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試論南公懷瑾先生的密宗成就(初稿)/牛傑

試論南公懷瑾先生的密宗成就(初稿)
牛傑
恩師張公尚德先生準備今年九月底在湖南湘潭道南書院舉辦太老師南公懷瑾先生學術成就研討會。特此報告研習太老師在密宗方面相關著述的心得。雖為班門弄斧,亦有抛磚引玉之用。容有未逮,懇請十方大德不吝指教,以饗修道人。
太老師在密宗上的成就可以分為以下幾點來研究:
1、將密宗與各家各派圓融無礙;
(1)將密宗本身的各個流派圓融無礙;
(2)將密宗與佛教的其他各宗各派圓融;
(3)將密宗與道教、儒家等圓融無礙;
2、總結了修習密宗的前提條件;
(1)毫無造作的視師如佛
(2)真心願意生生世世無我無法的為眾生服務
(3)教理通達
3、傳授密法
(1)整理出了劃時代的准提法本;
(2)傳授六字大明咒;
4、結語:真法無密,密本無法
本文將按照上述順序展開討論,文中所引用的書籍,凡沒有標明著者的,均為南公著作。


1.1將密宗本身的各個流派圓融無礙

根據公開的資料,南公學習密法的大致經過如下:剛開始學佛以普賢行願品和准提法門為主(筆者注:具體資料可參考《1978年9月金剛上師南公懷瑾先生准提法修持要領開示》和《學佛者的基本信念》所述)。明心見性後,開示系統學習密教法門。根據《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中《影印密宗法本前敘》的記錄,南公系統修習密宗法門的大致經過如下:“迨抗戰軍興,羈旅西蜀,遇吾師鹽亭老師袁公于青城之靈岩寺,蒙受單提直指,絕言亡相之旨,初嘗法乳,即桶底脫落,方知往來宇宙之間,固有此事而元無物者在也。於是棄捐世緣,深入峨眉。掩世窮經,安般證寂。三年期滿,雖知此靈明不昧者,自為參贊天地化育之元始,然于轉物自在,旋乾坤于心意之功,猶有憾焉。乃重檢幼時所聞神仙之術,並密乘之言,互為參證,質之吾師。老人笑而顧曰:此事固非外求,但子狂心未歇,功行未沛,何妨行腳參方,遍覓善知識以證其疑。倘有會心之處,即返求諸自宗心印,自可得於圜中矣。
從此跋涉山川,遠行康藏,欲探密乘之秘,以證斯心之未了者,雖風霜催鬢,饑渴侵軀,未嘗稍懈也。參學既遍,方知心性無染,本自圓成,實非吾欺,第鍛煉之未足,猶烹煉之未至其侯也。乃返蓉城,以待緣會。日則赴青羊宮以閱《道藏》,夜則侍吾師鹽亭老人,並隨貢嘎、根桑兩位上師,以廣見聞。”
廣學密法後,南公將密宗本身各個流派圓融無礙,獲得傳授東密以及藏密的紅、黃、花、白的密法的資格,且將密宗各派之修證理論與特點一一了然於胸。(筆者注:具體資料可參考《禪海蠡測-禪宗與密宗》、《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習禪錄影》和1978年9月與1979年2月《金剛上師南公懷瑾先生准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所述)
藏密各派之特點,依《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中《影印密宗法本前敘》所述,則為:“紅教教法,除灌頂、加行、持咒、觀想等以外,則以大圓滿等為最勝。此後傳及五代至宋初期,有因紅教法久弊深,嫌其雜亂者,又分為噶居派,俗以其衣尚白,故稱為白教。迨元代時期,又有分為薩迦派者,俗以其衣著尚花,故稱為花教。複至於明代初期,西寧出一高僧,名宗喀巴,入藏遍學顯密各乘佛法,有感於舊派之流弊百出,乃創黃衣士之黃教。遞傳至現代為達賴、班禪、章嘉等大師之初祖也。大抵舊派可以實地注重雙修,黃教則以比丘清淨戒律為重,極力主張清淨獨修為主。此則為藏密修持方法分派之簡略觀點。(筆者注:想進一步瞭解藏密者,可以參考蓮花持明所著的《蓮花生大士全傳》上冊和蓮花生大士口授之結集《空行教授》、堪布慈囊仁波切所著之《觀世音菩薩妙明開示-大手印、大圓滿雙運修持心要》)
東密各部修法之特點,依《習禪錄影》中《奇岩精舍七日記》的所述,則為:“東密的經典有蓮花、胎藏、金剛等等多部。蓮華部即是說心的修法,心脈有八瓣,如蓮花之八瓣。胎藏部是說整個身體的修法,如道家說胎息修法。金剛部則利用音聲持咒等入手,以意識觀想造成另一永恆生命,略如《楞伽經》所謂的意生身;意識造成另一生命”。(筆者注:對東密想進一步瞭解的修行者,可以參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佛教小百科》中密教曼荼羅圖典部分,想再深入瞭解的,可以參考《金剛頂經》、《大日經》、《妙吉祥秘密觀門經》、王弘願居士的《密教講習錄》和馮達庵居士的《佛法要論》)
