他如此虔誠堅定,於是請他籌設主持一個譯經場。經過二十年的時間,譯經場一共翻譯了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五卷,成就輝煌。對中國佛教有莫大的貢獻,現在流通的《心經》,也是在這段期間翻譯出來的。


    信仰宗教要理性

    在唐太宗時期,譯經場是國家出資籌設,可以蓋上正字標記,讓老百姓信得過。現在民主時代,雖然憲法主張人民皆有信仰宗教自由,並且也給予保障,但是政府既不干涉宗教的發展,當然也不特別來護持宗教,所以現在的宗教都是民間組織,由信徒自己來護持,國家既不干涉也不護持。因此我們在選擇宗教信仰的時候,有一點必須要特別注意,因為既然憲法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因此政府也無權來為老百姓過濾宗教的好壞。如果你能夠信仰到好的宗教,使自己獲得身心的利益,當然很好;一旦信仰到不好的宗教,就會讓自己在身心上受到有形或無形的傷害,而且除非這個宗教用了不理性,不合法的力量來壓迫信徒,並且有明顯的證據,我們才可以據此向法院提起控告,除此之外,政府並沒有辦法替我們伸冤,所有的後果都必須由我們自己負責。

    美國就曾出現過這種例子。在幾年前,美國有一家公司的女老闆,她未婚,非常虔誠信仰某一種宗教。有一天,有人報案她和公司裡的二十九名員工在一夜之間失蹤了,經過員警四處尋找,最後才在公司的天花板上找到這三十個人的屍體,這些人平躺在天花板上,早就氣絕,經過解剖化驗,證實是服毒身亡。事後根據警方調查,發現這家公司平日除了推展業務以外,也舉辦一些宗教活動,有一天這位女老闆在身心上顯現出某種境界,在境界裡頭她聽到教主跟她呼喚:你回到我身邊吧。這個虔誠的女老闆受到境界的影響,公司也不想要了,只希望早一點回到教主身邊。但是她繼而一想,公司裡頭的員工都是忠實信徒,怎麼可以丟下不管呢!於是她把員工集合起來,說明自己的決定,並且詢問大家有沒有意願跟隨。這些人聽了以後,全部同意追隨老闆共用榮耀,於是女老闆發給每個人一顆藥,大家在天花板上並排躺好,一齊吞下藥丸,共赴天國。

    這個新聞一經發佈之後,引起了社會大眾的恐慌,紛紛發表意見是否應該繼續保障宗教的信仰自由,一時之間,眾說紛紜。其實,以我的看法,這些人都是被不正確的宗教信仰所害,但是對這些信徒來說,他們認為蒙主的恩寵,回到天國享福,可以免受世間的苦難,實在是很大的福報呀!但是我要鄭重地強調,在現在這個時代,如果信仰一個不正確的宗教,無疑是在慢性自殺,不但害了自己,而且會影響到家人,朋友,同事,後果之嚴重實在很難想像。
     
   
話說現代三寶

    以我下山後這兩年多以來的觀察,不談別的宗教,就以佛教而言,這種害人的現象也是不勝枚舉,受害人更不在少數。當初,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建立了僧團。也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佛法僧三寶。釋迦牟尼佛是佛寶,他所傳的法是法寶,跟隨世尊出家的僧眾就是僧寶。那時候跟著世尊出家的人,都是真正發心出家。而佛陀也曾經說過:你們跟隨我出家,將來都可以成為天人師。怎麼樣才算天人師呢?以修小乘法的標準來講,必須修到得界外定,就是阿羅漢的境界,見惑八十八使都斷了,分別我執也破了,跳出三界外,對三界已經了無掛礙。這時候再從界外回到三界裡頭,才有資格做天人師,也才稱得上寶,叫做僧寶。

    可惜的是,佛法流傳到今天,已經有兩千多年了,我們放眼望去,佛寶早就變質了,大家只著重在求佛保佑,唱念佛號,禮拜佛相,把這些當成佛寶;對於世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真心本性,反而不去體會,因此大家對佛寶的概念早就漸漸模糊。

    至於法寶呢?釋迦牟尼佛為了度眾生,傳了三藏十二部的經典,但是其中的佛法精髓,也慢慢的被人誤解,甚至還把這些誤解的說法一代傳一代,這一類被曲解的佛法,都不是成佛的方法,嚴格講來,只是眾生法,外道法,所以,法寶也沒有了。

    談到僧寶,可能會很傷感情。以我們臺灣來講,放眼望去,雖然不能說是全部,但是至少也當做一種投資事業。他們告訴信徒,只要花多少金錢,就可以藉著宗教的儀式來消災解難,以消除內心的不安。我們分析一下這些不安的心理,有些是因為信徒經由不正當的方式,或者不理性的行為,得到不應得的利益,當然在心理上會產生不安的感覺。這些搞宗教的人,為了迎合這種心理,以除業消災為標榜,大做宗教買賣,因此信徒與這些人之間,便形成了一種相互的利益較換。信徒們抱著花錢消災的心理,消除自己內心的不安。而那些人更樂得大賺宗教財,同時也養成了很多投機取巧的觀念。因此,在臺灣喜歡搞宗教的人是越來越多了。當然,我們不能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單以這些現象,就認為臺灣的宗教都沒有正面的意義,可是依我的看法,現在宗教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遠大於它正面的意義。大家想想看,這種情形對臺灣社會的衝擊有多大呢?

    其實,並不是我吃飽飯沒事幹,盡想和某些人作對,而是看到宗教界這種情形實在感到很痛心,因此我發心要播種一些正確佛法觀念的種子,不要讓它斷了,尤其是想把禪宗的根本道理,根本精神恢復起來,讓大家對佛法更有信心。

    禪宗的根雖然在印度,但是開花結果則在中國,可是環顧周遭,禪宗已經慢慢在萎縮不見了,就只剩下一點點根,而且還是腐爛的根,樹幹的皮早就一層一層被剝光,更不要談開花結果了。所以禪宗未來是不是能恢復,我也不知道,但是,最起碼現在我很盡力在做,尤其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更透過禪宗特殊的教育法來建立一些正確的道理和觀念,以免大家對佛法認識不清呀!佛法絕對不能斷,否則就太可惜了。
  

                  ——摘錄自 林中治先生《心經與觀心法門》(大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1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TOP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萬法既不從緣生,亦不非緣生

南老師說:萬法既不從緣生,亦不非緣生 南公懷瑾上師 講述 第四十二章 龜跡能卜空有迷 《宗鏡錄》第四十四卷,從這裡開始,講到生滅與不生滅的道理。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