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說:四祖接引牛头山法融禅师

南老師說:四祖接引牛头山法融禅师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

      這個路線是先修至靜,至靜的方法那就很多了,譬如念佛,止觀……等等,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達到至靜的境界,不修密宗“有”的觀想,一路靜下去,靜到極點,也可以斷除煩惱,也可以斷除見思惑的習氣,證到果位。然後,再出山,行菩薩道,度化眾生,中國很多禪宗祖師走這個路線。

      例如牛頭山法融禪師就是如此。法融禪師是四祖道信的弟子,他的法係與五祖的弟子神秀和尚(六祖慧能的師兄)的法系影響唐代的文化很大。法融禪師在牛頭山住茅棚,萬緣放下,專修禪定。修到什麼程度呢?百鳥銜花供養,功夫定力當然很高。

      這個時候,中國禪宗四祖道信禪師已經退休了,雲遊四海,來到牛頭山一看,曉得山里有個修道人,於是,想入山看看。到了山中的寺廟,就問:“師父,請問這山里有修道的人吧?”有位和尚回答他:“我們出家人哪個不是修道的人?”四祖說:“啊?那你說哪個是修道的人?”這個和尚再不敢說話了,旁邊一位和尚說:“在後山有個和尚,一天到晚只管打坐,見到人也不起來,也不合掌,我們叫他懶融,莫非這個人就是您所說的修道人。”

      四祖就進山去了,看到法融禪師坐在那兒,四祖來到,法融視若無睹不理不睬。四祖明明知道他在觀心修定,卻故意問他:“在此做什麼?”法融答:“觀心。”四祖再問他:“觀是何人?心是何物?”這下子法融答不出來了,於是趕緊起立行禮,問四祖說:“請問大德從哪裡來?”四祖答說:“貧道居無定所,或東或西。”法融就問四祖: “請問你認識道信禪師嗎?”四祖說:“你怎麼問他呢?”法融說:“我久仰他的大名,想去參訪。”道信大師說:“貧道就是。”法融聞之大喜。

      山中很清淨,此時道信大師卻問法融說:“這裡是否有清淨休息的地方?”四祖怪,法融也怪,他說:“有啊!後山有個小庵。”他們來到庵所,周圍都是老虎、狼、熊之類野獸的足跡。四祖看了,作了恐怖的樣子,法融對四祖道信說:“大師,您還有這個嗎?”意思說您得了道,還會怕老虎呀!四祖也不說話,過了一會兒,就在法融打坐的石頭上寫一個“佛”字,然後就坐上去了。法融看了很緊張,趕緊合掌道:“阿彌陀佛!罪過!”四祖說:“你還有這個嗎?”法融後來就在四祖門下悟道。

      法融悟了道以後,下山說法辦道場,自己親自出去化緣,天天挑米來回走八十里路,供養三百位出家人修行。你看!法融禪師在還沒有悟道以前,只管學懶法--打坐,所以叫懶融。悟了道以後,就不同了,自己下山去背負米糧,讓別人去悟去修行,這就叫作“披上袈裟事更多”,度眾生是很痛苦的事,那是完全犧牲自我,成全他人。

      走這個路線的菩薩,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斷一切煩惱。斷一切煩惱以後,才敢到這個世間來,這個世間是充滿著煩惱的,自己沒有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是不敢入世的。

《圓覺經略說》

-------------------------

【牛頭山法融禪師,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般若經》,曉透真空。忽一日歎曰:“儒家世典,非究竟法,般若真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髮。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

唐貞觀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遙觀氣象,知彼山有異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注意,他問出家的和尚,問此地有修道的人嗎?這等於俗話說的,指著和尚罵禿敗一樣的無理。因為出家人,當然是為了修道才出家的嗎!由此可見禪宗的大師們。是如何的方正不阿,所以才處處遭世所忌。)曰:“出家兒哪個不是道人?”四祖曰:“啊!哪個是道人?”僧無對。別增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麼?”
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什麼?”師曰:“觀心。”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何以問他?”師曰:“響德滋久,冀一禮偈。”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後百曰:“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

繞庵惟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者個在?”祖曰:“者個是什麼?”師無語。少許。祖卻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睹之竦然。祖曰:“猶有者個在?”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現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師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師曰:“既不許作現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元化。”