東密與西密的異同,依《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中第一部分所述,可以從身、口、意三方面來討論:
就身密而言:“從東密與藏密的範圍來講,關於身密的道理和修法,卻各有不同的基礎。以東密來講,透過人體兩手十個指頭,配上心理想像的意念,契合某一修法,便互相結成各個不同的“手印”(中國的道教,叫做撚訣),便可產生加持修學密法者的效力。因此,對於人體十指具有無比潛能的奧秘,實在有值得研究的必要。而以藏密來講,認為除了“手印”的威力以外,關於人身氣(氣機)脈(內腺)的作用,便本自具有“即身成佛”與天人互通的奧秘,幾乎與中國道家的氣脈之說,可以相互輝映,益增光華)(筆者注:修行者應注意南公在准提法門開示中所講過的“真正的密法修持依顯教的不淨觀、白骨觀與安那般那風息相依觀而成就者,才能真正得到密法的成就”這句話,應在明師指導下,配合南公關於白骨觀和安般法門的講解做研習。《增益阿含經》中記載,被稱為‘密行第一’的羅睺羅尊者修習的就是安般法門,安般法門就是張老師所教授的觀世音法門中的內聽呼吸法門,入門後很快就會達到初步心息相依,進一步擴展就是十六特勝)
就口密而言:“東密和藏密念誦咒語的原始根據,都是從印度中古時期的梵文發音而來”,“就東密而言,它所根據的,是印度上古梵文字母的聲與韻母的組合。至於藏密方面,自初唐開始,依梵文而創造了藏文以後,它所傳授的咒語,也便以藏文為根據”。(筆者注:修行者應配合南公教授的用不同的念誦方法震動不同的脈輪以及對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講解做研習,要注意“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就意密而言:“因此可知密宗的修法(包括東密和藏密),便是直接運用“轉識成智”的原理,引發“意識”潛藏的無比功能,轉變世俗的習染而更換為超然物外的境界。初由“意識”的一念專精而作“觀想”開始,再漸漸地轉變固有的習氣,構成自我超越現實的精神世界,中國佛教宗派中,由晉代慧遠法師所創立的“淨土”修法,也便是同此原理。但是藏密自唐以後,又更進一步,把密宗觀想成就的方法,劃分為兩部分,初由“觀想”成就開始,作為密宗修法的“生起次第”。再由“觀想”成就而返還於“性空自在”,才是密宗修法的“圓滿自在”。後來藏密不同於東密的最大特點之一,便是把每一個修法,都區分為“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因此而使“空”“有”雙融,貫通了“勝義有”與“畢竟空”,而成為“中道觀”的“不二法門”。這也可說是密宗由印度傳到西藏以後,在修證方法和佛學理論上的一大進步,絕非東密的同一路線”。
在意密部分,依《楞伽大義今釋》之“意生身的境界”部分所述,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注意:“還有一種修持密宗的方法,根據唯識的理論,不一定要修離心意識和空、無相、無願的途徑,只要直接觀想成就,也就可以得到意生身境界,也可能進入金剛道的菩薩不動地了。但這看法也是一種具有危險性的偏差,所以西藏密宗黃教初祖宗喀巴大師,便極力主張先須深入般若、唯識和中觀的見地,有所證悟,然後再專心致力於觀想等法,或其他的修法,才是菩提的正道。否則,就和陰神境界的邪見,幾乎是依稀伯仲之間,而難以分別了。著者為了這個修證問題,也曾經間關跋涉,遠走西陲,潛心學習過藏傳紅、白、花、黃等密宗法派的修持。覺得他們的長處果然很多,可是弊漏難免,害處也實在不少。希望有志修證佛法的大士門,如果能夠堅決守定《華嚴》、《圓覺》、《楞伽》和《楞嚴》,《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等幾部佛說大經大論,依教奉行。或者自認為要把穩修行,只要依據《阿彌陀經》和《大乘起信論》修持,這是絕對不會誤入邪途的。現在我以灑過血汗心力的親自經驗,貢獻給未來的發心大士門,希望得到正知見的修證方法,並不是對顯教、密教或者其他宗派,有評判優劣的成見。只是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但作誠意的貢獻而已。著者只是一個學佛法的文字禪也未有成就的人,歲月匆匆,不覺發白形衰,對於實際修持,實在漸漸沒有一得可證。不過譯筆學到這裡,憑這一片淺見的忠誠,附寫這些管窺的論見罷了。修行的人們!如果得證無生法忍後,對意生身的轉身一路,必須要親近最殊勝的善知識,誠敬學習,自然會得到他的悲心垂照,授予方便法門的。”
