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唯識佛法與因果』——身心與性命研討會

身心與性命研討會
      ——唯識佛法與因果

主講人:宗性法師
            成都文殊院主持
            中國佛教院副院長兼教務長


演讲简介:宗性法師從唯識佛法的角度,深入闡釋了因果理論。唯識佛法因果思想的基礎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可以说是資訊、能量的總和。唯識佛法認為,因果是同時的,人的每一次起心動念,都由阿賴耶識裏的資訊能量转成現行,同时又有資訊能量回转留存在阿賴耶識裏。起心動念皆因果,轉變心性是修持。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因果法則,要改變人生,就要觀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从轉變心性做起。

主持人:
      各位,剛剛朱校長一席談話引發了大家很多的思考和話題。接下來,我們請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宗性法師,他也是成都文殊院的住持,事實上他和南老師的緣分很深。去年南老師的火化儀式上,他是主持整個典禮的。
      在剛剛朱校長的談話裏,再三提到唯識法相,事實上,宗性法師在這方面也是我們國內造詣很深的。今天他提出來這個課題,我覺得很有意思。希望我們大家仔細地來聆聽他講唯識與因果。


      宗性法師:
      今天各位到會的同參道友,大家上午吉祥,阿彌陀佛。今天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是我們大家敬仰的南懷瑾先生誕辰的祭日。說來很慚愧,我和南老師結緣也有好幾年,但是中間自己各種雜事比較多,所以向南老師當面請益的機會不是很多。儘管南老師這一生的悲願短暫地結束了,可無論是在大學堂,還是在恒南書院,從南老師待過的地方,所開創的這些事業,我覺得南老師的凝聚力非常強。這是什麼樣的力量?這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南老師這種悲願的力量。今天我們大家在恒南書院,沿著南先生生前所傳承的文化精神,沿著南老師關於人類未來走向的一些指引和思考,一起來繼續學習和分享。我覺得最需要感念和感懷的,就是南先生一生的功德和教化,它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來探索我們每個人個人的人生前途和未來,也是整個人類未來的前途和命運。今天在恒南書院,儘管它剛啟用,但是我覺得這個地方真是“草木含瑞氣,廳堂沐恩光”。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南老師的精神和力量,它依然還在這個地方再現,讓我們大家一起沿著南先生開創的這些事業和精神,來繼續學習和探討。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學習體會,可能和大家平常所關注的方向不太相契,但我覺得對這些題目的關注,對我們真正去理解佛法、理解生命、理解人生,是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思考。去年南老師走之前,有一次朱校長回成都,我們碰過一次面談到,剛才朱校長在他講的過程中也已經提到,即佛法有一個最基本的觀念,世間上所有有形有相的東西,都不具有真實性。原來朱校長也有一篇文章,專門從自然科學、量子力學的角度談過。有一次朱校長和我交流的時候,他就提出一個新的思考,當大家認為這個世界有形有相的東西都虛幻不真實的時候,就很容易落入一種虛無主義。既然不真實,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再對我們的言行,對我們的人生做一些規範,甚至幹任何事都沒有意義了。所以我們兩個當時共同的思考就是,佛法既告訴我們世界所有現象不真實的觀念,同時它還有“業果不失”的主張,而這兩個方面是統一的。一方面它具有不真實、虛幻性,同時業果和輪回又和我們的生命和人生交織在一起。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有方向和希望,才有積極努力的可能。如果要把業果和輪回的東西建立起來,唯識學在這方面是說得比較透徹的,也關注得多的。因此今天我想借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就是“唯識佛法與因果”。
      因果是宇宙法則
      實際上學佛法學到底,修持功夫修到最後,都不出因果兩個字。我也常跟一些不管是信仰佛教的人還是不信仰佛教的人講,就是學佛、修行,到最後落到實處,如果因果兩個字不能夠徹底地建立起來或深信起來,那麼你修行也好,最後落到實處也好,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所以我有時候甚至跟他們講,一個人的信仰是不是真正徹底地真信,就看因果觀念有沒有。因果觀念真正落實了,真正融入你的心性,你的信仰才不會動搖,你才會真正去落實佛法的很多精神和思想。
      這樣講可能人家就會覺得因果是不是一個很高不可測的觀念?實際上不是的。可能普通社會大眾對因果的概念往往跟報應聯繫在一起,特別我們普通社會大眾講的這種報應又和過去講的十殿閻王、和鬼神聯繫在一起。很多層面上就會認為因果是不是屬於玄學的範疇,是不是一種神秘的範疇。實際上我個人的體會是,因果本身既不屬於真正神學的範疇,也不神秘,也不玄奧。我的一個基本看法就是,因果實際上是宇宙的一個根本法則。這個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處於因果法則的運行之下,它不僅僅跟我們的生命、投胎、輪回聯繫在一起,我們幹任何事情,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在因果法則的軌道上。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大家早上吃完飯,現在聽了一上午課,一般體能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肚子就開始餓了,這是我們當前大部分人的心理狀態,那麼一會兒,在這個地方,大家分享完了以後就要去餐廳吃飯。餓了吃飯,其實就是一個因,吃下去以後飽了就是個果。世間上任何事物絕對有它的因果規律和法則,比如我們世間,你要生活條件好,那你自己就要努力,你自己努力是因,最後通過努力能夠有收穫,那個收穫就是一個果,這就是因果。
      因果既不屬於宗教神學範疇,也不僅僅是一個很玄學的範疇,它實際上是一個世間普遍存在的根本法則,任何事物、任何現象都沒有離開因果這樣一個基本規律。我後面會談到,很多人老是擔心我以後好不好、我將來能不能達到一個什麼樣,老是去關注結果,而從來沒有考慮從因上去怎麼種,沒有種下因,很多時候不關注這個。凡夫世界很大程度上就受這個無明煩惱的左右,更多關注另外一個層面的東西。所以大家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因果法則是一個宇宙普遍的規律和法則。
      世間因果律
      世間有世間的因果規律。既然因果法則是一個一切世間的、宇宙間的普遍存在的法則,那麼我們可以把它從佛教的角度簡單地分成兩個層面,一個是世間的,一個是出世間的。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比如這個圖片上的花生,它和上面的花生苗實際上就處在一個因果關係中。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兩層關係,實際上各位要注意,這裏應該是三層關係,在花生長出苗之前,還有一個花生的種子,它和現在這個長出來的花生是一對因果關係,當然它是通過苗和藤作為樞紐環節來把這兩個東西聯繫在一起的。這後面有一個隱形的因,就是我們播的那個花生種,它後來長出苗以後,再結出這樣的花生,這就是果。
      世間任何一件事物都離不開因果關係。比如這個講臺,這個桌子,它們都處於因果當中,它的因中最基本的就是木材,這是主因;除了木材以外,它還得有工具、還得有工人,這些在佛教裏叫緣;有了這些條件以後,這個桌子存在了,桌子也是處於因果規律當中的。世間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在因果法則下存在的。
      出世間因果律
      世間法如此,出世間法同樣也如此。佛法認為有五乘佛法,當然其中人天乘講的是世間的,我們大家可能比較熟知的羅漢、菩薩和佛,是出世間的生命狀態,它同樣也是在因果律的規則下面存在。佛法裏面講出世間,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佛也好,用我個人的說法,就是一種超越普通規律的生命狀態,用再普通的話講,就是高級的生命狀態。世間的還有兩種,就是人和天,就是普通的生命狀態。這些生命狀態不是天然生成的,也不是外部的其他力量把它造就起來的。真正成為羅漢、菩薩或是佛這種超級的生命形態,要有相應的因,這樣才能夠最後成為這種果。成為羅漢這種超級生命形態的因是什麼?按佛法講要修四諦法,南老師的書裏也講得很多,就是你要修四諦法,修十二因緣,你就能夠證得羅漢。你要成為菩薩,除了自身修養以外,你還要度人利他,那就有菩薩道的修法,比如四攝法、六度法。什麼叫“六度”?就是六條通往菩薩這種生命狀態的大道。這就是因,你懂了這個因,你才能夠最後達到這個生命狀態。佛,一般通俗講,叫福慧圓滿,佛法的根本修證路線,就是要修福德,修智慧,這兩個東西加起來福慧圓滿,最後才能夠成為佛這種最圓滿的生命狀態。我們一般剛開始入門學佛法的人,對佛和菩薩的生命境界很羡慕,那個境界多自由,多自在,功德那麼大,可以任運自在。特別很多大乘經典,《法華經》也好,《維摩經》也好,也描述他們在宇宙裏面飛去飛來的,一念,就像剛才朱校長講的一個念頭一動,就馬上十萬八千里過去了,哪還像我們一個飛機飛幾個小時還達不到,哪怕發射一個火箭也還要多長時間。這些都是有障礙的生命形態,而佛也好、菩薩也好、羅漢也好,他們已經到了一種超越一切障礙的生命狀態,其中只有佛是超越最徹底的;菩薩相對還沒有最徹底;羅漢還更不徹底。但是總的來講,要成為這種超越的生命狀態,就是出世間的東西,你就要種這方面的因,我們常常學佛法的時候,只是想到佛、菩薩、羅漢的生命狀態多麼好,多麼自由,我們應該去追求,可是很少在因上下功夫,去種,很少想怎麼去種這個因。
      很簡單,你在銀行沒有存款,你還天天去,還想要取錢,這可能嗎?等於你搶銀行差不多,那是犯罪的。你要到銀行去取錢,你必須得在銀行裏存錢,存進去是因,在提款機裏提款就是果。學佛法,出世間法也是這樣,你要真正達到那種生命形態,但你自己不努力種這個因,那你不可能達到這種結果。出世間法實際上也是靠因果規律來成就的,你成就佛,有成佛的因。密教裏頭講得很清楚的,比如三主要道,那就是成佛的因: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密教的《大藏經》裏頭很重要的三句話,其實就是在談這個:“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救濟”。你從發心裏頭沒種這個因,你就不可能達到這樣一個超級的生命狀態。
      世間所有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出於因果法則之下,世間這些事物和現象,有這些事物和現象的因果;出世間的這些法,有出世間的因果。

