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說:上品丹法與意守中宮的訣竅

南老師說:上品丹法與意守中宮的訣竅

      道家守竅有各種各樣的古怪之處,現在我們講到《參同契》這一段,我貢獻諸位最穩當的方法,我是不主張守竅的,當然偶爾也可以用。我不說滑頭的話,你們自己去研究。偶爾可以用,知時知量,還是火候問題,最穩當的是守中宮,不會錯。中宮準確地部位,就是心窩子之下,用八個指頭橫著疊起來,在肚臍以上,差不多四指的地方,不是在肚皮表面,在這個部位的中間。守中宮修久了的人,有一個效果很快會出來,就是飲食可以減少,甚至可以一天吃一餐都沒有關係。在《孔子家語》中孔子說「食氣者壽」,吃氣的人,不靠五穀飲食的會長壽;「不食者神明而不死」,乃至服氣都不需要了。我們這位老師聖人他都知道,可見道家的方法是準確的。雖然一般學者不承認《孔子家語》是真的,我還是提出來給大家參考。所以這一段最後是「皆秉中宮,戊己之功」。

      我們大家學中醫修道的,就要瞭解這個道理。真正中醫的治病方法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譬如我們中國是黃種人,容易得肝病。照西醫的治法,肝病就醫肝補肝了,但不一定對,雖然也會治好病沒有錯。真懂得中國醫學,懂得《易經》,懂得道家這個方法,就知道肝是木。什麼生木?克木的又是什麼?我們曉得水生木,金克木。或者這個人肺呼吸系統有問題,或者感冒太久,支氣管炎,慢慢影響肝臟功能變差,這就要先治療肺。要培養肝功能健康,不是針對肝臟,而是針對腎臟,因為肝腎同源,把腎水的功能培養好了,水生木,肝的功能也好了。但是這個不是呆定的啊!要活用,也要懂得命理,就是水多則木漂——水固然生木,水太多,把木漂起來沖到太平洋去,這根木頭就完了。

(……)

      根據道家的正統道法,上品丹法的觀念,金木水火土是個代號,不一定指有形的東西。譬如這一段所提到的坎離兩卦,坎離分別代表水火。在《易經》卦名當中,水火是既濟,既濟是好的;顛倒過來水火就未濟,未濟是不好。那麼,什麼是水火既濟呢?我們看到做飯燒茶,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燒,就是好的。火在上面燒,水在下面毫無用處,這個是很單的物理,要懂得。所以,諸位修道打坐,上面的頭腦「嗡嗡」地發熱,紅光滿面,心思不定,妄念不斷,就是火在上面,水在下面,這是氣虛。所以老子講,「虛其心,實其腹」,這就是火下降了。因此禪宗祖師利用老子這兩句話罵人,說有些人沒有悟道,自己以為悟道,就是「空腹高心」,剛好與老子這個話相反,上面妄念不能停,就是心火不能下降;精氣神不能歸元,就是坎水不能歸元。念多就是虛火,心不清淨。佛經經常用清淨圓明,就是代表取坎填離這個道理,要心境凝定,元氣才能充盈。

      中宮是土,這個土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道家有一個名稱,叫「真意」。提到真意這個名稱,我們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佛學講唯識的第六意識我們大家都容易瞭解,第六意識的根是第七識,叫「末那識」,也叫做「意根」。末那識是梵文,很難翻譯,包括了很多,佛學名稱又叫「俱生我執」--與生命同時來的那個我。這個我不用思想去想他,生命自然有我,是本能的活動。這個「末那識」有時在別的佛經上,就乾脆用中文「真意」來代表。如果我們研究學術思想,就看到唐代以後佛道兩家思想上有了交匯,修持的方法也融會了。真意在道家就是真土,這個是戊己土。所謂真意真土是什麼呢?就是有念無念之間,也就是上次我們提到「一陽初生處,萬物未生時」那個一念不生的境界。

      禪宗佛家講空,一念不生不是沒有東西,是有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真意。唐宋以後的禪宗靈知之性這一念,有形無形停留在中宮內外,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個是內丹基本的一步。所以「皆秉中宮,戊己之功」。拿佛家來比喻,這個時候等於是無念,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永遠定在這個境界。對於身體方面,就停留在中宮這一部位。保留久了而靜極,用老子的話,就是「致虛極,守靜篤」。「致虛極」就是空到極點,靜極空極在這個中宮,五行就歸元,就集中起作用了。正統道家,在這個時候,真正的精氣神才搞得清楚,它的消息才來,才能把握得住。但是不要過分,因為無念太過,虛靈太過,要出毛病的,這個就是火候問題。