成就意生身後的轉身一路究竟如何呢?依《中觀與唯識》所述,可參考以下兩點:
(1)“出陰神是第六意識帶質境;出陽神不同了,假定修到了,幾乎近於佛所說《楞伽經》上佛法所說的“意生身”的境界了,等於“意生身”的境界。所謂“意生身”的境界呢,報身、化身兩個合在一起的。這都是實際的功夫。”
(2)“你出了陽神,成佛了、得道了沒有?沒有!沒有了道,只是你的功夫;還是念,念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
既然成就意生身還是念,進一步轉身到“樂、明、無念”的境界是否已到寶所?依《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的《影印密宗法本前敘》所述:“如欲踏破毗盧頂上,向沒蹤跡處不藏身而去,猶大有事在。況以陡然斥念而修為法門,不示”心性無染,本自圓成”,則不明“旋嵐偃嶽而不動,江河競注而不流”之勝。以“樂、明、無念”為佛法極則,而不掀翻能使“樂、明、無念”者為何物,允有未盡”。(筆者注:修行者應注意1978年9月《金剛上師南公懷瑾先生准提法修持要領開示》中所述的“由破妄想而證得空性是初關,由破空而生起妙有,再由破妙有證得真空才是重關,還沒有到末後牢關呢!”這句話。嚴格來說,證得空性只能算是初關入心境界,還未到初關出心境界,證到真如自性隨緣常住不變方到初關出心。也就是張老師香板拍下來後經常說的‘就是這個’。這時會知道為何“百姓日用而不知”。成就意生身為生起次第成就,剛剛到重關入心境界,此時就會徹底明白“吃飯穿衣都是神通妙用”,為何神通遠非是道。對轉身至“樂、明、無念”為圓滿次第成就,到重關出心境界。)
那麼能使“樂、明、無念”者到底為何物呢?依南公在《禪海蠡測》中“禪宗與教理”部分所引,則為“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筆者注:這句話本身就是答案),依張老師在今年四月底“經中之寶—悟道的《楞嚴經》七日禪修”中講到《楞嚴經》中“根塵同源。縛脫無二”時所開示的,則為“生起次第是因,圓滿次第是塵。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根與塵都為幻。”(筆者注:已經在事上真正依次從證到空性,破空而起妙有,再達到“樂、明、無念”的真正的修行者,可以把張老師的話與永嘉禪師的“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合起來思考。需注意《楞嚴經》中“觀相元妄。無可指陳”這句話以及佛回答富樓那尊者的問題:“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的部分和六祖所說的“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為何呢?因為“無語”是真不二法門。“諸法從本來,常示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鶯鳴柳上”,“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性空緣起,緣起性空”。
依《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中“影印密宗法本前敘”所述:“所謂大圓滿者,內有心性休息一法,即如禪宗所云明心見性而是當下清淨者”可知,藏密大圓滿也可使修行者知道能使‘樂、明、無念’者為何物。想進一步瞭解的修行者可參考《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的相關經續、《蓮花生大士全傳》上冊第二篇、《空性教授》,返融禪宗心印,自可會之。
尚未在事上經歷上述步驟的修行者,應當側重在事上修行。要注意《禪海蠡測》的“禪宗與教理”部分所講:“世之知解宗徒,不尚行證,徒於隻字片語,文字理趣中,偶有會心,自誇為得;終日緣心不息,稱謂思維之修,視人皆狂,不知自狂之甚也,殊為可歎!”。與諸君共勉!)