住後,法席之盛擬黃梅。唐永徽中,徒眾乏糧,師往丹陽緣化,去山八十里,躬負一石八斗,朝往暮還,供僧三百,二時不厥。三年,邑宰蕭元善請於建初寺,講《大般苦經》,聽者云集。 】

      由以上所提出牛頭山法融禪師悟道機緣的舉例,就可明了禪宗所謂明心見性,關於見地的重要。

      當法融禪師獨自居住牛頭山修習禪定的時候,已經得到忘去機心,忘去物我的境界,所以才有百鳥銜花的異事。這就如列子所說,海上有一個人,天天與一群鷗鳥做朋友,因為他沒有機心,沒有戕害生物的觀念,已經忘機到了不知有鳥,更不知鳥是鳥,我是我的程度,所以天天與群鷗相押。後來有人看了這種情形,叫他順便抓幾個鷗鳥回來,他聽了這話,動了機心,便準備去抓鷗鳥,結果呢!鳥兒一看到他,便先飛了。由此可知法融禪師的禪定修養,不但已達忘機忘我的境界,而且還具有慈愛物命的功德,與深厚的禪定工夫了!所以四祖道信大師說他一切皆已具備,只欠一悟而已。可是在他悟道以後,反而孜孜為人,為了一般從學的群眾,親自到山下去化緣,背米來給大家吃,再也不會有百鳥銜花,或者來個鬼神與他護法送米了!這個道理,這個關鍵,便是沉迷在玄秘之學的人,最好研究的考題,我們暫時不為他下註解。

      其次,當四祖道信大師與他到了後山,看見一群虎狼,四祖便舉起手來,有恐怖的表情,因此法融禪師便起了懷疑,問他:你是悟道的人,還一有這個恐怖虎狼的心理存在嗎?四祖當下就反問他:你說,這個會起恐怖的是什麼?如果法融若答他說是心。心在哪裡?它又是什麼形狀?它又從哪裡來?哪裡去?死後還存在嗎?未生以前又如何?一定還有連串的問題提出,追問下去。可是法融禪師沒有下文,四祖也便不說什麼了!於是四祖要抓機會,要造個機緣來對他施以教育,所以便在法融平常打坐的大石上,先寫了一個佛字,自己便一屁股坐下來,這種舉動,在一個虔誠信仰的佛教徒,而為此出家入山學佛的法融看來,實在是大逆不敬的大事,所以他便悚然動心,非常懷疑這個自稱為禪宗四祖的道信大師。

      四祖早已料到他有此一舉,所以便問他說:你還有這個悚然動容,崇拜偶像的觀念,而不知真佛何在的心理嗎?這也就是四祖借用機會教育,使他明白你以前問我的,“還有這個恐怖心嗎?”與我現在問你的,“還有這個悚然的心理嗎?”都是此心作用的變相,乃至喜、怒、哀,樂、及種種心理生理的變相,統統都是此心的作用;你如不明白這個心性本源的體相,那你所學的都是心外馳求,毫無是處,只是隨物理環境而轉變的心的假相作用而已。因此法融知道自己錯了,便請教法要,所以才引出四祖一段長篇大論的大道理,明白告訴他修行心地的法要。 (原文已如上述,恕我不必多作註解,只要細心去讀,自然就會明白,多說,反如畫蛇添足了。)

      可是後來四祖仍然叫法融禪師住山靜修,經過長期的鍛煉,他才以超然物外的心情,下山為世人而實行其教化的工作,他再也不是懶融了,而且是那樣的辛勞勤苦,完全為了別人而活著。由此可知,我們現代的青年,生當國家世界多難的時代,如想負起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沒有高度的修養,以出世的胸襟,做入世的事業,就當然會被現實所困,流於胸襟狹隘,私慾煩惱叢生的陷阱了!對不起你們,我不是負責說教,只是講到這裡,說順了嘴,順便提醒大家的注意吧了!

《禪宗與道家》




-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懷師開示《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的重要性/古國治 先生

南懷瑾先生開示《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的重要性 古國治 先生 南懷瑾文教基金會最近發佈了懷師于2012年2月2日的開示,這段開示對學佛修行而言,非常重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