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說:修行必須要知道「五徧行」的道理

abbr_5202f5edc819c57c964a30496ec85cb2.jpg
2016-6-8 15:19


南老師說:修行必須要知道「五徧行」的道理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五徧行的潛力

  「復次已說安立,當知於此靜慮等中,作意所緣,二種差別」。這一段最重要,大家特別要留意,你們都開始走入佛法之路,都在靜坐用功。上面已經講過修定的基本理論,現在應該知道修禪定的方法。先講「作意」,唯識裏頭有五徧行:作意、觸、受、想、思。五徧行是唯識學所講的,我們起心動念之心,是與宇宙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連在一起的這個心,不是人體心臟的心。這個「心」,分成八個部分,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識,最嚴重是第六意識,即我們能夠思想感覺的分別心。第七末那識是我執,「數取趣」,就是這個生命之連續性,是生來死去,在六道輪迴的連鎖循環不斷的生命根本。第八是阿賴耶識,又名含藏識;不是現在所講的潛意識,潛意識是第六意識背面的一種獨影意識。現在一般人第七識都沒有覺察見到,如何談第八意識!第八識是心物一元,整個法界宇宙物理、物質世界,都包含在第八阿賴耶識裏。

  心分八個識,每個識的作用都有五徧行,它像空氣一樣,像原子一樣,任何東西中都有它。等於麵粉加白糖,揉成一團,每一點裏都有白糖,任何一點它都存在,所以叫徧行。

  五徧行第一是作意,作意在普通佛學是講起心動念。《華嚴經》上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是心意識這個心,是作意出來的。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以及三界一切眾生,都是一切佛作意所成,是意所造的。就如台北、香港、紐約、巴黎現代的建築,又如太空梭、原子彈等等,是一切眾生共同作意的思想所造的,這是作意。唸佛的這一聲、這一念,也是作意,修密宗觀想也是作意,我們看男女漂亮也是作意,財色名食睡都是作意,一切皆是作意,是意在造作。作意就是意作,是意念造作出來的,是意識心所造作的。

  五徧行第二、觸:與外面的接觸,人體覺得天氣冷就是觸,是感覺,手放在那裡馬上可以感觸到,感覺到;如虛空,感覺到沒有東西,觸到了空,所以要搞清楚,智慧要分明。

  第三、受:有觸就有受,感覺感受了,心裏就了解領受了。如手在虛空中,感覺沒有東西,由手上的感覺,心裏就知道摸的也是空,心裏也領受進去了。

  第四、想:想是浮在面上,如念頭,打起坐來最痛苦是妄念不斷,這妄念就是想陰,一個想接一個想的來。想把一個想按住、停住;停不住的,因為想是粗浮,是浮動的,是無法停留住的。

  第五、思:粗的叫做想,細的叫做思。譬如你們有時候打坐,坐得很好,好像覺得沒有妄想,其實那就是思的境界,仍然是一念,那叫思。如果你現在欠人家的錢,或者家中有一點事沒有弄好,儘管坐在這裏聽課,意識都掛在這一點事上,那個就是思,思與想有粗細之不同。

  八個識中都有五徧行,就算在一念不生時,五徧行還是在。所以道理弄不懂的話,你會以為入了定什麼都不知道,那就錯了;那是像木頭泥土一樣,如何能叫「佛者覺也」呢?!修行成功了,五徧行轉過來也就是五方佛:

    西方阿彌陀佛:作意所生成
    東方藥師佛:觸所生
    南方寶生佛:受所生
    北方不空如來:思所生
    中央毗盧遮那佛:想所生

  轉識成智,就成為五方佛性。唯識同其它教理不同,它是邏輯分析,要修行必須要知道五徧行的道理,因為五徧行中第一是作意,所以修行第一步先從作意起修。譬如為什麼要去受戒?一個凡夫因為不受戒律的約束,心中無戒,所以做了惡事自己不知道;受了戒,使意識種下戒的種性,就是作意。譬如唸佛,唸一句阿彌陀佛,或唸一個咒語,都是作意唸。譬如修數息觀也是作意,八萬四千法門的修法,皆從作意起。你們現在初步打坐,為什麼不能得定呢?先問你作意心能不能建立,就是作意這一念能不能堅固。所以第一先作意,而且作意這一念要堅固。

          ——恭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上)》(老古初版)P155-P159;(東方2012初版)P93-95

    韋提希一一觀覽之後對佛說:「世尊,這些佛國雖然處處都清靜光明,我卻最鍾意於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希望世尊能教我如何思維修持,如何得到正受,以便往生淨土。」

    「思惟」在禪宗而言就是「」,參究無明煩惱、妄想雜念自何方來?往何處去?除去這些綿綿密密的雜思亂想,我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動念」和「無念」之間那恒常不變的「佛性」「真心」在哪裡?在我們身上?還是在我們心裡?如何悟入?如何保持?這一點在前面「禪、唯識、淨土」裡也曾約略提到,至於詳情以後將另作專題討論。