那麼知道能使“樂、明、無念”者到底為何物後,是否一了百了呢?否也,仍需悟後起修。依《楞嚴經》以及《楞嚴法要串珠》和《增補楞嚴法要串珠修證次第》的所述,則為:“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依張老師《唯識新引》第四次所講,則為:“即使證知四分,並非悟道,要再往前推,證知是諸法空相,然後是諸法空相也舍,才初步為悟。再往前修果位,從羅漢道、辟支佛、菩薩五十二位,最後成佛,方是大悟。”(筆者注:其實修行者判斷自己有沒有悟的標準有兩條:(1)《楞嚴經》的五十種蘊魔,是否經歷過且超越了。否則很可能是誤了。要注意五十種魔境不是絕對按照色、受、想、行、識的順序出現的,而是穿插的重複出現的,有明顯的魔境,也有很難發覺的細微魔境,层层转微。(2)佛經是否可相融無礙。悟後起修需要讀《禪林寶訓》。)
1.2 將密宗與佛教的其他各宗各派圓融

由上面第一節的討論中,已經可以稍稍看出南公將密宗與佛教的其他各宗各派圓融的成就。詳述如下。
就教理而言,可參考《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中《佛學顯教與密宗在學理上的異同》的內容來研讀:“在佛學的範圍來講,一般修習顯教各宗(當然包括禪宗)的見解,不但認為密宗之學,幾乎有等同外道的嫌疑。甚至,認為學習密宗的人,便是專搞男女關係,或者是不可救藥的壞種。而且根據佛學大小乘經典的學理,都認為人們的身體,只是“四大”(地:身體的骨骼等。水:血液涕唾等。火:暖力。風:氣。)假合之身,僅認我暫時偶有的所屬,並非真的為我之所有。而一切眾生,卻“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不知“四大”從緣而合,暫有還無,本自性空。而密宗的修法,恰恰與此相反,不但重視人體的氣機,並且注重鍛煉身體,認為它是成佛的妙道。於是一般顯教便視為不經之談。這種理論形成的觀念,嚴格說來,對於全部佛學中,經、律、論三藏的奧義,並未透徹。而且,對於後期佛教性宗“般若學”“中觀”的畢竟空,與相宗“唯識學”的勝義有,更未融會貫通,所以便不能匯通學理而造成誤解。
其實,密宗的依身起修,認為“五大”(地、水、火、風、空)的自體,就是五方佛的自性,其中最高義理,並無絲毫與顯教的經典相違之處。因為屬於色法(物理世界的一切種子)的“四大”,它的自性本性,也就是“阿賴耶識”所屬的附起功能,心物同源,互相依附而發揮它美麗的光輝。所以先從“四大”起修而了卻身業的根本,進而轉此心物一元而返還為大圓鏡的光明清淨。准此學理依據,確是契合佛學最高原理的深密。玄奘大師所著的《八識規矩頌》中,便已指出“阿賴耶識”具有“受熏持種根(人體生理的六根)、身、器(物質世界),去後來先做主公”的作用,充分顯示物理世界的一切和人體生理的功能,本來便是一個同體的分歧變化。所謂“四大”本空的理論,只是從心理現象的分析而契合於實際本體的觀念,並非完全推翻妙有的緣起而成為斷滅論的空觀。可惜一般學者,只注重“去後來先做主公”的一句,而忽略了“受熏持種”以及它能生起人類生命的生理(根和身)與物質世界(器世界)等等的作用。而且顯教經論所講的,大多都是著重在形而上本體論的辯正,以彼破除凡夫執著現象為實體的觀念。如果依佛學全部的真義而論,這些都是注重於“法身”的修持,而不管“報身”和“變化身”的實證。況且一般的人,又忽略了經論所指出離欲界以後,還必須住于色界方能成就的重點,所謂“盧舍那佛”(報身佛),有必須住於色界而後方能成佛的內義。”(筆者注:要完全讀懂這段話需要深透《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和張老師的《唯識新引》。想進一步瞭解顯密教理異同的修行者可注意《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中《影印密宗法本前敘》部分)
