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無住生心”與“時空相對” /牛實為

“無住生心”與“時空相對”

牛實為(已故,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無住生心是大乘佛學的精髓,時空相對是現代科學的核心。前者是六祖大師修持而悟的直覺證境;他的自性超越了時空、物質與意識,但卻又未背離它們。這就涉及到不變而變、變而不變的永恆真理。後者是愛因斯坦積學而悟的理性結晶;他的科學智慧發現了宇宙時空的變化規律。時空相對性也意味著物質世界與意識世界的變化。

  這兩方面的深邃哲理揭示出:永恆隱含了變化,變化離不開永恆。這就涉及到今天科學上正在熱烈討論的“演化”與“存在”之間的內在關係。

  當然,今天科學上所謂的存在,仍在時空與物質的框架之內。有遠見的科學家也意識到:宇宙時空與宇宙星系既具有相對性,終究必壞,不能永恆。於是他們力圖探索是否有一個真正的永恆存在,提出所謂終極實體(ultimate reality)。他們認為:要探索這個實體,只是走過去三百年的物質科學的老路,恐怕不行。為此,他們將一條腿邁進了意識世界,要求揭露“人性深度”。這就涉及到佛教哲學關於精神文明的核心;那就是淨化人心,開顯智慧。當然,他們今天所追求的終極實體,還不是六祖無住生心而直覺悟證的實相。但是他們已經不知不覺地在摸索這個真理;如果繼續探索,終究會面向這個實體。這也許是人類歷史向前發展的需要。

  人類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聯合國已經宣佈:到2025年,世界人口將達80億;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破100億大關。由於人口的大爆炸,人類社會也將發生巨大變化。因此,人際關係,國際關係,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都應該協調發展;人倫價值與科學價值應該同樣重要;精神文明應該導引物質文明,使人類在經濟與政治上平等,生態環境日益改善。

  時代不同了,科學概念在更新:一方面是要把時空之內的東西,變化的東西,如何導向宇宙的邊際;另一方面是對於時空之外的東西,永恆的東西,如何導引更多的人去研究、去覺受。基於這樣的設想,所以本文把六祖的無住生心實證與愛因斯坦的時空變化理論,並列在一起討論。這並非把佛學與科學混為一談,而是試探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六祖大師的中觀論之間的隱序關係。這對於在新的時代弘揚佛學,導引科學,可能是有益的。

無住生心

  《金剛經》說:“……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段內容可以說是《金剛經》的核心,歷代很多版本對此文注解也不完全相同。本文根據實相般若與中觀理論,認為無住生心隱含無相無不相;或真空不礙特有,特有不礙具空。聯繫到《無量壽經》,也可以說是修證有性無量光與自性無量壽的必由之路。如果按照六祖的說法,無住生心就是自心平等清淨。平等導致無量壽,清淨契合無量光。

  一、怎樣修持“無住”。無住按《金剛經》來說,就是不住六塵;擴充到《心經》,就是不住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甚至不住四諦。根據六祖的經驗,無住就是勤修戒、空、慧。修一切戒,莫大乎無相;故修戒必須以去相為體,這意味著法身德。修一切定,莫大乎去念;故修定必須以無念為宗,這意味著解脫德。修一切慧,莫大乎無住;故修慧必須以無住為本,這意味著般若德。

  1、修無相。相是事物的狀態,表於外而想於心者;體是事物所依據的根本,體的本來面目是不生不滅的性。由此不妨推測:人類從單細胞演化而宋,其原始狀態為一種真空態。初始的細胞核裡的真空態受外界信號激發要產生疊加波;這些波動承載了相的資訊,形成了混態。這個混態我們比作妄心的興起。此混態產生後,原來的真空並未減少;反之,它也未增加。在混態形成的過程中,原來的純態仍然寂靜,如同一面鏡子,相繼產生了映照功能。因此,這個不增不減、具有寂照功能的狀態,可以用來模比真心或自性。

  六祖特別指出: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就能一念明心,開佛知見。為了修無相,並告誡門人,要自心謙下,普行恭敬,一切平等,無相相狀,然後才能見性。這是真正修無相的途徑。

  2、修無念。什麼叫無念,六祖說:“于諸境上,心不雜染,稱為無念”。反之,“若百物不思,使心念斷絕,即是法縛,不能見性”,這也不是真正修無念。所以要求行者,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入六門,於六塵中絲毫不染。這也就是于諸境中平息妄心,開明真心。


