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顯明法師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顯明法師
-1990年四月二十日講於台北實踐堂
-傅麗卿 整理

(第一天)

      這個題目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心經大意。心經我想大家都念過,心經的中心思想一共有二十五個字,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講這個題目之前,我先把觀世音菩薩介紹給各位,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大凡菩薩都是自在的,「菩薩」並不一定只指觀世音菩薩,所有的菩薩都自在,而這個菩薩包括出家和在家的。

行深與般若

      心經是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法門。行深,就是修行要有深度,修行要落實,不要光說不練,光說不練沒有用。所以,修行要達到最深度。般若,一般說來是智慧。但是,一般所說的智慧,還達不到「般若」這兩個字的含義。我們念經念的是文字,但是在文字的後面則是般若,無論是誦什麼經都是方便。念經也好、持咒也好、打坐也好,這些都是方便。利用這些方便來達到不方便的般若,也就是利用分別事相來達到不分別的理性。理性是般若,般若就是空性。而這個「空性」就是佛教講的「空」。佛教講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相反的是什麼都有。就是說你在形象上不起執著,不在名相上起執著,這個就是空性。修行般若法門很不容易,所以佛教是建立在緣起法上,是建立在般若系統上。你的修行要到最深處,你才能達到般若。在論中說般若是不知的,不知而無所不知,我們現在知道的是妄知,因為我們知道的很狹窄、不多。般若就是不知一切無知,不在分別上知道,如果你不在分別上知道,就是無所不知,所以般若是不加分別的,如果有了分別,就達不到般若。根據教上來講,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和眷屬般若等。

般若就是不二法門,是修行的根本

      波羅蜜就是到彼岸,不論你修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都是要用智慧。如果你沒有般若,你不會布施,沒有般若就沒有辦法持戒,也沒有辦法修忍辱,更不能修精進,所以說,般若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沒有般若你跟本沒有辦法修行。換句話講,般若就是不二法門,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議,嘴裡邊說不出來,心裡邊想不到,那是智慧的境界。開智慧就是開悟,開悟和不開悟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開悟也要吃飯穿衣,不開悟也要吃飯穿衣,但是開悟的吃飯和沒有開悟的吃飯不同,心裡邊想的不同。就是說,開悟的人會吃、會穿,沒有開悟的人,不會吃、不會穿。我們拿句成語來講「道裡邊沒有衣食,衣食裡邊沒有道,修道的人,不在乎穿衣吃飯,在乎穿衣吃飯的,就是沒有道。」所以,修道的人要達到目的,有三個形象,一是求現在的快樂,二是希望未來的快樂,三是希望求得究竟解脫的快樂。現在的快樂,要求消災免難,未來的快樂則希望昇到極樂世界,究竟解脫的快樂就是成佛做祖。波羅蜜有這三條路可以走。

      照見五蘊皆空,如果你要達到般若,要達到究竟的解脫,就必須把五蘊照空,而且要見到它。五蘊又稱五陰,隱藏在我們的身體中,我們見不到,正因為我們見不到,才會搞得我們精神恍恍惚惚,所以,必須看見五蘊、照見五蘊,罩得住五蘊,我們才有機會觀。罩不住,動來動去,怎麼有機會觀呢?「照見」這兩個字,換個名詞就是觀。學佛法的人就是學觀。觀照並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來觀、用心來想。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在教下來講,就是色心二法,受想行識都是心法,我們生而為人,有生死輪迴,就是身與心兩個東西在作怪。例如,我們這個身體得來不易,生在寶島豐衣足食,這是前世修來的。但是我們說了不算,做不了主。閻羅王叫你三更死,就絕不會留你到五更,你說要死,不行,說不死,也不行。

      命運談何容易?命運是由業力來的。修善是造業,做惡也是造業。修善就是造善業,往上昇。做惡就造惡業,往下降。業力和願力不同,願往生西方,這是願力,造了業,你不想來也不行。因為有業的力量才有命,所以,有句話說「命該如此」。譬如,你是那一年那一個時辰生的,這些都是命,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命雖然改不了,但是,別忘了在「命」的後面還有一個「運」字,命是改不了,可是我們可以創造運。「運」是運轉,運操縱在自己的手裡,我們可以運轉它。例如,做好事自然會把運轉回來,如果做了壞事,也會把運推向壞的一邊。運轉命,命轉業,學佛的人對命運一定要懂才行。