      一、學佛與因果
      不僅僅佛法提倡因果,我們中國文化實際上也有因果觀念。南老師《易經雜說》裏講過很多。普通的世間的因果觀念可能受《周易》的影響比較大。“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就是因果,你種了善因,有餘慶,這個就是果;你種了不善之因,這個不善就是惡的,那你有餘殃,這就是造出惡的果報,這是《周易》中的一個觀念,對我們中國人影響很大,普通的大眾心裏有很根深蒂固的因果觀念。
      普通因果觀念——自作他受和他作自受
      中國社會普通的因果觀念,最後可以得出的結論:第一,自作可以他受。中國人在這個觀念下面就發現,你要積點德,積德幹嘛?你要給子孫積點德,你是父親,上輩,你幹了好事,子孫後代都可以感受到你這種功德的庇佑和護佑。這種觀念實際上對社會的倫理次序和道德規範有很大的幫助。第二,他作自受。他作,別人幹的,你也可能會分一杯羹,你也可能會感受到。
      佛法的因果觀念
      佛法的因果觀念和普通的不一樣。那麼佛法的因果觀念是什麼?就是普通老百姓講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才是佛法的真正的因果觀念。一般人認為佛法講因果是不是太玄、太神秘,其實很簡單,一點都不神秘,一般老百姓誰都懂得這兩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佛教的因果觀念。在普通社會大眾,它就通過這兩句話,深入到民間、深入到民心。有了這兩句話以後,所有人心理上、行為上就有敬畏。在鄉下那些普通老太太,沒上過學,但是她有這個觀念,她教育子女都是“不要幹壞事,幹了壞事可有報應的,你看那個戲上都演了”,最後她頂多能說兩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觀念對我們人生社會產生的實際的積極意義非常之大。
      佛法的因果觀念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由此產生的結論是:“自作自受”。不可能你幹了好事,別人還可以在你那兒得到一點好處;或者你幹了好事,別人還可以從你那兒得到一點兒關聯,這是從普通規律講,不能夠深究。從深究來講,“自作可以他受、他作可以自受”,估計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也是可以的。如果你把這個打破了,我們中國人可難受了,就不積陰德了,那可不行。我剛才聽朱校長報告時,就突然想到,那個“量子糾纏”恐怕跟這些有點關係,它只要糾纏在一起,自作估計也可以他受。從普通意義上來講佛法的原則是自作自受,但是估計也有例外的時候,比如修行力量大的時候。我後面會談到,如果它一點都沒有改變,沒有例外的話,那我們這個生命就沒法改變了。有些時候生命的狀態是可以改變的,那就是有特例的。普通的因果觀念,“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它的結論就是“自作他受,他作自受”;而佛法講,“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就是只能“自作自受”,這些是從普通意義上講的一個規律。但是不能夠絕對化,它在某種層面上也會有特殊情況存在,不過不是我們今天展開討論的範疇,我只是想借此說明,因果觀的落實是我們修行,學佛法中最重要的環節。為什麼重要?接下去會講到。
      二者的差異
      下面轉入第二個層面的討論,正因為世間普通因果有“自作他受、他作自受”的觀念,佛法有“自作自受”的觀念,那麼一比較,這其中就存在差異了,這個差異表現在我們具體的修行過程當中,就是很多學佛法的人都知道的,“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我把它倒過來“凡夫畏果、菩薩畏因”。
      一般人在修行過程中總是關注結果多,南老師的書裏經常講,有很多這樣的人。我天天在廟裏也碰到很多問題,那些念佛的也好、修禪的也好,統統跑過來問:“師父啊,你看我什麼時候能夠成呢?”我說:“呦,我不知道。”他說:“你都不知道,還當什麼方丈呢!”我說:“哪本經書上規定當方丈就一定知道你什麼時候能夠成呢?”我老被這些問題糾纏多了,也變聰明了,他跑來一問:“師父,你看我什麼時候能夠成?”我說:“很簡單,你背塊石頭跳到河裏馬上就成(沉)!”這就是典型的,光關注結果,從來沒注意心性上的因有沒有種下。所以我後來突然明白,《六祖壇經》裏頭有幾句話“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跟這個東西就有關聯。
      可是菩薩不一樣,菩薩不管最後成不成,他只管每天發心。南老師一生,我看他就是很典型的榜樣,他一生在乎後面那些結果怎麼樣嗎?他好像都沒在乎過,但是他一天都沒懈怠過,到他生命最後都在努力,都沒放棄,都在為大家做事情。他就是在種因呐,管你結果有沒有,他只要把這個因注意了,那個結果是自然的。可是我們老去管結果,不注意心性上的因,竹籃打水一場空,最後不會有結果的。
      實際上要把這個理論用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有時候我在機場走,看擺書攤的地方放光碟,賣書,最多的就是關於企業管理的,那些東西很暢銷。有一次,看到那個人在上面說,細節決定成敗,過程比結果重要,這不是佛法裏早就說了的嘛,“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注意那個因就是細節,就是過程,佛教幾千年前就講了,你今天才說,還“我跟你們講一個最高明的管理哲學”,哪里是你發明的,你是偷來的,是不是?這是佛的智慧,幾千年前佛法早就告訴你了。
      第一個部分主要講“學佛與因果”。我們要懂得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世間怎麼看因果,佛法怎麼看因果,他們的差異在哪里。我們在普通的修行過程當中,應該怎麼注意,我們要在“因”上去努力,而不要把所有的關注都停留在“果”上,那沒有太多的實質性意義。