就實修而言,可參考《禪海蠡測》中《禪宗與密宗》中所述:“氣脈、明點,持為調身。血氣之障未除,不能變化氣質,而逕言證悟菩提,非狂即魔。密乘學者有言:‘氣不入中脈,而云得證菩提者,絕無是處。’”。“然無論其應用何種修法,統皆循有一定的五種次序,其次序謂何?曰”加行瑜伽、專一瑜伽、離戲瑜伽、一味瑜伽、無修無證”。如禮拜、供養、護摩、念誦、研習教理等等,皆為“加行”之事。專精觀想,住於禪觀等等,皆為“專一”之事。定久慧生,待至脈解心開,如“仰首枝頭,即見熟果”,如“拔矛刺背,頓脫苦厄”,證悟菩提,還同本得,皆為“離戲”之事(所謂離戲者,謂諸離四句、絕百非之戲論法也)。入此“離戲”三昧,向上精進,打成一片,即是“一昧瑜伽”。再進而得到“無修無證”果位,方入圓滿菩提之域。密法中此種組織,鉤索一切修法之要,次第井然,允為特點矣。亦有以前修加行瑜伽,而立四瑜伽之說。”(筆者注:其實四禪八定是任何修行者都必須修的功課。只是入門的方便法門不同。更深入的瞭解可參考《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
1.3將密宗與道教、儒家等圓融無礙

將密宗的三脈七輪、氣脈、明點、拙火與道教的奇經八脈、日月合璧,璿璣停輪相融。依《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中《影印密宗法本前敘》中所言,則為:“而修氣修脈之要,大體會與一身中之三脈四輪。三脈謂其左右中之要樞,四輪謂其上下中之部分,此與道家注重任督沖帶脈之基礎,根本似乎大不相同。其實,平面三脈,與前後任督,各有其妙用,而且乃殊途而同歸。苟修持而成有成就人,一脈通而百脈通,未有不全能之者。否則,門庭主見佔先,各執一端之說,雖有夫子之木鐸,亦難發聾振聵矣。密宗主五主佛性,道家則主前任後督中沖左青龍右白虎,其名異而同歸一致之理,何待智者之煩言哉”。(筆者注:想深入研習的修行者可注意《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中道家與密宗的比較部分、《禪與生命的認識》中《呼吸與氣》部分、《我說參同契》第三講和第十六講、白教祖師第三世大寶法王所著《甚深內義根本頌》以及白教堪布卡塔仁波切所對《甚深內義》所做的解釋,文繁不引)
將密宗與儒家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起用落在人事物上的學問就是儒家,平時的待人接物、飲食起居、灑掃庭除等合乎中庸之道,清明在躬,就是密宗。雖未見諸明文,仍有跡可循。依南公在2010年1月24日答覆網友信中第六條所述,則為:“先從平凡做人做事開始磨練吧,做一份正當職業,老老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不要怨天尤人,要反求諸己,磨練心智,轉變習氣,才有功德基礎。否則就成了不務正業,活在幻想的虛無縹緲中罷了。修行重點首在轉變心理習氣,修習定力是輔助。人貴自立,早日自立,便早日自覺。功德夠了,自己會開發智慧”。依張老師在《大密宗—道門總結》所述,則為:“相信和接受一切,才能心中無事。心中無事,才真能相信和接受一切”。
(2)儒家《大學》修養次第與佛家(當然包括密宗)四禪八定修法的圓融。依《原本大學微言》中“《大學》修養的次第”部分所述,則為:“佛,是古代印度梵文‘佛陀’的簡譯。佛是什麼,在中文來說:佛者,覺也。覺個什麼?覺悟心性的自體。怎樣才能自覺心性自體成佛呢?那必須先要修行大乘菩薩道的功德,所謂:自利(等於儒家的自立)、利他(等於儒家的立人),達到福(功)德資糧圓滿,智慧資糧圓滿,才可以成佛。所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叫做佛。如果用佛學來比方儒家學說,佛就是聖人的境界,菩薩就是賢人的境界。菩薩是梵文“菩提(覺悟)薩埵(有情)”的簡稱,中國初期的翻譯,也叫做‘開士’或‘大士’。
我們借用了佛學這個比例來說明《大學》的‘大學之道’。那麼,明明德是自覺,親民是覺他。止於至善便是覺行圓滿而得到成聖了!這樣一來,恰恰如道家的列子所說:‘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
