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懷瑾弘揚傳統文化 曾為兩岸關係傳話人 /中評社

南懷瑾弘揚傳統文化 曾為兩岸關係傳話人


102258023.jpg
2012-11-5 11:05



中評社香港10月7日電/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樂清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實業家。1918年出生於浙江樂清柳市長岐鄉南宅,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晚年在江蘇太湖大學堂傳道。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在明確公布文化名人南懷瑾去世後,昨日,太湖大學堂官網將網站設置成專題紀念,首頁為南懷瑾側坐像,左側僅書“懷師”二字,網頁黑色背景與身著白衣眉宇清朗的南懷瑾,成鮮明對比。點擊後呈現四個欄目:敬告、留言、唁電、文章。

  南懷瑾先生護持工作小組以“敬告友朋”的形式,首次公布南懷瑾去世的確切時間:“南懷瑾先生已於壬辰年八月十四日(西元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下午十六時廿六分,在太湖大學堂安詳辭世,壽終正寢,享年九十五歲。”同時表明南懷瑾祭奠告別儀式已於9月30日舉行,遵照南懷瑾本人意願,後事一切從簡,不再另行舉辦祭奠活動。

  同時,可以看到一些悼念者的發言陸續出現在該網站上。如中國社科院博士生導師周瑞金,以南懷瑾學生代表的身份,褒贊南懷瑾促進兩岸和談之功,稱南懷瑾為中華傳統文化集大成者,其“宏深誓願,救度眾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功德圓滿”,且題挽聯概括南懷瑾生平事功。


      周瑞金為最早介紹南懷瑾的大陸學者,所撰《奇書、奇人、奇功》一文,曾被推薦至中央最高領導閱讀。他誓願將踐行南懷瑾的精神和品格,做到“事師如師在,道業永相續”。

  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建順則在悼念文章中,重闡南懷瑾生前名言,力贊南懷瑾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人民出版社在唁電中表示:太湖茫茫,雁蕩蒼蒼,大師雲逝,百代留芳。書劍飄零,道德文章,惠澤後世,桃李芬芳。以馳哀思,敬奠靈堂。

  而在“留言”欄目中,前來緬懷南懷瑾的人們,一致將其當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現代儒士。
  
  ■ 人物小傳

  南懷瑾 生前多奇舉 散淡任評說

  以神童名聞鄉裡

  南懷瑾是近年來備受景仰與追捧的文化人,擁有大批追隨者及一系列飽含敬意的稱謂,比如國學大師、佛學大師等。但其生平事跡,則鮮有人能識其詳。

  據2003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南懷瑾全集》前言稱,南懷瑾生於1918年,幼承庭訓,少即廣泛涉獵經史子集,禮義具備,詩文皆精,以神童名聞鄉裡,並習各派武術,稍長離家,求學於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後轉赴成都中央軍校。

抗戰軍興,南懷瑾投筆從戎,後發心學佛,遍閱佛學經典,且雲游四方,遍訪高人。1949年,南懷瑾到台灣後,設帳授徒,講授中國傳統經典。據稱,南懷瑾的課極受學生歡迎,課堂常常爆滿,為維持教學秩序,他不得不主動離校自設教席。他的第一本著作《禪海蠡測》於1955年出版,但未受熱捧。

  金溫鐵路催生者

  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台灣官方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此舉在民間激起強烈的文化鄉愁。南懷瑾名氣大增,弟子漸多,甚至被蔣氏父子邀請在台灣三軍駐地巡回演講。據說蔣介石聆聽後,十分贊許。南懷瑾於1976年出版的演講輯錄《論語別裁》,趁勢而熱,多次重版,流行於華人文化圈。

  彼時台灣政界高官不乏自稱為“南門弟子”者,使南懷瑾有“冠蓋輻輳,將星閃耀”之勢。

  李登輝登至台灣政治高位後,南懷瑾避居美國三年,並於期間創辦多個教育文化機構。1988年,南懷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間,時任中共溫州市委書記的董朝才前去造訪,希望南懷瑾倡導、推動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提及的金溫鐵路,以利浙西一千四百萬蒼生黎民,南懷瑾慨然應允,成為金溫鐵路的催生者。

  兩岸關係的傳話人

  另據彼時《人民日報》副總編周瑞金介紹,南懷瑾定居香港不久,當年在成都軍校的老同事、全國政協常委、民革副主席賈亦斌突然找上門來,幾個月後又介紹中央對台工作負責人楊斯德與他接上關係。南懷瑾在兩岸政治圈中人脈廣泛,了解兩岸的政治和歷史,且能與台灣最高領導人對話,被選為兩岸關係的傳話人。1992年6月,南懷瑾披掛上陣,為兩岸密使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為兩岸和談奠定了基礎。兩岸開始文化交流後,南懷瑾廣受追捧。2000年,南懷瑾在江蘇吳江開設太湖大學堂,以踐重續中華文化斷層的心願,直至去世。

南懷瑾著作頗豐,大致分為儒、佛、道和文史詩詞,其諸多追隨者認為南懷瑾通義理,有修持,善於把深奧道理說得明白,妙語自成一家。

  各種評述,莫衷一是

  人們對其生平論著莫衷一是,褒之者,認為他是曠世難見的大師,拋磚引玉,點石成金;而貶之者,毫不留情稱其為不學無術,頗多疏漏;折中者則肯定其傳統文化傳播之功。歷史學家許倬雲稱南懷瑾為奇人,雖與嚴謹學者異其道,但其修養確有高人之境。復旦大學歷史教師姜義華認為,南懷瑾的寫作,是學術通俗化的一種成功嘗試。而學者張中行,對於《論語別裁》一書,曾專門撰文對其頗多批責。

  南懷瑾本人對各種評價,均持散淡態度。他曾囑其秘書室代筆表明自己並沒有開悟得道,不意成為眾人崇拜依賴的對象,從來不想做大師收徒弟,並強調,路要自己走,求人不如求己,人貴自立,首在轉變心理習氣,功德夠了,自己會開發智慧。

  (朱桂英)

  本文撰寫參考了《南懷瑾全集》《南懷瑾的理念》,《南懷瑾:海峽兩岸的信史》等書籍或文章。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十二因緣

南老師說:十二因緣 南師在《禪與生命的認知》中強調:千萬要記住,因為佛的一切大小乘的經論,一切修行方法,都是從十二因緣大原則出來的;八萬四千法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