  3、修無住。六祖說:“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則心不被法轉”。所謂法就是有形、無形,真實、虛妄,有為、無為等一切事物。心不住法,道即流通,意味慧光寂照;心若住法,道則窒息,意味長夜無明。

  大道流通,又表明定慧一體。所以六祖指出:“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入定之時,就是慧的寂照:慧照之時,就是定的體現。定慧是無為法,二者並無先後分別。若認為空慧有先後,則變為有為法。

  為了修無住,六祖教育門人勤修般若行,持誦金剛經。此經要旨就是教人不住於法,而生真如、見性之心。並指出: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足;由於長夜無明,不能自悟,故必須求善知識說最上乘法。然後用自己本有的般若進行觀照,終必見性。為此,太虛大師曾說:

  仰觀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實觀。

  六祖聞經開悟,不住於法,終於見性,這是事實。由此說明:人類自性是一個終極實體;這個實體是可以見到的,並非虛妄。從科學上比繪:當人體內的混態轉為純態時,特別是心腦系統內的混態平息,純態開顯時,具有寂照功能的固有真空態就以心腦之光的形式呈現出來,能為修持者所覺受。這也許涉及到當人的自性。當然,這裡所說的科學,既不是經典物理學,也不是現代物理學,而是正在興起的真空理論。所謂心腦之光不是物理學上的物質輻射之光。心腦之光是什麼,可能需要從生物真空進行探索。

  二、怎樣體驗“生心”。生心按《金剛經》來說,就是生清淨之心;“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也就是不住六塵之相,而生六度之心;或“應生無所住心”。清淨心、無所住心、六度之心,就是真如之心,就是實相般若,也就是人的自性。

  六祖聞經開悟,當即認識到:自性本自清淨,本無生滅,本來具足,本不變易,但卻能生萬物。這就完全包含了新生物理學關於真空的屬性:自充足,自參照(即無對待,無邊界),自波動(即自己具有動力學性質,能生萬法)。看來佛學趔之博厚精深,雖超越世法,卻未舍世法。當然,這是從根本理論上來說的,而不是就具體問題討論的。

  1、從“真空妙有”體驗清淨之心。六祖得法的名偈是: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四句話充分說明了六祖妄心已空而真心不空;否則六祖不能有這樣別開生面的真空境界。這就是生清淨之心的一個實例。

  六祖得法後,即從黃梅回到南方;當時有惠明大師追到大庚嶺,要求說法。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此時,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這也就是妄心歇息,清淨之心的自現。

  六祖對門人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諸佛刹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雖然如此,但又不空,所以他又說:“世界虛空,能含萬法;世人性空,亦複如是”。這就是說,清淨之心廣大,能生萬法。

  2、從“三身四智”體驗清淨之心。很多大德與六祖自心清淨,開顯四智三身,反過來從三身四智可以體驗清淨之心。六祖說:“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三身既都從一性而生,就不是各有自性。因此,身智圓融,通達無礙。

  法身又名自性身,超越時空,但又存在,故將所依之土強名為常寂光土。寂是塵勞永寂,光是真智光照。自性真空有何塵勞,本來心光自然寂照。法身與常寂光土在理體上本無差別,然其相性則不相同。能知之覺相為清淨法身,所知之法性為常寂光土。

  報身又名受用身,顯報因地修持功德,開顯正智、大智,光明遍照;實際上,是自性法身智光的體現。報身又分自受用報身與他受用報身;前者慧光內映,後者智光外照。

  應身又名變化身,以心腦真智之光,隨機變化,呈現各種功用。這實際上是自性智光在具體情況下的變化。

  如果在因地修持,念念不離自性,終究能將第六、七兩識分別轉為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得果位時,又能將前五識及第八識分別轉為成所作智與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緣境無邊,照徹法界一切事理,如同大圓鏡中呈現一切色相;故又名一切種智,代表法身,類似於無限真空實體。平等性智表示對一切事物無我思、我見,一味平等;此智代表報身,類似於真空能量處處平等,無有分別。妙觀察智表示對諸法性相及眾生根器,能仰觀俯察見微而知著。成所作智表示通權達變,因材施教;就物隨形,因勢利導。此二智代表化身,類似於真空能量變化之功用。

