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積分
- 2094
- 威望
- 2094
- 金錢
- 1850
- 閱讀權限
- 70
|
這一「知」知什麽?
林中治
這一回一開頭,先用一首詩來說明修行做功夫的道理和要領,現在先來看這一首詩怎樣講。
詩曰: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要物。
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沒有模樣,一顆圓光涵萬象。
無體之會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回向。
無異無同無有無,難舍難取難聽望。
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
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淨業。
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這首詩指的是成佛以後的境界,雖然詩中的道理很容易懂,但是並不容易做得好。只要這首詩懂了,什麼宗派、什麼法門,全都含在裡面。「佛即心兮心即佛」,佛法通常就這麼講,尤其是禪宗更是這樣強調。佛在哪裡?就在我們的心,可是心在哪裡?
接著第二句,比較不容易懂了。「心佛從來皆要物」,佛法講的「心」,是「心物一元」的「心」,那個「心」沒有離開萬法,離開萬象的心,不是真心。我們很多人信佛以後,在觀念上都會認為,佛法講空,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其實,人家佛法是說,你不理性的東西,你身心上的習氣業力,那些不要,貪、嗔、癡統統不要。可是宇宙的萬象,你不必排斥,日常生活中合理性的事情,也不必拒絕,「心佛從來皆要物」,你心也好,佛也好,並沒有離開宇宙萬象,而把這個心跟佛獨立起來。
如果你認為佛是佛,心是心,宇宙萬象是宇宙萬象,彼此無干,那你這學佛的概念還不行。你要在這五蘊之身中體會出來「心」以後,還要擺脫五蘊之身對心的干擾,再把心解脫出來,不受物牽,既然不受物牽,當然也就不必執守一個自心了,這也就是下二句:「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的道理了。可是佛也好,心也好,在萬物之中,沒有離開萬物,甚至萬物都是心佛所變現,心佛是要做到不受萬物的干擾,但是這不受干擾,並不必掃除萬物不跟它在一塊。「物」本來是我們真心本性所變化出來的,只是現在這些變化出來的「物」的境界和作用,對我們的「心」產生干擾。為什麼會產生干擾?很簡單,習氣業力之故。所以,現在修行就是修習氣業力。雖然講萬物和心是在一塊,所謂在一塊是一種表達而已,其實到成就的那個時候,你會證到「宇宙萬物,都是我們真心本性所變現」。
可是話說回來,既然萬物是你的真心所變起來的,他們對你為何會產生干擾?這是因為我們在這種變現上面,產生兩個因素,一個是「心」的因素,另外一個是「物」的因素。「心」的因素,實在真心本性與萬物之間,產生了一層「識」的作用。然後同時又由物的因素這一邊,引起我們貪嗔癡的那些欲望。就這樣,我們人就夾在真心本性與萬物之間,而我們也等於把真心本性與萬物隔開了。在真心本性與萬物之間,我們每一個人都造了境界。這個境界每一個都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你那個「識」的作用不一樣,你那個習氣業力不一樣。而現在我們人生,就困在習氣業力裡頭過生活。這正是我們現在眾生生命狀態的寫照,你幾時能把這一層「識」跟習氣業力完全化了,恢復到真心本性與所變現的萬法,就這樣子擺著,那就叫「佛」。所以這個道理要認清楚,這也就是為什麼這裡會說「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了。真如,講真心本性。法身是指萬法,真如本性變現起宇宙萬法,這就叫做「真如法身佛」。
現在我問:到達「無物又無心」了,這時候還有什麼?
(學生答:還有這一知。)
對啊!對啊!你看,不是沒有東西啊!所以這一「知」很可貴。但是我告訴大家,就看你這一知「知」什麼?你所知是凡夫法,就算這一「知」,還是凡夫境界,哪一個人不「知」?看你所「知」是什麼?如果你「知」是到達「無物又無心」,那這一「知」就可貴了,這就是「真如法身佛」的境界了。
——林中治先生 講述《西遊記與唯識-系列》(五)『悟後起修』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