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成唯識論證義 自序 /王肯堂(金壇居士)

成唯識論證義 自序



      唯識證義何為而作也。為慈恩之疏亡失無存。學唯識者倀倀乎莫知所從而作也。

      然則不名補疏何也。曰。補疏則惡乎敢。吾敢自信無一語之與慈恩抵捂乎哉。有一語與慈恩牴牾。而謂之補疏烏乎敢。且吾猶冀古疏之萬一復出云爾。

      其名證義何也。曰。取大藏中大小乘經論及華嚴疏鈔宗鏡錄諸典正釋唯識之文。以證成論之義。而非敢以己意為之註也。所以然者。為八識四智行相微細難可了知。乃聖智所知之境。非凡夫心量可測。故不以至教量定之。未有不郢書而燕說者。今之師心自用解釋紛紛。能無一得乎哉。然有一語之不經印證不通商略。則皆非量而不為比量。烏能窺測現量境界也耶。

      心一而已。裂而為八為九。不病支離何也。曰。一心之德名為真如。真如具有不變隨緣二義。以不變之心。言一不可得。況有八乎。以隨緣之心。言八萬四千。不足以盡之。乃以八為支離哉。夫真心即事即理。即相即性。即空即色。即智即如。即圓融即行布。即真如即生滅。所謂一法界也。

      迷一法界而宛然成二矣。由是能取為見分。所取為相分。見分為自內我。相分為他外我。我相一立。而此相遂為舉意動念之根。於是乎起一念作一事。雖淑慝攸分薰蕕各別。而要之同歸於有我。即勉力而修六度萬行。亦凡夫之六度萬行。而非聖人之六度萬行也。流浪生死之海。不得出離。轉徙白黑之塗。無時休息。

      三教聖人深知病根在此。故不約而同曰無我。蓋善醫者必藥其病根而去之。不得不同焉耳。

      大學言。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而致知在格物。物者對我而言之也。物我對峙如二山。然彼此各不相到。格者到也。峙則宛然成二。到則一矣。故格物亦無我之別號也。向非我為之崇。則心何待正之而後正。意何待誠之而後誠哉。

      孟子以孩提之愛親敬長為良知良能。而他日又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有俱生而無分別。正七識用事時也。喜則人固愛其親。謂之俱生貪。怒則獸亦憎其親。謂之俱生瞋。以此為仁義。與孔門無我之旨悖矣。

      西方聖人憫賊與子之難辯。而真與妄之易淆也。故不得已而分一心為八九識。就其迷一法界處。而立為第七識。就其舉心動念處。而立為第六識。就其不變之體受熏持種處。而立為第八識。又以第八識之行相微細難可了知也。就其在外門轉處。而分為眼耳鼻身五識。以對色聲香味觸。而成色心二法。以使人了知第八識本無垢以第七識執之而垢。故得賴耶名。聖人捨之。故立聖人之第八識為第九識。謂聖人不得已而強分之可也。

      然實有迷一法界處。寔有舉心動念處。寔有不變之體持種受熏處。寔有在外門轉處。則謂八種識自然而然。而非聖人強分之亦可也。

      此如黃帝岐伯論陰陽著藏腑經絡之原委俞跗之湔腸浣胃。扁鵲之洞見五臟癥結華陀內照之圖。醫者不知此。則亦不可以言醫而療病起死人矣。

      故學道者。不明唯識之旨。則雖聰明辨才籠蓋一世。而終不免為儱侗真如顢頇佛性。今談道者滿天下。而見道者絕無一人。非此之故哉。然此九識。舉其體則一第八識足以該之。何者。五識即相分。六七識即見分。八識即自證分。而九識即謂自證分也。舉其用則一第六識足以盡之。何者。三性三量三境五十一心所無不具。而凡聖染淨無不備故。由散入定。由凡入聖。皆由六識能觀之力。非餘識能也。則雖分八分九。而亦何甞不一乎。又何支離之有。

      或曰俗詮之刻也子序之。集解之刻也子又序。而若深許之。則證義可以無刻矣。而汲汲事。力疾校訂。涸精竭慮。以阽于危。雖曰為法捐生。能免噉名之疑哉。曰。吾向於答蘊璞簡中及之矣。談佛法於今之世。猶大市中賣平天冠。有何人理著。吾以老病一措大。博得會禪之名滿天下。欲何為乎。俗論之作。吾甞預商訂焉。及其刻。則從與不從。蓋參半也。集解之見。與吾合處為多。而不合處亦時有之。吾見之未定者。不敢不舍己而從。而吾見之已定者。亦不敢以苟同也。此證義之所以刻也。向使余不病得與二師反復研究辯論。以歸於一。以成一家言。則證義果可以無刻。而竟至不惜捐生校訂。以為流通計。若與二師競名然者。豈余之得已哉。學者鑒吾之誠。而一刳心焉。即它日龍華會上之羔雉。而此冊亦吾之縞帶紵衣也。吾即且夕溘先朝露。勝於鷺鷥駕鴻。凌倒景而朝太清。不啻多矣。

      萬曆癸丑六月十九日死灰居士王肯堂宇泰甫力疾自序







()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懷師開示《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的重要性/古國治 先生

南懷瑾先生開示《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的重要性 古國治 先生 南懷瑾文教基金會最近發佈了懷師于2012年2月2日的開示,這段開示對學佛修行而言,非常重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