    總之,般若智慧即由思惟修持而來

    「思惟」在淨土宗而言就是「念佛」。表面看來,念佛和禪宗的思惟似乎是兩回事,因此數不清的淨土行者都以為一心一意的念著佛,把佛念來了,往生淨土就算了事。殊不知把佛念到了眼前,佛還是佛,我還是我。殊不知往生極樂固是「往生」,往生娑婆不一樣是「往生」?殊不知往生琉璃宮殿後還有一段大事因緣。這一段和禪宗乃至其他各宗的最終極旨可說毫無二致,究竟是什麼?講到第十四觀「上品上生」時,經文中會有明白的揭示。

    和「思惟」(慧)同樣重要的是「正受」(定)。梵文:譯音為三昧,也就是禪定的意思。觀經玄義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一般人依文解意,提到入定,就想到不吃不喝,一閉眼再一睜眼就已物換星移,春去多時了。再加上佛法中常有「去妄想」、「四大皆空」等說法,於是許多學佛打坐的上了座就有意無意地想求一個「空」,在心境上又加(求空)又減(息念)地亂忙一通,忙了半天結果是「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讓我們看看《大乘義章十三》對禪定(正受)如何解釋:「離於邪亂故說為正,納法稱受。」這可以說是對禪定的一個很好的說明。所謂「離於邪亂」,說通俗點,就是清明、純淨;「納法」的「法」則包括了世間、出世間的一切理、一切事。由此我們可知「禪定」(正受),不一定是「耽空住寂」,也不一定是空空洞洞的什麼都不知道。只要「離於邪亂」,「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則不論上座用功,或日常處事,都算是處在定中。

    關於這點,我們還可以參考唯識上特別提出的「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五種心的作用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永遠存在。或許有人會說瞎子對光線沒有感「受」,但是他眼前黑洞洞的就「受」;至於神經麻痹的人,他那麻痹的部分也多少有點麻木的「受」。入了定則有所謂百千三昧,也就有成千成百各種不同的定境(正受)。除了「受」,其他四種心的作用都存在各種凡聖的境界。但是一般學佛的通常都以為作意、觸、受、想、思這五種心的作用只是凡夫的妄想境界,殊不知成了佛的般若境界仍不離這「作意、觸、受、想、思」。至於從凡夫修煉成佛陀的憑藉也不外就是「作意、觸、受、想、思」這五遍行。那麼歷盡千辛萬苦成了佛,和芸芸眾生之間有什麼不同?日常修行用功,和任意浮沉又有什麼不同?這是修行用功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問題。認清楚了,「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悉是法身。」行、住、坐、臥都是修行;認不清的話,雖然念佛、打坐,也只是妄想。

    我的禪宗心法老師袁先生曾說了一句名言:「知妄想為空,妄想即是般若。執般若為有,般若即是妄想。」換言之,如果能作得了身、心的主;遇到事情該提起時就提得起(用),該放下時就放得下(空),這就是境界般若(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否則,像我們平常,頭痛不能叫它不痛,腰酸了不能叫它不酸。不但作不了身子的主,連自己的心念都管不住。經常胡思亂想,甚至不知到底想些什麼;知道了亂想的無謂,卻怎麼也停不住。許多損人不利己的事就這麼糊裡糊塗地做了出來,因此「至可憐湣者也眾生」——就成了釋迦的口頭語。

    其實,凡聖所不同的就在於前者迷糊而隨境流轉,後者清明而超然物外。中國道家說了句很美的話「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和佛家的正受可以說有異曲同工的會意之妙。

    這麼看來成佛豈不太尋常?的確,平常心就是道,最平凡的也就是最不平凡的。如今要這群念念在「不平凡」上打轉的我們,收回「放心」,歸真返璞地做到「和光同塵」的平凡境界,真是談何容易!因此;古人有云:「成佛作祖乃大丈夫行徑,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於是佛家就為此提出了種種修行法門,諸如:念佛、止觀、參禪、觀想等等。

    懂得了這層道理,學佛修道的行者無論在日用行事或上坐用功時,才知道如何心平氣和地陶化這顆野馬塵埃之心。久而久之,他們自會「無事不登三寶殿」。再度出現時卻是「水月道場,空花梵行。」的另一番景象了。

          ——恭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定慧初修》(復旦2002一版)P62-P66

相關閲讀:

南老師說:定與定境 ( 南師2008年春節開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kqt.html

南老師說:止觀——四種所緣修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1dkv5.html

南老師說:《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休息、禪定、清靜圓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jr7.html

南老師說: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1chg9.html

南老師說:不汝還兮更是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19xdy.html

南老師說:要去體會——那個能知道妄念來去的「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vrze.html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説:真照無邊說似他

南老師説:真照無邊說似他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我們的妄念來來往往,生生滅滅。但是,你知道哇!那個「能」知道它生滅,「能」知道它煩惱的,他本身並不煩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