2.總結了修習密宗的前提條件:
(筆者注:以下三個條件是為了修行者較易瞭解,依照1978年9月《金剛上師南公懷瑾先生准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所述摘要而成,進一步的瞭解需要讀原文)
(1)毫無造作的視師如佛;
(筆者注:要隨時隨地和上師在一起,修上師相應法修到最後,你會自然發現上師就是佛。相進一步瞭解的修行者可以讀《禪海蠡測》中《宗師授受》、蓮花生大士的《空行教授》、馬鳴大士的《上師五十法誦》、張澄基居士譯注的《密勒日巴尊者傳》以及藏密十四條根本大戒)
(2)真心誠意生生世世無我無法的為眾生服務;
(筆者注:修行者需要注意《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開始所講的“我於彼佛發菩提心”以及細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菩提心非常重要。注意“因地不正,果招迂曲”這句話的嚴重性。)
(3)教理通達
(筆者注:所謂教理通達,就是至少要在般若和唯識方面達到理無礙的程度,能事理雙融最好。學習密宗時沒有任何神秘的觀念,不自欺欺人和被人欺。修行者需要注意《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開始所講的“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句話。筆者在遇到張老師之前,誤以為只需整日念咒,不需學習教理,到最後智慧自然會開。結果越念咒,貪嗔癡慢疑越多,幾落魔道。幸遇恩師慈悲為懷,教我從《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和老師的《唯識新引》入手,諄諄誘導,化我迷情,才使筆者懸崖勒馬,迷途知返。正所謂“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可見聞思是多麼的重要。)
3、傳授密法
(1)整理出了劃時代的准提法本
依照《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法門之簡介》中所述:“今南公懷瑾上師所傳之准提法儀軌,乃師昔年於四川峨眉山閉關下山後,再掩室於嘉定(樂山)五通橋多寶寺期中,蒙文殊師利菩薩顯現親授,內涵性相融通及即身 (生)成就奧密。師誓願如世緣過百齡,得機而宣說其中全部內密,再正式傳授傳法上師之正式灌頂。不然,沒身而已。平常不易輕傳儀規灌頂,只恐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之故”。可知此法之殊勝。
依1978年9月《金剛上師南公懷瑾先生准提法修持要領開示》中所述,則為:“這本法本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包括了禪宗的境界,包括了唯心淨土境界與極樂淨土相同的諸佛淨土的境界,融會了顯教與密教的各種修法。換句話,這個法門包括了未悟的人如何修行悟道,已悟的人如何悟後起修,轉成意生身,到成就之路,都有了,要仔細去參詳體會,不是簡單的。”
南公二十多年前離開臺灣時,曾囑咐張老師傳授准提法,張老師以因緣不具,故至今未傳授。在今年4月底的“經中之寶—悟道的《楞嚴經》七日禪修”中,張老師講到他不傳准提法的原因有兩條:a)准提咒是真正要修行的人修的;b)身體要好。身體不健康,心理不健康,修准提咒會瘋掉。
雖然張老師因上述原因一直未傳准提法,但曾多次公開傳授六字大明咒。2011年9月份張老師在北大和清華演講時,都曾公開傳授六字大明咒,把祝福送給北大清華的高材生們。
什麼是真正要修行的人?張老師曾經開示過,特引錄如下,供修行者參考:
“做一個真正的修道人
一無用處,絕不坑人。
一無所有,卻繫群類。
身無分文,漫遊天下。
心無罣礙,踢踏宇宙。
慢慢修!”