      色心二法,色法就是指我們的身體,老子說「我之有苦,唯我有身」。因為有身體才受苦,若沒有身體,就不會受苦了。身體是虛幻,是不實在也是最不乾淨的。五臟六腑,如果有一個部位出了毛病,影響週身痛苦。手腳碰到或跌倒,皮破血流也會痛,修學佛法的人,要先用假相、幻化,把身體空掉,這叫四大皆空。我們要了解,人命無常,光陰不饒人。就拿我來講,七八十歲了,一晃就老就死了,若再想回頭也已經沒有辦法。所以,平常應該自己想,過去的不講,過去的如一場夢,再想並沒有助益,未來的如天上雲,變化多端,我們想不到,也不要想。現在的隨緣,隨緣是緣,但是不可昧因果。佛教講因緣、講因果、講事理、講實踐。因果很重要,如果你不懂因果,就不能算是佛教徒。如果你不知道權實道理,你也不配研究佛學。如果你只是高談闊論,而不付諸實踐,那麼你也不是佛弟子。佛教是主張實踐的,是做的而不是講的。知道身體是不淨,是無常的,是幻化的,自然就不會對這個臭皮囊起執著。

四大就是地水

      學佛的人,要做到四大皆空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個四大就是地水火風,地水火風是名詞,也是代名詞。地代表癡,愚癡不化,水代表貪心散亂,火代表瞋心,風代表業,業力的風吹得你胡說八道,吹得你團團轉,說什麼自己有神通。要知道真正有神通的,絕不會顯神通,也絕不會說自己有神通。佛經說得清清楚楚,貢高我慢,跟學佛不相應,這等於是自己騙自己,欺心,欺佛,欺人,被人欺。怎麼說是被人欺呢?譬如,人家說顯明法師有修行,有神通!我這一歡喜,不是就被人欺了嗎?再如,人家說顯明法師是歹人!是老而不死啦!我這一生氣,不是又被人騙,被人欺了嗎?你被別人欺,然後你再欺騙別人,欺心,欺佛,欺眾生,這就是業力的風在轉。所以,地水火風就是貪、瞋、癡、業。

      拜佛時,能禮所禮性空寂。能拜的是我,四大皆空,沒有貪瞋癡業。所拜是佛性,而不是拜佛相。佛的性就在佛相的後邊,佛性和我們的性是一樣的。佛教徒不拜偶像,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也許對著觀世音菩薩拜釋迦牟尼佛,也許對著釋迦牟尼佛拜觀世音菩薩,不會在形相上起分別。不會拜的,拼命兩眼發直在佛像上找毛病,看看這尊佛像眼睛的大小,鼻子的高低,這叫拜佛相啊!

      功德是我們既有的,而不是向佛菩薩求來的。佛菩薩不會給你什麼。佛陀有的,你都有,你沒有的,佛也沒有。我們是因、是種子,佛是結果。拜佛就等於是開門的鑰匙,作功德是方法,希望打開成佛的門。打開成佛的門,才有希望花開,才能顯現出自己的本性,才能開悟。開悟了什麼都有,慧思講「道源不遠  性海非遙  但向己求  莫經他覓 覓即不得…」就是說道,本自具足,不必向外求,要向自己求,我們千萬不要求鬼神,求鬼神容易,送鬼神難,俗話說「敬鬼神而遠之」。你跟佛菩薩打交道沒有關係,你罵他,他下輩子還是照樣救你。