  看來三身四智並非虛構,實際上是真空自性智光的開顯。此智實為一體,本無言說,為了教化眾生,故權巧說為三身四智。根據六祖親自修持的經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勤修戒定慧。

  3、從無餘涅槃體驗清淨之心。涅槃的意義是滅度,就是滅盡煩惱、所知二障,度脫分段、變易二死。涅槃又譯為圓寂,就是圓滿諸德,寂滅諸苦。無餘涅磐就是惱既斷,餘身亦滅,眾苦永寂,無有餘依。

  所以六祖的體驗是:涅槃真樂,刹那共有生相,刹那無有滅相,更去生滅可滅,則是寂滅現前。當現前之時,亦無現前之量是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有不受者。這就說明了,涅槃的真實意義與清淨之心相關。實際上,無上大涅槃,就是大圓鏡的寂照。所以六祖又說:

  無上大涅槃,圓明寂常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由此看出,無餘涅槃是清淨之心的徹底體現。

  4、從實相隱喻體驗清淨之心。實相不可說、不可道,但從關於實相對話的隱喻中,可以心領神會實相的涵義,從而體驗清淨之心。

  當年懷讓禪師從嵩北南宋,參見六祖。五見面,祖問讓來於什麼。讓答:“說似一物即不中”。祖又問此不可說之物能否修證。讓再答:“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由此六祖深知懷讓見得實相趣者。

  永嘉禪師為了開明心地,從浙江前來參見六祖。一見面便繞祖三圈,手振錫杖而立。
  祖問:“夫沙門者,具三幹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大生我慢?”
  嘉答:“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啟示說:“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嘉當時體會無生之意,立即回答:“體既無生,了本無速。”
  祖稱讚說:“如是,如是。”
  然後嘉才具威儀,進行禮拜,旋即告辭。
  祖說:“返太速乎”。
  嘉答:“本自非動,豈速耶。”
  祖問:“誰知非動”。
  嘉答:“仁者自生分別”。
  至此,祖即印證說:“汝甚得無生之意”。
  嘉答:“無生豈有意耶”。
  祖問:“無意誰分別”。
  嘉答:“(開悟後的)分別亦非意”。
  祖說:“善哉,少留一宿。”

  這就是禪宗史上有名的“一宿覺”。這一段關於實相的隱喻對話,層層深入,直達本源。由此可以體會到清淨之心是“無生而生”。

  三、六祖中道論。無住生心,原是一體不二,為了討論六祖的中道勝義,本文在形式上將一體從兩方面討論。實際上,討論無住時已聯繫到生心,討論生心時並未離開無住;分途討論是為了更緊密地聯繫有關理論,彰明中道勝義。

  無住生心是修證中道(實相)的必由之路,此路本身就契合中道:無住之時在生心,生心之時在無住。實相般若是無為法的理體,無住生心是無為法的修證。

  關於無住生心的實相中道要旨,六祖更系統地指出: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這裡的前念不生,後念不滅,就是無念為宗,即無念無不念。離一切相,成一切相,就是無相為體,即無相無不相。這兩方面都意味著無任生心.從而六祖又歸納說: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完慧等持,意中清淨。


  由此看出:上面的兩個“即心”暗指真心,兩個“即佛”明為佛性。這也就是無住為本,即住而不住,不住而住;空中有慧,慧中有空。無住為奉的深刻含義更是:既不住空,亦不住有,又破執中之見。所以六祖強調:“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為了指示門人弘揚中道勝諦,六祖提出三十六對,所謂動靜、長短、直曲、明暗等等。並告誡門人:凡問明者,必以暗對;問暗者,以明對。使對方既不執明,亦不執暗;能悟中道,而又不執中道。

時空相對

  三十六對屬於有為法範疇,因為有正反 (陰陽)對待,對待意味著比較,涉及到相對;中道勝義屬於無為法,超越一切對待,具有絕對性,而又不執絕對。

  時間與空間是物理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經典物理學認為時空是絕對的,是不變的,以牛頓為代表;現代物理認為時空是相對的,是變化的,以愛因斯坦為代表。從物理學來說,不變是變化的特殊情況,除時空的絕對與相對外,尚有物體的靜止與運動,以及其他等等。