(筆者注:修行者修學准提法需要除了滿足上述修學密宗三個基本條件和張老師所說的兩個條件外,還需要對準提法門的獨特涵義有一定的瞭解:(1)要理解南公准提儀軌中“觀想虛空與我無二之中,十方起大風輪,風融於火,火融于水,水融于金剛地,地上湧起八葉巨蓮,放射七彩光明。”與《楞嚴經》所講的世界形成的過程以及七大緣起的關係;(2)要證到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無二,換句話說,就是證到在生起次第中圓滿次第,在圓滿次第中生起次第,即此用,離此用,即空即有,即有即空;(3)要注意生圓二次第圓滿還沒有到末後牢關;(4)要注意念誦與觀音法門的關係;(5)要真正理解五蘊就是五方佛。注意“准提”的意思為“清淨”,換句話說,准提法門真正對機的是禪門悟後起修的修行人,用來直接清淨五蘊十八界,把前八識直接轉為庵摩羅識用的。注意《楞嚴經》所說的“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以及“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這兩句話。(6)注意准提佛母的十八臂和十八不共法、十八空、十八界都有關係。(7)注意東密准提佛母壇城有八大菩薩圍繞,八大菩薩就是八識的象徵,准提佛母就是毗盧遮那佛的表法。注意准提心咒的九個字與九位菩薩的關係。(8)注意東密准提佛母壇城總共有三十七尊菩薩,這和東密最重要的金剛界三十七尊修法有很大的關係,根據《蓮花生大士全傳》的記載,蓮花生大士也曾修習過金剛界三十七尊。(9)要注意一法遍含一切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2)傳授六字大明咒
依大師兄黃高正博士《六字大明咒與密宗的關係》中所述,南公傳承的六字大明咒是白教大德貢嘎呼圖克圖傳授的無上密法之一。
六字大明咒是准提咒的前咒,所以傳准提法門必然會傳六字大明咒。
具體六字大明咒的修法可參考黃博士《六字大明咒與密宗的關係》。
(筆者注:修行者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體會六字大明咒與觀音法門、七大緣起及唯識學四分的關係;(2)上師、本尊和你無別;(3)有相光、本尊等現前後要超越到無相光,無相光要超越到無語;(4)要讀《佛說大乘寶王莊嚴經》。)
4、結語:真法無密,密本無法
南公懷瑾先生為禪門泰斗,更為密教龍頭。然而“平凡處為最奇特,奇特就是基於平凡”。南公懷瑾先生對於密教相關的著述和成就充分“透顯著心佛眾生本來具有的平凡,又在平凡中蘊絪著眾生本來有的佛性”。


尚德讀後感:

顯密圓融,
真俗不二,
得而無得,
無得亦無得。
未來人類精華文明,會由中國作引導,與世界人文精華統合,我們將有新的耳朵聆聽最妙的音樂,新的眼睛看美的一切。

二零一零年五月十五日於道南書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懷師開示《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的重要性/古國治 先生

南懷瑾先生開示《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的重要性 古國治 先生 南懷瑾文教基金會最近發佈了懷師于2012年2月2日的開示,這段開示對學佛修行而言,非常重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