      身與心是連在一起的。淨土宗慧遠大師說:「身形滅,心識不壞」。就是說形體雖滅,心還是不會壞的。例如你講我好或講我壞,不是我的身體在受苦,而是我的精神在受苦。我們一定要把色法觀空,把身體空掉才行。僧肇法師臨刑前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頭臨白刀,如斬虛空」。修到刀斬頭如斬虛空,這是很高的境界。我們若想把身體看空,就要藉假修真,雖然是藉假修真,但是我們不要慢性自殺,沒有色身,法身是不能得的。要轉色身才能得法身。色身就是四大五蘊,法身就是以諸法為身,無論是胎卵濕化,都與我同體,這是法身的境界。溪聲盡是廣長舌,青山無非清淨身,流水的聲音就是說法,如彌陀經中講的小鳥念佛念法念僧,青山就是我們清淨的法身,我與萬物同體,與諸佛同體,心佛即眾生,這些都是由色身來轉法身。

性相不二

      如果沒有我執我見,就沒有煩惱,一切煩惱都是從我執我見而來。沒有我,才能天下為公,才能度眾生。有我就沒有辦法行菩薩道,釋迦牟尼佛誕生時,一手指天,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釋尊也強調這個「我」,但是他這個「我」,是指性相不二的我,性就是本體,相就是形像。性相不二,就如黃金打成項鍊、手鐲、戒子這是相。雖然有這麼多的相,但是它的本體還是黃金,所以說,性與相是不二的。再如一碗水,如果擺進冰箱,很快就凝結成冰塊,再拿出來,很快就變成水,冰水不二,冰就是水,水就是冰。眾生也是如此,投生是佛,佛就是眾生。你是眾生,如果覺悟了,就是佛。所以一個學佛的人,在色法上下功夫,比較容易。

      有色蘊就有光明與黑暗,眼睛好的看白色,眼睛瞎了看黑色。楞嚴經所謂「見精不受影響」,如果色蘊修好,就沒有幽暗,處處是光明,是佛菩薩。

      從前,蘇東坡與佛印禪師一起打坐,禪師問蘇東坡:「我像什麼?」蘇東坡答:「像一堆狗糞」,蘇東坡反問禪師:「你看我像什麼?」禪師答:「你像一尊佛。」蘇東坡聽後十分得意,回家告訴他的妹妹說:「祖師說我像尊佛,我說他像堆狗糞。」蘇小妹答:「你輸了!你的心裡是狗糞,看見別人也是狗糞。禪師心裡是佛,看見旁人都是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你看什麼,都是用我們這個「心」去看,不管你是用佛的心、用菩薩的心、用羅漢的心,用凡夫的心去看。無論是對事也好、對人也好,都要先把你的心調平。如果你是用佛的心來看,就是慈悲,以菩薩心來看,就是歡喜布施為本,以羅漢心來看,就是想戒定慧,以凡夫的心來看,那就是貪瞋癡。這告訴我們,無論是對人也好、對事也好、對物也好,都要先把自己的方針調整好,佛弟子都應該以佛心來看萬物。所以,有一句話說「佛不度眾生」。佛看一切眾生部是佛,當然沒有眾生可度。大家都知道,地藏王菩薩曾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阿難尊者也曾發過願「如一眾生不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在他們的眼中,就沒有佛與眾生之別,在他們的心中,眾生與佛是平等的。阿難尊者和地藏菩薩都已成佛,他們了解生佛不二,既然是生佛不二,那還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就是因為色蘊沒有破,才有種種的差別。

      念經最好不要看註解,直接念經文,不懂的自己解釋。看註解容易把自己的智慧埋沒了,直接看經文,說不定你和某一段或某一句經文相應,相應就開悟了。禪宗六祖大師聽人念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了,就是一個例子。應無所住,就是禪宗的定,而生其心就是慧。無論那一句都是定慧。所以,我們離開經也不行,照經也不行。百丈禪師講過一句話「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就是依經文的字,來解釋其義,是佛三世的冤家,離經說法,如同魔說。你說怎麼辦?離經講不行,照本講也不行。所以,惠能大師講「讀經久不明,與義做仇家」,讀經很久,還不懂經文,就是做了義的冤家。因為,光在文字上起分別,而沒有透過文字而達到般若,如同小孩不知道月亮在那裡,就用手指著月亮,告訴小孩,叫孩子順著手往上看。經典如同手指月,告訴我們月亮所在。如果以經典做究竟,那就錯了。要在經典裡找你的本來面目,在經典文字的後面找般若。