      二、因果與三世
      第二部分主要講因果要和我們人生和生命發生關係,我是一步一步地縮小來講。一開始講因果是宇宙大法則,宇宙有生命的、無生命的現象很多,而到了第二部分,我就要講佛法通過三世兩重因果,把因果同我們的個人、同生命、同人生聯繫在一起,我們就必須對自己負責任了。如果我們自身不能夠明白地認識因果,你在你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裏頭不能去覺照,不能很好地警惕,你的因一種錯了,那你生命的長河就全盤皆輸。就像世間下棋一樣,你只要一步棋走錯,就步步為艱,因果其實最後就是透出這麼一個思維來的。


      佛法講,因果和人生發生關係,跟生命發生關係,就是透過三世兩重因果。這是我們普通都知道的,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為現在的因,現在是過去的果,這是一重因果;現在又是未來的因,未來是現在的果,這又是一重因果;這些連起來就叫“三世兩重因果”。我估計下午林教授談得會更深刻,我們人的生命,就是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現在我們叫遺傳學,叫基因。剛才那位道友問朱校長:“你說物質和精神可以分開,精神可以跑到這個以外,它最後又來了,來了它怎麼指揮這些玩意兒的?”佛法對此有徹底地描述,《瑜伽師地論》,特別前面兩卷,在“意地”裏有講,一個人的精神怎麼投胎的。我原來也有過一篇文章,就是談怎麼投胎的問題。我們普通的生理學觀念認為,一個精細胞和一個卵細胞結合在一起,就有生命了。可是這裏問題太多,你們請教林教授,這不是我講的範疇,我也不敢講,怕講錯了。佛法認為在精細胞和卵細胞之外,還有中陰身,投胎。阿賴耶識怎麼樣最後跟精細胞、卵細胞結合,結合了以後怎麼樣七天一個變化,甚至什麼時候開始有眼睛,什麼時候有耳朵,什麼時候開始有心臟,佛經裏頭都有描述,剛才那位道友問它怎麼指揮的,你看,它就那麼一步一步指揮你,指揮到你死,指揮到你生、指揮到你老,最後還指揮到你下一世再來。
      三世因果把人世串起來,而能夠把三世因果擴充開來,講得最徹底的就是“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名色和六入之間,就是你前生和這一生生命的連結交匯處,今天我們沒有辦法展開來講。前世和後世,過去世和現在世,現在世和未來世中間,真正能夠連結,把它們串聯起來的,就是剛才朱校長在報告裏一直講的那個阿賴耶識。當然,量子力學、科學界講的意識不是普通意義上講的只是認識事物的意識,它是廣泛的,就是剛才朱校長提的“ALAYA”,梵語“阿賴耶識”。我們講唯識,講八識,實際上在《瑜伽師地論》裏,它第一地講五識身相應地,談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這些是我們容易感受到的。第二部分講意地,其實“意地”中就包括了唯識學講的六識、七識、八識,都籠統在其中。我們的生命,三世兩重因果之間,能夠連結它們的樞紐就是阿賴耶識,那阿賴耶識是個什麼狀態?我覺得很難用現在的科學給它下一個定論,說它相當於什麼,像什麼,很難的,所以一般在講的過程當中,我只能說“阿賴耶識”是資訊的倉庫,能量的總和,只能這麼給它一個比方。你前世的生命,你前世過程中所有的起心動念,當然,一般人搞不清楚前世怎麼起心動念的,如果要搞得清楚的人,我估計都不會坐到這兒來了,反正我也搞不清楚的,但今生你是可以搞明白的啊。我常講,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最後都會有一個資訊或能量留存下來,這個在唯識佛法裏叫“習氣”,叫“種子”,我下面還會談到它。
      具體它怎麼形成的,如果沒有它,今天人類很多事情就成問題。比如今天在座的人,你都讀過書,你學過那麼多東西,最後這些東西以什麼形式存在下來?一個一個的字,點橫豎撇捺,都在你腦子裏嗎?恐怕還不見得。我老打比方,比如我們現在這個叫什麼玩意,這個叫一朵小花兒吧,這個小的東西,我們現在在場的每一位,要問這是什麼,你們都知道。可是剛生下來的小孩,或者剛開始學說話的小孩,你問他這是什麼,他說不出來。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這個經驗的,你回憶回憶小時候,還在地上爬的時候,大人就拿著這個東西問:“小朋友,這是什麼東西?”他眼睛愣愣的,“這什麼玩意兒?不清楚。”大人就開始和他講,“這是礦泉水。”他腦子裏就,“哦,礦泉水。”有些人就像剛才朱校長講的,他腦子裏頭是半導體,聰明一點地,一會兒就記住了,等會大人問:“小朋友過來,這是什麼?”“礦礦礦泉水。”一下就知道了。可是有些小孩你就是和他講十回,他眼睛還是愣著的,大人就開始發火了,“你看你這麼笨!”老實講,他本來就那麼笨,你發什麼火,耐心點教就行了嘛,他沒熏進去啊,是不是?所以從小你還不知道它是礦泉水的時候,大人告訴你,這手裏拿的這個玩意兒,我現在沒法跟你講這是什麼東西,它只能是個玩意兒,這個礦泉水,這個名稱概念是後來給它加上去的,是你後天給它取的名稱概念。你要知道小孩沒有那個意識的時候,實際上他看到我手裏的東西,跟你現在成年人看到手裏這個東西是兩回事情的。為什麼《攝大乘論》告訴你要“名前覺無”,什麼意思?就是你要真正覺悟到,這些事物沒起名之前的狀態,沒有語言、沒有文字、沒有概念以前的狀態是什麼。到了禪宗時說,要讓你參本來面目,就這個玩意兒。有了名稱和概念就壞事情了,有了這些東西,它就產生另外的東西了。可是注意,我剛才講他開始不知道這個是礦泉水,你告訴他拿的東西是礦泉水,“礦泉水”這個名稱和這個具體的事物就在那個小孩的阿賴耶識裏,這麼一個形狀和這麼一個概念就熏在一起,就熏在阿賴耶識裏成為一個信號。下一次,他再看到這個具體東西的時候,他那個觀念馬上就有了:“哦,那個就是礦泉水嘛。”應該是這麼一個過程。如果沒有一個東西來保存資訊和信號的話,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學會東西。為什麼?如果你看一個東西,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掰一個丟一個,那就不可能有思想家,也不可能有文學家、科學家,都不會有。為什麼?你學了東西沒法儲存,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就像剛才說那個小孩從小學認礦泉水一樣的道理,你都會有一些資訊或能量保存在那個地方的。有些時候我會從內心深處來理解這些東西。各位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比如有一樣東西,你從來沒見過,可有天突然看到它,覺得那個東西我挺喜歡的。這個概念只要在那個地方了,下一回你再看到它的時候,那個念頭馬上又會起來,哎呀,那個東西我好喜歡的,它怎麼還在那個地方,這個念頭實際上就是你最早看到,喜歡它的那個念頭存下來的信號,重新又再發生作用起來的。
      我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會有這樣一個資訊或能量儲存在阿賴耶識裏,阿賴耶識儲存的這些種子就是“因”,我們現在的所有的生活當中的際遇,就是過去世阿賴耶識儲存的過去你所有的言行舉止的資訊和能量,在現在所產生的“果”,這是一重因果。反過來,現在我們的一舉一動,又會成為未來的“因”,阿賴耶識會把它集中起來,所以我只能講阿賴耶識就是一個資訊庫,就是一個能量庫,它就負責把所有的東西收集在一起,來貫穿我們整個生命過程。
      有了這個觀念以後,就明白佛法為什麼講“活在當下”,我有句話,“你老是回憶過去,可它已經成為歷史了,哪怕它都是不好的,你要改變也從現在啊。”我挺不贊成那些一天到晚糾結過去,“哎呀,我曾經不行……”,我們修行很大程度上被這個觀念糾纏。有些人跑到廟裏來說“師父你教我怎麼修行”,我說“你好好修行吧。”他說“哎呦,我恐怕不行。”我說“佛法講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成祖師的。”他說:“那恐怕都不是我幹的事情”,我說“為什麼?”他說“你看我這一生笨,我前面那一生肯定沒幹好事,所以這一生是沒希望的了”。遇到這種人,我常常就罵他,“你沒出息,即使過去幹了壞事情,你要想把它扭轉,就像那個買股票要翻盤嘛,你也從今天開始嘛。”你老是去糾纏過去,“哎呀,我過去業障深重啊”,你看三祖見二祖,“我有罪”,“你拿來給我懺悔一下,你拿來嘛,我給你懺”,說“想了半天,我找不到”,“找不到就懺悔完了,沒了”!我跟各位講,這是學不得的。他說找不到就沒有了;你說找不到,你那個還在的。這就是剛才朱校長講的不可複製性,佛法裏東西是不可複製的,他那樣可以,你這樣不可以的。
      佛法講你老是糾纏過去不行,可是你老是憧憬未來也不行。今天有些學佛的人說,“我這生沒學佛,我將來認點真,努點力。”今天都搞不好你還說將來?指不定你明天在哪,你還搞不清楚呢。祖師為什麼跟你講“今朝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朝穿不穿”?別總寄希望于未來,未來是個泡,未來是個夢,只有今天當下這一念,你是抓得住的,我後面要講的唯識的“因果同時”思想,就是讓你怎麼抓住當下一念的。
      佛法的因果觀念,是貫穿於整個生命始終的,因果是貫穿生命的全過程的,也就是把三世兩重因果換了個說法。要說三世兩重因果,過去現在未來,不大容易理解,所以我就把它換成今天的話,就是“因果是貫穿生命的全過程的”,這就是三世因果的一個基本觀念。