  當然,不能從物理學上的時空屬性,引出絕對是相對的特殊情況。在哲學上,不論是佛教哲學還是自然辯證法,都認定相對包括在絕對之內;所謂無數相對趔構成絕對真理。

  在我們的宇宙中,所有一切,無論是時空、物質、意識、星系、宇宙,甚至擴充到四禪八定的意識世界,都是相對的;只有超越這些,才是絕對的。按照六祖的觀點,是由相對顯絕對,由絕對顯相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在世法中,相對真理比比皆是,最大的相對是時空變化。然而這種相對性,在愛因斯坦以前是沒有一個科學家能看出來的,因為常人的思想不能跳出地球時空。四禪八定的行者的境界雖然遠遠在地球之外,但他們在深定之中,不會去思考自心之外的東西。惟有愛因斯坦從16歲開始就考慮時空變化問題,到26歲就發表了狹義相對論,論證出時空結構在數量上的變化;到36歲又發表了廣義相對論,論證出時空結構在形狀上的變化。這在科學上是劃時代的發現。今天重新認識這一發現,根據六祖的中道勝義,可以說是從科學上托出了佛學的實相性。

  一、怎樣認識時空。大乘佛學本身是超越時空的,但為了對三界說法,亦不舍時空。例如《起信論》認為空間是無邊無際的,故說:“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又認為時間是無始無終的,對於器世界的成、住、壞、空所經歷的漫長時間,則用刻表示;這也符合我們宇宙的形成、膨脹、收縮、終止的天文時間。

  今天的科學能從宏觀與微觀計算出最大與最小的時空結構,這就是我們所能觀察到的宇宙及可能的微觀世界。前者距今大約100億年,其半經大約是35億光年,而且還在繼續膨脹,這就是世界無邊的一種體現。後者的時間尺度是10—44秒,空間尺度是10—33釐米,這就類似于《楞嚴經》中關於鄰虛塵的結構。就是這個鄰虛塵形成了宇宙,產生了物質,演化成生命;它們又一起浸沒在無限的時空海洋中,而川流不息。

  1、從絕對認識時空。牛頓認為:時間雖然不像空間那樣具體,為人所感受,但它是真實的,不斷地在流逝著;它的本性是均勻的、不變的,因而是絕對的;它與物質一樣是獨立存在的東西。人類由於各方面的需要,故按照自然的規律,用人為的方法,在時間中取長短不同的間隔。

  與時間相同,牛頓認為:空間也是絕對的,即空間始終是不變的、均勻的、各向同性的;與物質一樣,是獨立存在的。人類同宇宙在空間中佔有所需要的位置。

  看來所有的物體、生命、宇宙是被控制于時空之中,而且後來的這些物件也是如此。按照牛頓的觀點,這種控制是絕對的;這也符合佛學的精神。絕對時空觀是西方自然哲學的基礎,牛頓根據物體在空間依時間而運動的情況,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為經典物理學奠定了基礎。於是熱力學、電磁理論等等都依時空框架應運開生,開創了西方的物質文明。

  2、從相對認識時空。愛因斯坦認為:牛頓的時空是對地球來說的,把地球看作是靜止的;如果地球或一個系統像光線那樣飛行,時空就不是不變的、絕對的,而是要變的、相對的。愛因斯坦十年如一日思考這個問題,發表了狹義相對論,轟動了全世界。

  “狹義”的意義是指系統按勻速直線運動而言的,是特殊情況。狹義相對論指出當時科學家意想不到的三大問題:

  近光速飛行系統中的時間比地球上的時間要膨脹好多倍,例如近光速太空船上的一個事件經歷一年,從地球上來看將歷時50年。

  此系統中的空間尺度比地球上的要短幾倍,例如地球上的一個物體的長度是20米,在近光速飛船上看來只有4米。

  愛因斯坦根據時空相對關係,匯出了物體的品質與能量的轉換關係:有形有相的物質,如果讓它以光速飛行起來,使它的原子放射出來,它就完全變為無形、無相的巨大能量。反之,如果把這些能量凝聚起來而不活動,就恢復成原來的物質。這就是原子彈的理論,太陽輻射能的理論,放射性物質能放射幾百萬年之久的理論。

  狹義相對論的系統是勻速的,其中的時空結構是平直的,有數量上的變化。由此啟發愛因斯坦:如果在加速因而有引力的情況下,時空結構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於是他接著又是十年如一日,發表了廣義相對論,發現宇宙時空結構中的一些奇異問題:

  宇宙星球的光線,穿過太陽附近的空間,要發生彎曲。愛因斯坦計算出的變曲度與實際測得的一致。光線的彎曲是太陽的強大第力作用;光線佈滿了所在的空間,光線的彎曲意味此物理空間的彎曲。這個理論為水星在太陽附近運轉的情況所證實。