      從前,呂洞賓能「點石成金」,有一次他對一個小孩說:「我一點,石頭就變成金子,我點一塊給你啊!」小孩說:「我不要。」呂洞賓答:「一塊太少了,我再點一塊大的給你。」小孩還是說:「不要!」呂洞賓奇怪的問:「那麼你到底要什麼?」孩子說:「我只要你的手指。」。以手指月,說明了我們都不知道藉著手指,來看出月亮的本體,把手指當成究竟,拿經本當成究竟,以手指月,手指是方便法門,佛藉著方便法門來接引眾生。這個觀念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理解才行。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難免有邪風來吹。社會那麼大,難免有些不正的思想來左右你。可是,如果你能堅信不動,邪風就影響不了你。邪風就是知見不正的風,有名聞利養的風。所以,一個學佛的人,要有正知正見是非常重要的!

      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如果能罩得住,則一切煩惱和痛苦都沒有了,這將會得到很大的快樂。


註:以上是顯明法師第一天的演講內容。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顯明法師
-1990年四月二十一日講於台北實踐堂
-徐譽達 傅麗卿 整理

(第二天)

      上次介紹五蘊中的色蘊,這次繼續介紹「受想行識」,這四蘊是心的境界。精神不正常煩悶,心理不健全就是五蘊在作祟。這就是楞嚴經講的有十種陰魔,每一種陰魔有十種陰魔。如果修禪觀,念佛不得法,神精病都來了。發了魔,既使佛出世也沒辦法救。

受是領受

     「受蘊」的「受」是領受。受裡邊有貪心的行為,受和捨是相對的。我想要你的,你不想給是受。如果受蘊沒有了,例如你的東西我不要,我的可以給你,這等於鳥出籠,這是楞嚴經裡邊的話。鳥養在鳥籠裡飛不出去。如果不受,就像修行人把鳥籠打破一樣。

      禪定功夫好的,坐在這裡可以看到外面的種種形象。晚上睡覺做夢稱「陰神」(也稱夢遊)。如果死了身體不能動,稱為「神識」。神識走了,想苦、受苦,這些都是受蘊出了毛病。根據觀世音菩薩修的耳根圓通,所謂的「聞所聞盡,能轉的耳根,所轉的聲塵不起分別,耳根不向聲塵在追,聲塵不入耳根」。在金剛經中講「初果羅漢,六根不入六塵」,這叫「入空門」,也就是六根和六塵雖然是接觸了,但中間不起分別,這僅僅是初果羅漢。初果羅漢不出三界,忘了我執,煩惱不生,我見沒有。煩惱貪瞋癡未斷,就沒有辦法出三界了生死。要想出三界了生死,就必須斷煩惱、去貪瞋癡。所以,比丘、比丘尼不能要求他們斷貪瞋癡,他們不殺盜淫妄,斷七支惡。如果斷了貪瞋癡,就不叫比丘、比丘尼,應該稱羅漢。羅漢是出三界的,所以受蘊是聞所聞盡,沒有見濁,沒有我見。有我就有煩惱,沒有我就沒有煩惱。天下為公,與萬物同體,那裡還會有煩惱?

想是妄想

      想是妄想,沒有妄想就不會作夢。這個大家可以體驗,自己晚上會不會作夢?作夢就是想蘊未破,如果想蘊破了就沒有夢。有時作夢是前塵落謝影子,沒有辦法消化,晚上幻化出種種的影像和境界,如果想蘊斷了就沒有夢。

觀音法門中的「覺所覺空」。能覺的跟所覺的是境界,能覺的是心,心裡淨了自然空,心境雙亡。「心境」,用功的人要瞭解境界是不可得,心也不可得。那裡找心?心是長短方圓?天天在心裡面不知道什麼是心,如同魚在水中游不知什麼是水。如果說沒有心,那豈不變成行屍走肉。沒有身體光有心,即變成鬼影憧憧,所以心與境是和合的。我們造業或作功德,完全要靠心境相應,最後境因心有,心因境有,心境一合和可以做善,也可以做惡。
釋尊在雪山修苦行,聽到很遠的聲音-「諸行無常是生減法」,他聽了很有道理,循聲找到獵人設的陷井,陷井中有隻獺狗。釋尊問狗可不可以再講下面的兩句,狗說「你要救我上來,還要給我東西吃,我才告訴你」。釋尊依言救狗出來,狗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滅就是沒有了,寂滅就很快樂。我們不快樂是因為我們有生滅,生滅就是輪迴。如果沒有生死,沒有輪迴,心裡淨下來,就像念住。但是,念住並沒有離開四禪八定,所以要能覺所覺空,能覺的佛的境界是觀空。觀自在菩薩講觀空、觀想、觀念。