      三、唯識佛法因果思想的基礎
      我今天最重要要講的就是“唯識佛法因果思想的基礎”,第三和第四部分都是今天的重點。唯識佛法因果思想的基礎就是我剛才講的阿賴耶識,它是資訊能量的總和,相當於倉庫一樣,它要保存這些資訊和能量,這些資訊和能量在唯識佛法裏有一個特別的術語,叫“種子”。這是唯識佛法的特點,就是你播種的種子,當然我把它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資訊和能量。有些人也曾經和我討論,問“種子”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剛才那個道友要問我的話,我的回答和朱校長一樣,這個還有待研究。估計我說它是物質的,那你說拿來我看,你把腦袋打開看看,我種子在哪,找一下,有芝麻那麼大嗎?我曾經聽到一個修行人講,他說我發現第七識了,像密密麻麻的芝麻一樣。我一聽,哎呀,不知道是真是假,只能打個問號。但是你說它完全是精神的嗎?估計也很難下結論,很難用今天的這一套東西來對應的。所以我只能叫它資訊和能量。
      按照佛法講,八個識分成兩類,一個是第八識,一個是前七識。前七識跟第八阿賴耶識互相作用,前七識提供資訊和能量,第八識保存資訊和能量,第八識裏裝了很多資訊和能量,它們兩個之間很微妙的。很多人在這個過程當中常問我,“師父,你說佛法講因果平不平等?”“因果是最平等的,對誰都是一樣的。我說這個因果比法庭還公正。”他說“可是不是。”我說“為什麼?”他說“你看那傢伙幹壞事,可是天天吃得好;可是你看那幹好事的人,還沒吃的。”他說“這個還平等啊?”後來我就跟他講,因果你不能光看當下,剛才我們不是講了嘛,因果是貫穿生命的全過程,貫通過去現在未來的,所以你就不能光看現在這一段。另一方面,在做事情的過程當中還要看你用心的程度,如果你用心的程度不夠,資訊和能量儲存的力量就弱。簡單的例子,你認真的時候幹事情,那個儲存進去的資訊和能量就強,就像手機一樣,在服務區,它就快,它就打得通;可是有些時候,我不知道各位有不有那種“半打盹兒”的狀態,迷迷糊糊的,你也在想事,可是想了事,人家問你在想什麼?忘了!為什麼?信號弱,不在服務區,它就裝不進去。資訊和能量能不能在阿賴耶識裏存在是有條件的。
      所熏四義
      第一個條件是所熏四義。首先不管那些亂七八糟的名詞,我跟你一講你就明白。我們現行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能不能夠形成資訊和能量,裝在阿賴耶識?首先對阿賴耶識是有條件的,這個是對所熏的要求。前七識和第八識的關係,相對來講第八識是“所”,因為它是保存的地方,前七識是“能”,它能夠為它提供資訊和能量。換成我們現實生活,言行舉止是“能”,它能夠提供資訊和能量;阿賴耶識能替你保存,是“所”,處所。但是它能不能夠保存,對它來講是有條件的。有哪幾個條件?有四個條件。
      第一,堅住性。就是阿賴耶識本身處於工作狀態,不像我們剛才講的那種打瞌睡的狀態,混混沌沌的狀態。那個打瞌睡的狀態,你想的事情,人家把你驚醒以後一問:“你在想什麼?”“好像是這樣吧,或許是那樣吧”,你不能有確定的思維。所以,對阿賴耶識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它處於工作狀態,堅住地,力量是強的。其實就是我剛才說的那個打手機,它在服務區,不在非服務區。
      第二個,無記性。這一點是最重要的,為什麼?所謂無記性就是沒有善惡色彩,如果阿賴耶識作為保存資訊能量的有善惡色彩就麻煩了。只裝好的,那些壞的別來,那你可高興了,巴不得把好的裝進去,壞的一個也不要裝,我幹盡壞事,一件好事也不幹,人都有這種期望,但是不行的!阿賴耶識是無記的,它沒有善惡色彩,你要是起的好心,拿進來的就是好資訊,你一起壞心,拿進來的就是壞的,統統都給你保管,它可不徇私舞弊。還要給你講點人情?“謝謝你,好的你給我存下,壞的你可別給我存下”,阿賴耶識可不幹這種事情。它為什麼不幹這種事情,它本身的屬性是無記的,沒有善惡色彩,它必須是這樣子,才能夠充當這個儲存資訊能量的倉庫。如果它有傾向性,它就扮演不了這個角色了。
      第三個,可熏性。就像倉庫一樣,它還沒裝滿。它要裝滿了也不用裝了。為什麼大學之道最後要至善?到了至善的階段它沒有善惡對立了,不是說不分善惡是非觀念,而是在它那裏沒有善和惡這種對立面了,它是圓滿的,至善的。所以佛教常講的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相對的;“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那就超越善惡了。可是在最先的時候,沒有超越的時候,善還是善,惡還是惡,這兩個是對立的,阿賴耶識還沒有徹底地裝滿,還可以再裝,它必須是這個狀態才能裝的。
      第四個,與能熏共和合性。阿賴耶識要在工作狀態,同時你現在起心動念也要在工作狀態,這兩個東西要配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穿這個衣服,有一天洗完了,掛在衣櫃裏頭,為了防止衣服生蟲,你就在那個衣服裏放一包薰衣草。如果衣服上要有那個香味兒,就必須熏的香和衣服放在同一個空間。不能衣服掛到講臺上,熏衣服的香放到恒南書院外面河裏,那你熏一萬年它也熏不上啊,它兩個不在一個平臺上。這就是很簡單的信號不對應,就像發射台一樣,那兒發信號,可是電視臺的頻道沒對準,收不到信號。所以必須是這兩個處在同一個工作狀態才可以保存的。
      這是第一個條件,對阿賴耶識的要求。
      能熏四義
      第二個條件是能熏四義。能熏就是我們現行的言行舉止,就是前七識。它也要有四個特點,才能夠真正地把資訊和能量輸進去。
      第一個有生滅。這是有為法,就是我們的言行舉止是生滅的,很簡單,我一說你就明白。你的念頭是不是一天到晚都只一個念頭?一天到晚不知道你的念頭變了多少!要按佛法講,一刹那都有多少個念頭,它是生滅變化的。
      第二個有勝用。就是剛才講的言行舉止的力量要大。比如有些時候你打個小妄想是熏不進去的,成不了資訊和能量的。比如你去坐公車,那公車在路上開,你突然看到窗戶前一棵樹,哎,這個樹,也沒什麼感覺,就像白開水一樣的。那種東西在阿賴耶識裏的資訊和能量就不強。必須是動了念頭,比如那棵樹特別值錢,羅漢松,五百年,要值幾十萬。你一看,這棵樹可好,哎呀,我家就缺這麼一棵,怎麼樣弄到我那個房子,你一路都在想,想得你走到辦公室都還要三回頭,一步一回頭,這種力量就大,睡覺都還在想,那個念頭都還會冒出來。這就叫有勝用,就是信力特別強,才能夠成為資訊和能量。
      第三個,有增減。就是它要有變化。
      第四個,與所熏共和合性。這個原理和剛才那個一樣的,就是它要跟阿賴耶識處在對應的狀態。
      各自具備這四個條件之後,才能夠真正地成為種子、才能成為“因”,你看這個因果多微細啊,不是簡單的一起心動念,因和果很複雜的。起心動念是什麼樣的因,最後是什麼樣的果,裏面有很多變數的。
      種子六義
      雖然有了能熏和所熏,它們這些條件都具備,是不是就能夠真正成為因?還要有條件的。那條件是什麼?就是“種子六義”。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懂。比如剛才那個圖片裏有個花生,我們每年到季節要去種花生,可是在倉庫的花生不算種子,唯識佛法的嚴格就在這個地方。為什麼?雖然嚴格意義上講倉庫裏裝的就是種花生,它怎麼不是種子呢?不見得。為什麼?雖然有了花生在倉庫裏,它理論上是種子了,理論上倉庫裏頭的種子是花生種,播到地裏頭是可以發芽的,但它只是有可能性,萬一你播下去以後,天乾,現在不是新聞聯播天天報導說哪兒又沒水了嗎,你那花生再好,播下去,天乾沒水,隔不了幾天烤焦了,它就發不出芽來,這樣它就還不能算種子。那真正的種子是什麼?要播下去,在地裏和土壤、和水分、和陽光結合在一起,要發芽的那一刹那,才能算真正的種子。要發芽的那一刹那,就是我後面要談到的,因果同時的觀念。有些人問因果不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嗎?它怎麼又是同時的呢?這個裏面很微妙。種子要具備六個條件才能叫“種子”。
      第一個,刹那滅。就是資訊和能量保存在阿賴耶識以後,阿賴耶識在變化,種子也會跟著它變化。就像旅行背個包一樣,阿賴耶識等於那個背包客,種子等於背包客身上背的包,他走到哪兒包背到哪兒,他沒有停止過。所以別抱僥倖心理,你說我幹了壞事,說不定哪天給我抵消了?不會的。阿賴耶識雖然在刹那變化、生滅,但是種子是一直在跟隨它,和它相伴的。
      第二個,果俱有。就是我們今天下一步要重要談的,因果同時的思想。因和果是同時的,就叫果俱有。那麼這是什麼狀態呢?就像剛才圖片裏花生和苗,就那個狀態,有點像剛才朱校長說的那個不確定狀態。兩種交織在一起,沒有明顯切割開的,下面我會具體的談到。唯識佛法講因和果是同時的,其實大家應該有個觀念,比如,你種一個花生下去,不要待它長到很高的苗,只要它發了芽以後,你把土刨開,就那個狀態,就是那個花生,你看還有兩個瓣兒,還有花生的皮兒都還在上頭,可是苗已經出來了,兩個在那個狀態下就叫果俱有。
      第三個,恒隨轉。就是你多生,多世,生生世世,那些熏的資訊和能量,它一直都會伴隨阿賴耶識,直到它條件成熟產生現象以後才會消失,不然它不會消失的。
      第四個,性決定。普通觀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話有問題的。你一聽,哦完了,這個還不對那怎麼辦呢?善因不得善報,惡因不得惡報。這不是跟佛法相違背的嘛?不違背。佛法講,因有善惡,果是無記的。你種的因有善和惡,有善的種,有惡的種,可果報是無記的。你這個身體就是果報,就是原來種的因,這一生感的這個果報。請問有善身體和惡身體嗎?沒有的。但是惡因感苦果,善因感樂果,不是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性決定就是指這個。果報沒有善惡色彩的,但是你有痛苦和不痛苦的感受,就像這個杯子一樣,它本身沒有善和惡,就看你怎麼用。你要拿去打人,你說你這個傢伙太壞,老子氣死了,我一杯子砸下去!它就成了幹壞事的,幫兇。可是你說我口渴了,我要喝水,這個杯子就是幫你的。它本身沒有善惡色彩,它是無記性的果。只是它有快樂和不快樂的感受和果報。
      第五個,待眾緣。這些資訊和能量儲存在阿賴耶識裏,它要根據條件成熟了,才會遭受果報的。就像播種一樣,你不可能今天早上播下去,晚上就去把土挖開,哪能有收成?不可能的。所以春天播種,《千字文》寫的嘛,“秋收冬藏”是不是,春天種下去秋天才能收成嘛。如果春天播下去你馬上就去挖,不會有收穫的。為什麼?各種條件來支撐它,它才能夠成熟的。
      第六個,引自果。果報不會紊亂地,你種的善因,最後感的樂果,這兩個是匹配的。不可能種小的因,將來感大的果,也不可能種大的因,感小的果,因與果之間是對稱的。
      要把資訊和能量真正地儲存好,裏面有很複雜的程式和過程。但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一念,比如你現在腦子裏頭有一個善念,哎呀,那個人挺可憐的,我要幫他,這善念就成了一個資訊和能量,儲存在你的阿賴耶識裏了。可是我們要是按照唯識的理論一分析,這個過程很複雜。這還不算複雜的,複雜的還在後頭。