  愛因斯坦根據空間性質受引力場的影響的理論,推證出時間也受引力場的作用而發生變化;那就是一個鏡鋪如果能放在太陽裡面,要比在地球上走得慢些。這個推證為太陽光譜所證實。

  物理時空的量度與形變說明了:我們宇宙內的一切,也包括宇宙在內,都受內因、外緣的控制。

  二、怎樣構思相對。愛因斯坦認為:空間與時間不是不變的實體,而是物質客體存在的形式:空間表示物體位置的並存,時間表示物體存放的先後順序。既然時空與物質不能分離,物質要運動,我們宇宙中運動速度最快的只有光線,於是愛因斯坦經常思考光線與一般系統運動的關係:

  (1)假設有一個人坐在一個很大的升降機中,他並不知道這個升降機正在勻速上升。如果升降機的左壁上有一個孔,外部的光線射進來,這個人就看到升降機內上空有一道光線向下傾斜射到右壁上,光線在空間的軌跡是平直的。由於這樣的構思,愛因斯坦鉤畫出狹義相對論的藍圖。

  (2)假設升降機加速上升,他想到這道光線的軌跡是彎曲的,於是建立丁廣義相對論的基本思想。

  上述奇妙的構思體現了愛因斯坦的自然哲學觀與思維方法論:

  (1)他縱觀牛頓以來的西方自然哲學與物理學體系,找出它們的普遍規律,再深入思考,尋求物理現象的本質。時空到底是變,還是不變,如果時空不變,就是能常的動力學、熱力學、電磁理論;如果時空要變,那就大則跨入宇宙,小則鑽進微塵。他的哲學思想是進入最大與最小兩端,但也不離中間。

  (2)如果時空是變的,那麼在我們的宇宙中是否有一個不變的東西作為參考,進行對比,便於別有天地。於是他從16歲就死死抓住光線,光速是不變的而又是最快的;在我們宇宙中再也沒有超光速的東西。他以相對性這一念代替萬念,專心致志,忘記生活中的一切。他想入非非,抓住了宇宙中速度最大,容積最小的光點。

  (3)他堅信“思維的自由創造”,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嚴密的、高度概括的科學體系,需要高度的悟性與直覺。直覺意味抓住突破點,悟性意味著豁然開朗。因此,他的思想方法是科學上的直覺與悟性高度協調,自發開花。

  愛因斯坦的自然觀與方法論,為什麼如此超常,這與他的人文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實際上他的人生哲學就是平等觀:

  (1)尊重人倫。愛因斯坦不僅是一個劃時代的科學家,而且也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所寫的關於人倫與道德的文章可以說與科學論文一樣多。他一再指出:“單靠知識和技巧,不能使人類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類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價值的傳播者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之上。對我來說,應該感謝像釋迦牟尼、耶穌那樣的人物,遠比應該感謝所有創造性的、好奇的頭腦的成就,要多得多。”他認為:倫理道德方面的領袖具有一種共同的“宇宙宗教感情”,把這種感情激發出來,使之發揚光大,正是藝術與科學的最重要的功能。他說:“宇宙的宗教性經驗是高出科學研究的最大泉源”。

  (2)愛好和平。他寫過反對戰爭的文章,達到數百萬字,其中和平是主題。遠在1917年,他就說:“我們所讚美的技術進步,甚至我們的文明,都像病態罪犯手中的斧頭”。他認為:世界範圍的軍備競賽不僅加強戰爭恐怖,而且由於軍事保密,以致窒息科學進步。他主張成立一個世界政府,維護國際安全利益;這是一個超國家的軍事權威機構,能控制進攻性的軍事武器。

  (3)信奉“上帝”。愛因斯坦以十分微妙的方式,篤信宗教,信奉上帝;那是在所有事物的秩序與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他說:“宛們現在所看到的,只是一個尚未完全理解的真正實體的局部。這就會使一個有思想的人,為一種謙恭的感情所征服。這是一種真正的感情。”他說:“我所真正感興趣的是:上帝在創造世界的過程中,是否有選擇的餘地”。因此,在他的人格中,充滿了難以理解的觀念。例如他說:“我們之所以有最美好的經歷,是由於一種神奇力量,它是位於真正藝術與科學搖籃旁邊的基本感情。對事實的直接觀察,總是對我有一種神奇的吸引力”。