      那麼要如何來調呢?在這個境界久了以後,把藥物調整好才可以談服食,吃這個丹藥。為什麼無念清淨境界要吃丹藥呢?在理論上沒有辦法懂,如果真做功夫,到那個境界就曉得,若有若無之間,並沒有一個有形的東西,但是的確有這麼一個作用。所以老子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空空洞洞,若有若無之間是有東西。你說真有嗎?沒有,也就是佛家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

      戊己在道家有形的修法是守中宮,中宮就是真意,也叫做真土,所謂「住意」--意識住在中宮。上次我給大家貢獻的意見,不管男女老幼,如果用有形有為的道家修法,守上丹田或者守下丹田,通通不及守中宮可靠穩當。但要說明,這些都是有為的修法,不是無上道法,無上的道法是無形的真意。

      拿佛家來比較,佛家唯識的八識中,第七末那識就是「俱生我執」,那是沒有思想意念以前,它天然若有若無的有這個我相的存在,這個是意根的作用。所以唐宋以後的道家講無上道法,所謂真意,它採用的名稱就是佛道兩家的混合。真意真土的境界,在若有若無之間不守任何一處,心境都擺在中和的狀態。

      如果用儒家的道理來說明,所謂真意就是《中庸》裡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個道,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其中,差不多十分之六是理論哲學的道理,十分之四是真功夫;莊子也一樣,有許多話是真功夫,很難做別的解釋。我們一般念《中庸》都讀錯了,我們要注意,孔子、孟子、曾子、子思都是山東人,念他們的文章最好要懂山東話。《中庸》的「中」要念成去聲。我們跟山東朋友談話,對了沒有?中中中!山西人也有這個話,中了就是對了。開槍打靶,子彈中了沒有,這是中了。所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喜怒哀樂都沒有動,等於佛家講「一念未生處」,「發而皆中節」,該用的時候還是要用,並不是只要清淨虛無。「發而皆中節之謂和」,一動一靜之間和起來,「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個是儒家修養的境界,也就是《參同契》第二章的所謂「皆秉中宮,戊己之功」的道理。

      我們就拿煉氣的工夫和養氣的學問來講,就是孟子在《盡心篇》裡頭所講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這完全講的是功夫,沒有辦法講理論啦!假使不從真正修養功夫來解釋,孟子就是只講空洞的理論,那孟子豈不是自欺欺人!真是做功夫才知道所謂亞聖並不是偶然得來的。他講「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什麼是「浩然之氣」?在《盡心篇》講得很清楚,「可欲之謂善」,喜歡修道只能講善行開始,不一定要有基礎工夫;到了第二步「有諸己之謂信」,是工夫要到身心上來,自己知道。拿《參同契》這一章來比就是「戊己之功」到了。

      我不曉得你們諸位見過多少真正修道家的人,像我們當年所看到道家的老前輩們,有時候正在跟我們談話,忽然不講了,把眼睛一閉,什麼都不理。我們也懂得就走開了。過了半天再去看他,拿佛家的話說,他慢慢地出定了。不是他去找工夫,是工夫找上門了!像這一種情形,到那個時候身心自然地非進入那個境界不可,就如孟子所講「有諸己之謂信」。「信」有兩個解釋,一個自己確信不疑了,另一個解釋就是「消息」,工夫來找你,不要你去找工夫。我們大家修道找工夫,找那個境界找不到;等它自然來找你時,自然清靜了,自然要進去那個定境。

      真正的戊己土,是真土是真意,不在有形的身體內外中間,但是與身體的中宮之氣有關係。所以到了中宮之氣充實了,就是道家所謂「氣滿不思食」,這個時候自然可以斷除飲食;不是完全斷去,是不吃飯的時間可以拉長。「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到了這三種境界我們也不要把他看得很高,在我看來基本上等於孟子所講的「有諸己」,在道家來講道已經上身體了。我們普通修道不管你氣脈通了也好,別的什麼也好,道還沒有上身呢!只能說「可欲之謂善」,只是喜歡做這件事而已。

           ——摘錄自 南公懷瑾上師《我說參同契(東方)P217-226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

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 懷師 開示 2012年2月29日晚飯後    (大眾念佛,師拍案,佛號聲嘎然停止) 這個時候沒有佛號,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一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