      四、唯識佛法的因果同時思想
      前面我講的是基礎,就是因為有阿賴耶識,有資訊和能量,因果才能夠建立起來。唯識佛法的特點就是講因果是同時的。我這樣講是有根據的,我還特別把這些根據都找出來,在《攝大乘論》,唯識很重要的典籍裏:“複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這些概念你不懂都沒關係,“雜染諸法”就相當於“前七轉識”,就相當於我們現實的言行舉止。“同時更互為因,云何可見?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為因,道理亦爾。”(《大正藏》卷31,134頁下,奘譯本)
      這張PPT,我特別讓我身邊的人選了這張燈的圖片,其實找個更大的、燒大火的就更能說明問題,這個太小,我估計後排的人不一定能夠看見。這個是燈芯,中間這個是火苗,叫火焰,燃的這個叫火焰,火焰之所以能夠燃,是下面有個燈芯,可是燈芯子為什麼能夠燃燒,就是燈芯子上有油。這個有油的燈芯子就等於是“因”,它成了火苗就是果。它們這幾個之間的關係,燈,燈芯,燈柱,它一燒,只要一點著,就成為火焰,火焰就是果,燈柱就是因,可是火焰反過來它又會燃燒燈柱,反過來火焰又成了因,燈柱呢,燃燒一節少一節,它又成了果。所以《攝大乘論》說它們之間是互相的,是依持不倒的。你再看它那個狀態,就是燈柱的燃燒和火焰是同時存在的,這就是唯識講的因果同時思想。不可能燈柱燃了一會兒,火焰才冒出來,它不是這樣子的。
      《成唯識論》裏頭也有這個說法的。“能熏識等從種生時,即能為因複熏成種,三法輾轉,因果同時。如炷生焰,焰生焦炷,亦如蘆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時,理不傾動。”(《大正藏》卷31,10頁上,奘譯本)
      我就不具體說了,當然這個圖片,他其實沒幫我選對,我跟他說要個蘆葦的,他就給我選個蘆葦蕩的蘆葦,這完全說明不了問題,實際上經上這個地方講的是什麼?看到沒有,這兩個字——“蘆束”。這兒可能有些當過知青的,在鄉下勞動過的都有經驗,過去收稻子的時候,穀子給打弄完以後,要把稻草綁起來,我沒法和各位描述,你有勞動經驗就知道了。你把稻草全部一捆,一綁,稻草就立起來了嘛。這個能夠立起來的稻草,是互相支撐的,你可以慢慢去體會,我不能展開來說。總的來講,它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觀念:唯識佛法主張因果是同時的。


