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一心三觀在日常生活中 /顯明 法師

一心三觀在日常生活中

主講:顯明 法師

地點:1990年4月21日講於台北市實踐堂
錄音:蔡緒馥 居士
整理:陳秉榮 居士

「一心三觀」是天台宗的術語,所謂「三觀」,就是觀空、觀假、觀中。雖有三觀,卻不出一心,即是一個心裡有三種形象──空、假、中。

經過相當生活歷練的人,常會感到自己是在表演著一齣又一齣的戲,上得台來,君臣、父子、兄弟、姊妹;回到後台,老兄老弟。在世法上,固然有父母、兄弟、姊妹等關係;在佛法上,卻一視同仁。一切世間有為法,總是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既虛假,也短暫。這也是因為一般人心中不清淨,於是「非幻成幻」。所謂「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我們所見的種種幻象,都是從自己心裡產生的,就像畫畫,畫的是地獄,便不免出現刀山油鍋、牛頭馬臉;畫的是天堂,自然少不了龍樓鳳閣、天人美女。慧遠大師說:「心以善惡為形聲,報以罪福為影響。」因為起心動念有善惡,所以因果報應有罪福。

修空觀可以除幻象,但必須了解般若的境界;般若就是智慧,也是諸法的根本。學佛人修戒定的最高境界就是開智慧,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開悟。諸位有沒有開悟?我不清楚,因為我自己還沒有開悟。開悟的人,無論看人、看事,都與未悟之前大不相同。當然,未悟的人需要吃飯、穿衣,已開悟的人照樣要吃飯、穿衣,一樣也不能少,雖然吃的是同樣的食物,穿的是同樣的衣服,但是兩者之間卻有不可言喻的分別。寺廟裡吃飯有一個規矩,就是不能剩菜,自己吃不了,送給別人吃,是失福;把它倒掉,你便有罪。大家可以看到,在寺裡過堂,菜吃完了,要用開水把菜碗搪一搪,再把水喝掉,沒有水便用饅頭抹一抹,以免浪費沾在碗裡的剩油。我記得印光大師在招呼客人時,會給客人倒一杯水,客人在告辭之前,一定要把水喝完,這也是為了避免浪費。從前裴休宰相送子出家(法海禪師),他的師父教他修苦行,叫他每天擔水,這個翰林出身的法海禪師有點吃不消,不免心中有些兒不服氣,便自言自語說:「翰林擔水和尚吃,吃​​了恐怕難得消。」這話被他的師父靈佑聽到了,便說:「老僧入定,能消萬擔糧。」已有功名在身的徒弟,因為出家未久,貢高仍在,自以為讓一個讀書有成就的人做粗工,很不合情理,所以忍不住發了兩句牢騷。老和尚見徒弟這樣沈不住氣,不能不提出忠告,同時讓他知道,修行功德來自如法精進,不論俗世身分高低。


現在寺廟裡的五觀堂,也常掛著這樣一幅對聯──「一念至誠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也是說明內心清淨的功果無限。

佛教講究是因果,所以在空觀裡,主要是般若正智。觀空必須同時付諸行動,不能嘴皮上說「空」,而行為上則「有」。明白空理,且實踐空理,才是「真空」。真空之內,含藏萬有,正是「君能洗淨世間念,何處樓台無月明?」(陸游詩)只要將世間名利心洗脫,隨時隨地都能心境祥和,波瀾不興。倘使名利心不歇,到處烏云密布,則心中暗晦不安。

第二是「假觀」。 「空」是無,「假」是有。 「空觀」是觀一念之心無相;「假觀」是觀此心具一切法。說假說空,完全是觀機逗教,比方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載,說法教化眾生四十九年,廣度有情諸眾,說種種法,這就是從「假觀」立論,有如空拳哄小孩(把拳頭握緊,告訴小孩這裡面有糖果,你若乖巧、聽話,便把糖果給你),讓眾生以為佛法裡有無量寶藏,便依教修行,息惡行慈,修到究竟極果時,原​​來一無所有(無智亦無得)。所以,在面對諸大羅漢、大比丘時,釋迦牟尼佛卻說自己並未度眾,亦未說法(見《金剛經》)。

前面說過,修到究竟果位時,便一無所有,一無所得。因為有所得便不究竟,而無所得也是無所不得。例如布施,有智慧的布施是無相布施,也唯有具般若正智者才能作無相布施。幫助了別人,不要念念不忘,「不忘」便成有相,有相布施只能得人天福報,等如仰箭射虛空,勢盡則箭墮,說不定這支從上空下墮的箭,還可能打中射箭者的腦袋。梁武帝修廟、度僧,達摩祖師卻說他「並無功德」,道理就在梁武帝著相,把一切布施念念不忘,這是有相布施,只有福德,談不上功德。

假觀是從世間現像中透視真理,了解當前的有,無非假有,等如在冠蓋雲集、熱鬧非凡的場所,看出曲終人散後那種「人去樓空」的必然現象。

能作假觀,便容易消業,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佛教認為有兩種人最健康:一種是從不犯錯的人,一種是知錯而誠心懺悔的人。即使聖人也共能做到知過能改,孔子自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十有五而志於學」,整整經過五十五年的進德修業,才能雖「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可見不犯過實在不容易,我們一般人,恐怕最多也只能做到知錯、懺悔罷了。但懺悔之後,一定要把握得住不再犯同樣的過失,否則懺悔便沒有多大意義了。罪是從心而起,因心而有,無心,一切罪便無所落腳。所以,大乘行者懺心不懺罪,小乘行者懺罪不懺心。

懺心必先觀心。觀心即假,觀心即中。中就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起心動念,不離正知正見。

