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科學解構靜坐之謎 /Margaret Li

科學解構靜坐之謎

文:Margaret Li


科學解構靜坐之謎.jpg
2013-9-24 17:41


      在傳統佛教裏,靜坐在修持上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從靜坐中可以得到「定」,從「定」中可以增長智慧。而隨着時間的轉變,靜坐已經不只限於作為宗教上的修持,現時在西方國家有各種不同類別的靜坐。不同國籍、宗教、年齡、性別的人都對靜坐非常感興趣。

      有靜坐經驗的人,身心都曾感受過它能改善精神質素及提高專注力,但又有多少人會了解靜坐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以及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影響?現在讓我們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去解開這個謎吧!

      一直以來,靜坐給人一種神秘和難以捉摸的感覺。而且在過去並沒有很多科學實證解釋靜坐對身體及腦部會產生什麼的變化或影響。

      直至本世紀初,不少科學家開始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對靜坐進行研究,他們利用磁力共振儀了解腦部在靜坐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並把結果發表在權威的科學雜誌上。有關文獻指出,腦部某些區域在靜坐時及靜坐後會有所改變,而這些變化對腦部有着正面的影響。有了這些數據,科學圈子開始認受靜坐對腦部帶來的影響。

研究背後的理念

      過往的有關科研主要以專注靜坐為研究對象,發現相關腦區的結構和運作功能上均出現相對的變化。例如,長時間進行靜坐訓練的人,他們腦袋的灰皮層會比沒有靜坐經驗的人更厚。

      基於這個理論,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的李湄珍教授希望能進一步了解不同形式的靜坐會對腦部產生什麼不同的影響。李教授聯同香港大學解剖學系蘇國輝教授、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李焯芬教授、淨因法師、衍空法師、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部黃仰山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陳智軒教授等人組成團隊,在香港進行了一個「靜坐對情感認知功能的影響」的研究,其中一個目的是去研究靜坐方法能否幫助我們調節情緒、對認知功能是否有所裨益,以及其對大腦的結構及功能的影響。

      研究花了近六年的時間,當中經過不少困難和修正,直到最近發表了研究報告,發現不同類別的靜坐對不同腦區的結構及腦神經網路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和變化。

腦部的可塑性

      過去十年間,腦神經科學的發展使人們意識到腦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換句話說,腦部可以隨著環境的轉變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及改變,讓我們能夠適應不同的需要。李教授指出:「經驗能夠影響腦部,進而影響行為。腦部的改變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在功能上的改變,而另一個則是在結構上的改變。」

      靜坐是內在平衡的修習,當中包含不同的類別,如正念、平常心、智慧和惻隱心等。它也是一個經驗,可以改變我們腦部的功能和結構。在過去的科研裏,科學家認為在靜坐這一經驗,可以引發腦部結構如體積以及腦神經網路的轉變。

      李教授進一步解釋:“當我們需要面對生活上種種不同的挑戰時,腦部可以依據具體的訊息,調控我們的情緒和認知,從而使我們的行為反應能夠滿足不同的要求。所以用腦神經科學去了解情緒和認知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了解之後我們也可以對此科學地進行改變和調整。靜坐是我們調整情緒和認知的其中一種有效方法,而不同類別的靜坐會分別對情緒和認知產生不同的影響。那麼,不同類別的靜坐又會否造成腦部特殊的改變?

研究內容

      李教授解釋:「開始構思的時候是希望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去了解佛學;佛教有很多不同類型的修習方法,我們經過討論,決定以靜坐作為起步點,原因是靜坐較為普及,不同種族、年齡和性別都能接受和修習。我們最後選擇東方傳統靜坐文化作為研究的基礎。主要研究的靜坐類型,分為專注靜坐和慈悲靜坐兩組,每組都需要完成兩個不同的任務,目的是找出不同類型的靜坐對腦部會有什麼不同的改變或影響。」

      研究對象分為兩組,每組22人,全是男士。第一組的參與者擁有靜坐經驗,在過去五年,每天最少修習兩小時「觀出入息」、「安般念」法門(ānāpānasati)或傳統南傳佛教(Theravāda)的靜坐。另一組是對靜坐有興趣,但完全沒有經驗,他們作為對照組(靜坐初學者),接受了靜坐的指引後,回家每天修習一小時,為期一星期。之後兩組對象再分成兩小組,其中11人會集中修習專注靜坐,另外11人會集中修習慈悲靜坐。完成後,每組都要進行兩個任務測試。第一個任務是專注力的測試,另一個任務是要測試他們對一些會引起人不同情緒的圖片的情感反應和同理心。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在專注力測試中,有靜坐經驗的專注靜坐組,他們在遺漏和誤差的比率較初學者及慈悲靜坐組為低。此外,他們的腦部專注區也有明顯的不同。

      至於慈悲靜坐組,測試發現他們的腦部專注區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這表示長期修習慈悲靜坐對專注力並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  

      李教授解釋:「腦部有一個專注區域,修習專注靜坐,會令到這一區域較為活躍。同時,那些有靜坐經驗的人的腦部血氧濃度(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 BOLD)的變化亦會較強。」

      至於在情感處理的測試中,有靜坐經驗的專注靜坐組,對一些會引起情感的圖片的反應,比初學者的一組為高,但比有靜坐經驗的慈悲靜坐組為低。其中,在慈悲靜坐的過程裏,調理情緒的腦區是比較活躍的,所以,慈悲靜坐能培養出對人和事物的愛心、慈悲心和同理心。

      總括來說,這次研究發現專注靜坐和慈悲靜坐對腦部負責不同功能的腦區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發現對未來構思健康老齡化的策略和在醫學應用上起了重要的啟示。

發展和應用

      人口越趨老化不單是香港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政府在政策上或醫學應用上,怎樣可以減低老年人受腦病變的影響?

      李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希望今次的研究能為臨床應用提供紮實的根基。根據今次初步研究結果所得,他們預計靜坐能夠減慢因年老帶來的腦部功能衰退;例如提升腦部的健康,相信也可以提升情緒控制的能力和整個免疫系統的功能。

     「其實老年人最大的問題是腦退化和機能上的退化,因為主要掌管我們活動的前額葉開始萎縮。而腦部亦控制我們很多的賀爾蒙,賀爾蒙會影響我們處理壓力、生理和免疫系統等功能,所以,當前額葉萎縮而影響了免疫系統時,老年人便會有很多病痛出現。因此,希望將來可以加強腦部健康的推廣,使大家能認識到腦部健康對身體的健康是有很直接的影響。」李教授說。

      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李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能進一步透過鑽研靜坐的臨床成效,進行更多的驗證,把不同類型的靜坐方法廣泛推廣到不同病症的臨床應用上。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唯識大綱

南老師說:唯識大綱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遼寧讀者根據 南老師講述的《楞嚴經講座》錄音整理,雖經多位有心者校對,限於能力水平,恐有差錯,但閲讀錄音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