      下面我要具體跟各位談,這個圖(上圖)你們一定要記住,外面沒有,是首家獨創,這個不是自吹自擂,不然我看你們要打瞌睡了。我就把剛才的理論,用這個圖來表示。你看到這裏有兩條線,上面一條線,下面一條線,用唯識佛法講,這個長方形的框框,我寫了“alaya”,其實這個“a”字上面還有一個橫杠,表示長音,是梵文,代表阿賴耶識,這個長方形的框框代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中間我插了一根杠,我把它標為“y”,叫“暗流”,也就是我們講的“種子”,也就是我剛才一直強調的資訊和能量。上面這根杠,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x”,明流,就是現實世間,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現象和事物,都在這根線上頭。下面這根就代表阿賴耶識裏頭的種子。當然大家如果有點哲學基礎,也千萬別用本體和現象來套,雖然有點那個味道,但不完全是對等的。這個地方表明因果同時,你要注意這個關係,這個地方我把它畫成一個實體的三角形,用今天物理學的概念,我給它起了一個名,這一刹那,是個時間概念,叫“tn”,就當下這一刹那,按照唯識佛法講,只有這一刹那的種子,才能夠真正的成為“因”,由它生起現行,就是這個現實世間,我用物理學的辦法把它標了一個名詞叫“M”,就是物體、物質。我們剛才講那個燈柱火焰生燒相互為因,你看,這一刹那的種子生成這個現行,現行同時又要幹什麼?還要熏回種子,就等於剛才那個燈柱,燒成了火焰,火焰反過來又要燃燒燈柱。按照唯識佛法講,只有在這一刹那,它產生現實世間的這一刹那,這一個種子才能叫種子。這個前面我打了無數個點點,tn-1/tn-2/tn-3,我只是表示,就是在這一刹那的前一刹那,再前一刹那、再前一刹那這些所有的狀態,它們都不能夠叫作“種子”。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它們並沒有生起現行,沒有為現行就是現象界提供支撐。只有在這一刹那,提供現象界的支撐的這一刹那,這個東西才能叫做“種子”。實際上經典中還有一個比方,叫做“如秤兩頭,低昂時等”,你們稱過秤沒有?就像稱秤一樣,這頭是一個秤砣,這頭掛的是一個物品,你只要把物品放上去,秤砣這一頭馬上翹起來;你只要把物品這一頭拿掉,這個秤砣馬上就跌下來。所以“如秤兩頭,低昂時等”是同時的,不是把物品放到秤盤裏頭,秤砣隔一會兒才起來,它是一刹那之間完成的。種子和現行之間,就是我們講的因和果之間也是如此的。
      我們後面要談到的,你怎麼能夠改變你的因果,就跟這個有關係。為什麼能改變呢?只要在它們發生作用之前,如果你今天用功修行的力量,能夠超過原來你種的,原來的資訊和能量的力量的話,它是完全有可能改變的。這就是修行過程當中你容易把握得住的。那麼這裏面有個問題,實際上我原來有篇文章,你別看就這麼一點,我原來有個差不多將近兩萬字的文章,就討論因果同時思想,中間還有很多問答。這一個現行,生起這個現象以後,它肯定馬上熏成種子的,可是熏成的這個種子,它能不能馬上再生起現行,不一定的,這又要看條件,它生起什麼樣的種子也要看條件。我們這個生命,你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不停地改變因果的過程,你只要能改變它,你生命的未來就有希望。當然這個圖是十幾年前我跟著韓鏡清先生在民族大學學習的時候,我們一起創造的,到現在我也還用它,因為我覺得用它能說明資訊能量和現行世間的關係。
      我們所有的起心動念都處在這樣一個交替的過程當中,都處在這三個環節中。種子、資訊能量到現行世間,現行世間到資訊能量,到這個環節中,它就不可能馬上再起來。它有可能馬上起來,也有可能不是馬上起來,這些都有可能性。所以禪宗裏修行講“覺照”,功夫在哪里?我常講就在這三個轉換的環節之間,就是你原來保存在阿賴耶識裏的資訊和能量,你是改變不了的,它已經成為一個事實,可是它產生作用的時候,對這個作用的感受你是可以改變的;同時讓它再重新形成資訊能量回去的時候,你是可以掌控的。所以禪宗的“覺照”,就在這一念,在種子起現行的過程當中,你如果能夠“覺照”,馬上回去的這個資訊和能量就改變了,從此你的生命之流就改變方向。所以我常講生命的這條河,這條長流你要改變,不亞于當年三峽截流,我當時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是長江三峽截流的時候,報紙上天天讚揚“那個好偉大,全世界從來沒有過,你看把河流都給它截了。”我說這算什麼,這都是小事兒,你能夠把你生命的那條大河截流了,這才是真本事。生命的這條大流怎麼截得下去?就在它生起,產生現實的過程當中,你能夠覺照這一念。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過去都有無明煩惱,無明,就是沒有智慧,你認為世間上的東西都是真實的,你把這樣一個資訊和能量存在腦子,它就成了種子。所以當這個種子,這個資訊能量,再回饋到這些現象和事件上的時候,哎呀,這個東西多麼真實。這種真實的感覺再用資訊能量保存回去的時候,它還是真實的感覺,所以你永遠都不覺悟。但是如果在這個資訊能量重新生起現行的時候,就是產生現實世界的時候,你突然一念覺照,這些東西都是不真實的,都是靠不住的,這一念一改變,它再重新以資訊能量回去的時候,就跟原來不一樣了,它就改變了。為什麼過去祖師修行,包裏頭放兩袋豆子,白的一袋,黑的一袋,善念起了一個,我就把白豆子拿一個,惡念起了,我就把黑豆子拿一個,為什麼?其實就是一個覺照的功夫,他就在現行的當下改變,這樣重新形成的資訊和能量的性質才會改變,這個生命才會有希望。