在世間,少不得倚仗他人,試看一日所需,仍得倚仗百工,然後備辦,何況一生所需?出世間,只能靠自己,靠自己便要從空出假。空而不空就是妙有,妙有非有就是真空,空有不二就是中道。

假相可以除業障,中道可以去無明。無明就是心中的晦暗。佛是內外光明如琉璃,凡夫心中則隱藏著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事情,十件當中有八九成不如己意,在這些不如意的事件中,能夠把真相公諸大眾的,大概不足二、三成,這就形成心中的晦暗,晦暗愈甚,無明愈深。

中道既是不偏不倚,所以也是光明正大。能行中道,晦暗日隱,光明日彰,無明因此清除。人在迷中,唯色唯心,執我執有。所以迷、悟只在一念之間,但這偏差一念便難以翻身。佛與眾生,差別只在這一念。一念之差,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回得過來。十方三世諸佛,都是漸次修來,沒有天然的彌勒,也沒有現成的釋迦。依天台宗的講法,有六種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理即佛;聽聞佛法,略知一二,是名字佛;明理之後加緊用功,是觀行佛;用功有所近似,是相似佛;斷一分煩惱,進一分中道,是分證佛;究竟​​圓滿,是事竟佛。

止,是攝心一處,安住不動。禪宗修禪,並非一定打坐,所謂搬柴運水、灑掃庭院、迎賓送客,都是參禪。天台宗修止觀也是如此,境界是用現量境──見花非花,見人非人,見天非天。假名(天)為有,非天便是空。無論你說它是有、非有,反正是空有不二。在境界上,攝心一處,要用現量。此心常住不動,叫做止;以四運觀心,叫做觀。四運觀心是「起心動念之前是什麼境界?心始動時是什麼境界?心已動時是什麼境界?心動之後、事過境遷是什麼境界?」無論待人處事,都運用這四個步驟,把心牢牢掌握住,使心不放逸,這就是止觀,也就是時刻把念頭照顧住,不讓它散亂。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應該知道,心念一動,便立刻考慮到「持戒」。好比路過葷菜館,忍不住嘴饞,想進去飽餐一頓,但是想到自己是個佛教徒,便立時收斂。又如搭公車,大家都爭先恐後,我們這些穿著僧服的人,自然而然自我約束,免得人家說和尚也不守秩序。受了戒,心裡常存警惕,便不容易做壞事。

心支配著身體的一切造作,說話是因為心動,走路、吃飯…,一切動作,全由心作主宰。因此,「處境不牽心,觀心不附境」的心境很難達到,因為我們生來便是心境同至,臨死的時候,身心相分,便有如烏龜脫殼般的痛苦。烏龜脫殼你們看過沒有?喜歡吃烏龜的人大概清楚,先準備一大鍋開水,烏龜往鍋裡一放,皮殼相連的地方立刻被燙熟,烏龜拼死掙扎,於是便把殼脫掉。我們臨死時所受的痛苦,就像烏龜脫殼一般。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縱然看破,卻忍不過;說得到,卻做不來。明知道名利不可貪,名利當前,卻難得有幾人甘願放棄;明知道生死無常,幻軀不可久持,又有幾人不貪生怕死?是以「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唐朝李翱,官至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省主席),曾向藥山禪師請問關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作何解釋?藥山禪師說:「好個老小子!連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也不懂啊!」李翱被藥山禪師出言不遜搶白一頓,氣得臉孔發青,心裡老大不高興。藥山禪師說:「你現在​​就是被黑風把船舫吹到羅剎鬼子國。」

這就是說一般人雖然明白道理,但境界現前,除非警覺心特高,否則很容易被境界所轉。

關公現在是寺院的護法之一,稱為伽藍菩薩。當年關公敗走麥城,被東吳的呂蒙所害,後來陰魂不散,常在空中大呼:「還我頭來!」他的一位同鄉,法號普淨,聽他常常這種叫法,便勸他說:「關雲長呀!你放下吧,你丟了一顆腦袋便叫人還你頭來,當年你過五關、斬六將,可曾將首級還他?」從此以後,沒有人再聽到關公的呼喊,這是普淨長老一言使關公轉念。

《滕王閣序》是一篇名作,文中的「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尤其精采。作者王勃,也自認為這是得意之作。後來他往雲南省親,不幸在途中覆舟溺死,只活了二十七歲。死後也是放不下,每在深夜反复長吟「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普淨長老說:「把『與』『共』兩個字去掉,變成『落霞孤騖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更好嗎?」王勃的聲音也就從此不響了。

這種現象就是因為臨終時放不下,陰魂不散。佛教的道理,就是教人放下。一期生命已結束,在世的種種還能夠執著不放嗎?執著不放又有什麼好處?名望、財富、情愛,那一樣能由得你把它留住?所以「聰明」往往要用「愚癡」才能守得住。韓愈曾說:「我被聰明誤一生。」現在那些知名度高的人,往往也是受名氣所累,以致空過一生;藉藉無名,誰來打閒岔?天台宗有內三術和外三術,內三術是修空、修假、修中;外三術就是「一舉萬里」「縮往露疵」「不受不著」。你一知道我的存在,我便趕快跑;你要供養我,我唯恐你來打我閒岔,也省得欠你一分情。所以,不是遠走高飛,就是現出你所不願見的形象,讓你望而卻步,我好圖個清淨。現在的人,相信大家都能體會得到,不必我多講。


限於時間,這個題目我講得很簡略,非常抱歉,感謝諸位。



-1AA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説:真照無邊說似他

南老師説:真照無邊說似他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我們的妄念來來往往,生生滅滅。但是,你知道哇!那個「能」知道它生滅,「能」知道它煩惱的,他本身並不煩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