  (4)平等待人。愛因斯坦雖然是一個地位很高的科學家,但卻非常平易近人;他以同樣友好而謙遜的方式對待門房傳達、國家元首、大學生、電影明星。有一個人患偏執症,沒有任何方法治療;病人家屬找到愛因斯坦,他卻在百忙中與這個病人談了幾個小時。他經常為以色列籌集基金而演奏小提琴,為很多學生與同事找工作而寫推薦信。他收到數于封來信,大都是自己寫回信。他還幫助一些孩子做家庭作業,告訴他們不要因作業困難而煩惱。

六祖與愛因斯坦

  真正的實體應該是人類的自性,六祖聞經開悟,無住生心,見到了自性。愛因斯坦所謂尚未完全理解的實體,雖然不是六祖所指的自性,從他的宇宙宗教感情,對釋迦牟尼的崇敬,可以看出他很嚮往一個無物不包、無所不在的永恆大秩序。所以他更明確地說:“我的宗教在於,對至高無上的精神,懷有一種謙恭的讚美;這種精神,在我們理解現實的事務中,可以部分地顯示出來。”這也就涉及到佛教哲學與精神文明的關係。

  六祖的中觀論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前者超越時空而又不舍時空,井認為四禪八定的意識世界也受相對空時的控制。後者雖然論證的是物理時空,實際上愛因斯坦也曾聯繫到意識世界,他認為:我們思想愉快的時候,會感到時間過得很快,思路敏捷,意識距離縮短;反之則覺得時空很長。看來相對論也有利於說明佛學真理,這並非用科學去證明佛學。

  六祖明心見性,說明寂光開顯,這是無住生心的自然成就。愛因斯坦抓住了物質之光,通過奇妙的構思與時空聯繫起來,揭開了宇宙時空變化的奧秘。這兩種光截然不同,從佛法不離世法來說,畢竟是一紙之隔。前者高度地體現了出世間智慧,後者集中地代表了世間智;兩者都是人類的燈塔。

  六祖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身心修持的基礎是德,由此自然開顯正智、大智。愛因斯坦從思想上重視宇宙宗教感情,其平等之心也很廣大。一般說宋,科學家很少去關心他人的疾病與煩惱,愛因斯坦則不然。正因為如此,所以他的心胸開闊,思路曠達,想別人之不能想,作別人之不能作。看來平等之德,不論是修持佛學,還是研究科學,都應放在首位。

  六祖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賣柴為生,24歲聞經開悟,享壽76歲。六祖圓寂前告誡門人,必須從世法修持,才能見性,故說:“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必須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最後囑咐門人:他滅度後,大家不要穿孝服,不要悲泣,不要人來悼唁。於是端坐到三更,奄然遷化。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去鄉村作教師,幫助孩子補習功課,後來到專利局工作。26歲發表相對論,享壽也是76歲。愛因斯坦一生研究物理學,用腦過度,最後患主動脈瘤,住在醫院裡。大夫準備給他作手術,他說:“人為地延長壽命是令人乏味的。我已經用完了我自己的一份,到該走的時候了”。

  1955年4月18日淩晨1點45分,愛因斯坦對一個值夜班護士講了最後的幾句話,就與世長辭了。可能就是這幾句話帶來了令人難以相信的資訊:他的遺體被火化,沒有舉行追悼會,骨灰被撤在一個無人知道的地方,沒有墓地,沒有紀念碑。

  早在1936年他就寫好一張紙條:

  
親愛的後世人們;
  如果你們還沒有變得比我們現在更正直、更和平,並且一般說來,更合乎理性,那麼就見鬼去罷!
  以全部的敬意,向你們致以這一最虔誠的祝願。
                                                                                 愛因斯坦






  參考文獻:
  《金剛經》與《六祖壇經》
  《愛因斯坦論文集》(Science.83,1983年10月號)
  《科學與哲學》,1984年第六期,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雜誌社
  


(本文作者:牛實為,1930年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




(文自 1992年第一期)


相關主題:

《恒河大手印開顯自性光明簡釋》/牛實為





-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唯識大綱

南老師說:唯識大綱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遼寧讀者根據 南老師講述的《楞嚴經講座》錄音整理,雖經多位有心者校對,限於能力水平,恐有差錯,但閲讀錄音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