      五、因果同時與自我修持
      今天來之前,有人說“你要講唯識,那可難懂了。”我說“我只講一個小問題。”實際上就是講一個小問題:唯識中的因果同時思想。因果同時思想不僅是理論,它跟我們自我修持也是聯繫在一起的。怎麼聯繫?第一個,為什麼禪宗參禪中要注意當下一念的修持功夫,實際上不僅禪宗,所有佛法的修持法門都是如此,包括念佛也是這樣。有的知識文化人還瞧不起念佛的人,我告訴各位,念佛的真修成功,跟參禪一樣的難。當然有些祖師也說念佛是易行道,是易行,操作起來方便,走到哪兒都可以念,是容易。但是你要真正修成,要按那個《彌陀經》講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那談何容易!諸位,你想,從早到晚,別說七天,就二十四小時,還不說睜開眼睛,就閉著眼睛,每一秒鐘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能辦得到嗎?我反正是辦不到,念兩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哎呀,餓了,念頭起來了,念佛也是功夫。祖師為什麼告訴你“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打得念頭死”就是指當下這一念,就是念頭當下生起的那一刹那,你就能夠真正把它看破!它馬上再熏回,再回去的資訊和能量就不一樣了,就是出世的,就是清淨的,就是菩提的因,就是成佛的因。可是我們一般呢,就是世間老百姓總結的,“事後諸葛亮”,經常有些交流修行經驗的,說“我明明知道那個是假的,可是我做的時候就是不知道,過了以後又說後悔死了!”過後方知是沒有用的,修行就是當下這一念的功夫,這個是靠訓練出來的。你現在沒達到沒關係,反正每天就不停地搞它,祖師為什麼說妄念多,那它搞它的,我搞我的。來一個妄念你就跟著它跑,好了,妄念指揮你,今天包括我自身,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都犯這個毛病。祖師教你別管它,它搞它的,你搞你的,自然它就指揮不動你了,你就跟它兩個斷交,但這個不是跟聯合國斷交啊,是自己跟自己斷交,跟它沒緣了。
      因果同時,正因為它是同時的,所以我們在當下一念用功夫,才能夠真正改變我們生命的方向。如果因果不同時,這當下一念的功夫,就靠不住,就不能成立。為什麼南老師早期講很多禪宗,晚年一直提倡唯識這一套,這兩個東西是完全可以打通,用在我們實際的修行過程中。南老師給我們指了個方向,並不是讓我們去搞理論、去搞研究,研究去研究來,最後要跟我們的修證聯繫起來,要掛鈎的,如果不掛鈎,那我們人類一天到晚都在文字上打轉轉,最後跟我們的生命本身沒有關係的。因果同時的思想跟禪宗一結合,就是我們自我修持的功夫,你就能夠有很大的進步。你要注重當下一念的修持功夫,它的理論根據就是唯識中講的因果同時思想。佛法很多時候,像朱校長剛才講的一樣,不是迷信,它都有道理和根據的,只是我們現在的思維,現在的這些結論,現在的這些判斷還不能夠完全靠近它而已,等到你哪天靠近它的時候,你才覺得,哦,原來是這個樣子。
      改變業報的可能
      因果同時思想用在我們修持當中還有一種作用,就是改變業報的可能。我們很容易形成一種宿命的觀念,認為既然是因果,那就不可動搖不可改變了。如果沒有能動性,反正都是因果,決定的,那就等著它來,我該幹嘛幹嘛,這樣這個人還有主觀能動性嗎?佛法還講精進幹嘛?你精進什麼呀?其實從因果同時思想,還有另外一種在修持過程當中改變業報的可能。但諸位注意,所謂改變業報,要注意這兩句話:“重報可以輕受,受無痛苦”。不是說業報不來,它要來的,但是如果你這一生,你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你發著大願,有這種大悲心起來的時候,你原來的那些果報也還會受。舉個簡單的例子,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成佛的時候,有一次在山邊路過,他有一個很大的障礙提婆達多,他老跟佛作對。今天有些人學佛不是這樣子的,“我要去修行去了”,我說“為什麼?”“這個世界上的障礙太多,我去找個沒障礙的地方。”這個就是錯了,有障礙你才好修行,沒障礙你怎麼知道你在修行呢。有些人說“你看那人多好,從來不生氣。”我說“是的,因為沒人惹他。”可能有些人你一惹他,那火冒三丈比你還大,甚至你打119都滅不了。有些人要找個沒障礙的地方去修行,佛法的觀念,真正菩薩行的觀念,菩薩道的觀念,就是要借著障礙來修行,就是因為有障礙,有對立面,才能夠促進你修行。釋迦牟尼佛在世還有個提婆達多天天跟他搗亂,釋迦牟尼佛也不討厭,說這個提婆達多壞死了,老子找個黑社會把他綁架了算了,他可沒有這樣。可是今天的人老是想著那些對立面,那些障礙者,怎麼這些還不死!他死了我就解脫了。這些觀念都不對的。當然這是我的看法,真正學佛法修行,哪還會有這個想法呢?永嘉大師有句話我最推崇,“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把這個話擴大來不就是所有對立面、障礙全是我們的善知識,是來度我們的,是來幫助我們成就的,沒有這個還不成,正因為有這個才有佛,才能成佛。所以有魔才有佛,沒有魔成不了佛,當然這個話只能在這個圈圈裏講啊,出去講老太婆會罵我“你這傢伙亂說,我要克服魔,你還說有魔才行”,那不是一個層面討論的問題。釋迦牟尼佛都成佛了,提婆達多還老跟他作對。他有次從山邊走的時候,提婆達多要收拾他,在山上堆石頭,知道他從那兒過,看到他要來了,就像演電影一樣,石頭往山下一推,石頭滾下去,把釋迦牟尼佛腳趾頭砸出血了。按理說,他成佛了,他怎麼還被人打呢?還打出血了呢?你要注意,佛就說了,我們前世,有這個惡緣的,今生我最後還要償這個報。如果我們有個人,你走的那個地方,山上有個人推個石頭把你砸一下,你什麼感受?你就在那罵,說“咦,這個傢伙,我又沒惹你,無緣無故你幹什麼?”你馬上火就起來了,還有你會有很疼的感受。可佛陀當時講:第一,他沒有動嗔恨,就是沒有嗔恨心;第二,他雖然流點血,不疼的,沒有痛苦感。因為佛已經超越了我們根境識的範疇,他不是用我們那個觸覺,那個思維來承受這件事情的。
      如果你能夠領會因果同時的思想,管它過去世多大的業障,多少的惡業,不要管它。你現生能夠發大願,有大修行,能夠發大心,哪怕你過去造的所有惡業都到今生要受這個報也沒關係,你都會有一個坦然的心面對,並且不會有痛苦感。可是如果你沒有大修行,沒有大願,沒有大福德,你會痛苦不堪的。所以,同樣要遭受這個果報,有大願力和沒有大願力,是不一樣的。那麼這個大願力在哪兒完成?就是當下一念,周老師昨天談到南先生當年在峨眉山閉關的時候發那個大願。幾十年,有了這個願力,什麼事情沒做成呢?都可以改變,有些事情,你認為幹不成的事情,他就幹成了。為什麼?有了這個大願力,其他的所有東西,原來的障礙都可以改變,還有善緣它自己就會來,你所有東西就會成功。我們講修行,弄去弄來,就是當下這一念最重要。我們起心動念,如果你不注意的話,任何一個念頭最後都不會空過的,都逃不了的。我開始就講,因果是天下最公正的法庭,最公平的法則,誰也逃脫不掉的。你每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因,所以《法華經》上才講:“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為什麼?我過去念的時候不覺得,後來懂得這個道理,一念這句話的時候,感觸太深了。我們每天那些念頭都空過掉了,什麼意思?你說我沒有空過啊,我腦子裏天天想著很多事情呢,所謂“空過”,就是你善念沒有起來,就算空過。你起了很多歪心眼,起了壞心眼,天天想整人,想害人,想罵人,想打人,就像我們成都,演戲的老太婆唱戲的一樣,“三天不罵人,走路沒精神”,你每天都是那個狀態,就算是空過,辜負自己,辜負生命。只有把念頭轉過來,發大心發大願,成為菩提的因才算沒空過。這個因一起來,當下你只要起來這一念,一切都會改變,善緣也會成就,順緣也會來,哪怕原來的障礙,有,但是它最後來的勢力、勢頭都會減小的。
      這個旁邊我配了兩張圖,你看這張,雖然有點草,稀稀拉拉的,為什麼?地是乾的,最後種的苗長得乾不拉幾的;下面這張你看,有水,有土壤,它長的草一片碧綠。同是土地,為什麼那個地和這個地最後就不一樣呢?因不一樣啊。我們的心也是一樣,一顆心就是一塊田,我這個人也挺麻煩的,以前有一年不小心,過年我發了個短信,說了兩句祝福的話,他們後來每年都等著要,現在每年我都發幾句話。今年我也發了幾句話,估計有些人收到過,但是這個短信發去發來發到最後有人也轉到我這兒來了。我講什麼呢,“心地是良田,勤耕種善緣。癸巳新春至,平安幸福年。”過年都想聽點好聽的話嘛,平安啦、幸福啦、吉祥啦、恭喜發財紅包拿來,都要這麼幾句好聽的話,但我想我要光說這麼幾句好聽的話,我和大家不都成一樣了?當然,我也不是講鶴立雞群,和大家不一樣,我只是想這個時候,既然想聽好聽的話,要聽平安、健康、幸福、吉祥,可這些從哪兒來?心地是良田,勤耕種善緣,你只有這樣,平安、幸福自然而然地就會來。為什麼?如是因如是果,你那個心地是良田,這是一個條件,勤耕種善緣,你的田裏種的善緣是因,最終你果就自然好,就是因果同時。你只要種下這個因,那個果自然就跟它已經聯繫在一起了。

      結語——起心動念皆因果,轉變心性是修持
      最後做個總結,“起心動念皆因果,轉變心性是修持”。就是你一心,一個念頭,都是有因果,你善的念頭就有善的果,惡的念頭,就會有惡的果。你發的菩提心的因,將來就是菩薩成的果;如果你只是自我了脫,羅漢境界,你發的那個心就只能種羅漢的那個因,你將來就當個自了漢,只管自己。不管怎麼樣,你起心動念都是有因果的,這一點是我們學佛法也好,不學佛法也好,我覺得都應該有的觀念。有了這個觀念就有敬畏,心存敬畏,這個世界上很多問題都好辦了。我們現在很難的問題,什麼倫理的問題、道德的問題,什麼毒奶粉的問題,什麼瘦肉精的問題,全是因為沒有敬畏。只有喜歡,喜歡什麼?喜歡錢!其他都沒有了,沒有這種敬畏,不覺得我幹了件壞事,將來要遭受果報的。如果他有這個觀念,他還敢去幹壞事情嗎?
      起心動念都有因果,有了這個觀念,就要開始注意這個心,這個念頭裏不能有壞思想。我老講,文化大革命很大程度上用了這些理論,鬥私批修,你們有經歷過的吧,那要最大的修行才辦得到的。鬥私批修,一念都沒有那個自私,這個恐怕比參禪還不容易,還有你要是每一念都是階級鬥爭那也很不容易,天下很多事情都是殊途同歸的。萬事萬物就是剛才第一句話,都是離不開因果法則的。我們要想改變人生,改變生命,改變我們現狀,怎麼辦?轉變心性,就是把你心性裏頭,這些不好的,骯髒的、染汙的去除掉,就是唯識講的“轉識成智”,把染汙的“識”要轉成“智”,“識”就是有分別,“智”就是無分別。無分別的狀態就是“智”會起作用的狀態;我們現在是有分別的狀態,都是“識”的狀態,就是染汙的狀態。我們現在的心,就是染汙的狀態,所以我們修行根本的一點,落腳的最後,就是從千經萬論,磕頭作揖,燒香拜佛最後落實到一點,要把你這顆心給好好地觀照,先要第一步,看護根門也好,最後要超越這個根門也好,都落實它上頭。但是聲明一句,我不是說只管心了,也不燒香磕頭,也不作揖拜佛了,沒關係,該幹嘛幹嘛去,如果說我不幹那個也不對,你一定要幹那個也不對。佛法講你要根據自身那一刹那的心念,如果是拒絕的狀態,那個心念也不對。我們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最後把因果律落實到自己的心性上來,我想我們的人生和生命,就自然會有另外一番風光的。
      今天上午借這個機會談一些我個人的學習和理解。我這個人反正說話沒譜,就亂說一氣,反正沒有界、沒有邊,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各位,打擾你們各位的耳根了,讓你耳根不清淨,阿彌陀佛。


      主持人:
      好,謝謝宗性法師。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暫時不做問答,把這個問答保留到今天下午。





(恒南書院)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回復 2# 郁建芳


    “苦”能轉業,“苦”為道侶。
    “苦”吾心志,“勞”吾筋骨。
    “餓”吾體膚,“空乏”吾身。

          心志清淨,近乎道也。

       苦乎?樂乎?
         

TOP

要改变因果就一个字“苦”

TOP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

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 懷師 開示 2012年2月29日晚飯後    (大眾念佛,師拍案,佛號聲嘎然停止) 這個時候沒有佛號,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一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