      修禪觀時,觀想自己倒在棺木中,過幾天青一塊紅一塊,氧氣沒有了。再過幾天,蟲子爬出來,嘴裡、身上、九孔全是蟲子在爬,在吃,吃完了肉,剩下一堆白骨,這叫白骨觀。並不是我們死後才觀白骨,人死了之後怎麼觀呢?而是在我們有生之年修禪觀時觀,觀人的身體是不淨、是無常、是苦的。能觀就沒有煩惱,也不是觀我是無常、你不是無常,而是大家都是無常的。講到這裡,順便講一點我個人的感想,我們念佛的人,起心動念都要把我們想的送到西方極樂世界,把這個想,觀成西方極樂世界中的大蓮花,這朵大蓮花是我將來的歸宿,將來我就到這朵蓮花中,這叫蓮花化生。不是胎生,胎生很苦。不起心動念便罷,一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在佛教中講這是轉生成熟。我雖然沒有去過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等都介紹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因此,我們要把西方極樂世界視為自己最後的歸宿。這個娑婆世界並不是我們的歸宿,我們只是來這個世界暫時作客而已。如果你經常作如此是想,那麼有一天到你臨終時,你的神識自然而然就去了,路走熟了,生路自然變成熟路。那麼通往六道的熟路,因平時不去想,自然就變成生路。佛教徒是不想升天的,升天福報享盡還是要墮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墮落,所謂「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尚且有風災,若欲生得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其意就是在六欲天有五衰相,到三禪天還是有風災,就是修到最高的非非想天,還不如到極樂世界。乘願來去。在能覺的境界,我們應該用這個方法來覺,才沒有煩惱。

行蘊

     「行蘊」的「行」是行動的行。行蘊斷了類不招,十二類生招不到你去。(十二類生即阿修羅、胎、卵、濕、化…等)你就不會輪迴了。他請你去,你也不會去,而且他也不會來妨你。行蘊沒有了,心自然不動,十二類生自然不起作用。空覺既圓,對空對覺,修到最高的圓滿境界就是不再輪迴,輪迴就是心在動,心有生滅、有生死、有所求,這些都是輪迴的基礎。

識如果壞了,就不能轉識成智

      識蘊盡,六根互用,我們現在耳朵只能聽,眼睛只能看,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根本是心。心不在焉有眼也看不見,有耳也聽不見。要知道「能見的是心」,這在楞嚴經講「是心非眼,是心非耳」,眼睛還在,為什接說看不見呢?那是因為心跑掉了。


      精神很重要,人的身體是受精神支配的。這在楞嚴經裡講「客塵煩惱,如客如塵」,我們到朋友家作客,如果對方越是招待,你就越受驚恐。同樣的,地面塵土是越掃越多,如果不掃,塵埃落地不就沒有塵了嗎?客人來去,主人不走,虛空不動,在裡面生生滅滅,主空客塵,煩惱如客如塵,本性如主如空。所以真正有生滅的,就是唯識宗講的識。識如果壞了,就不能轉識成智。若用功用錯了,就有可能把識弄壞了。你情願多輪迴一次,這個識也不能弄壞,識即知見,知見不能走歪。這在楞嚴經中講是「因地不真果招迂」。因地最初發心的時候要發菩提心,如果你發自利的心,到果上很狹窄。
窺基大師用三種方法練心。第一種是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華嚴經中提到發菩提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每到一處參學,都說我已發了菩提心,但是不知道怎麼做?發心容易做起來不容易。五十三個善知識,每一個都教他一種修行法門。第二種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講因果、講因緣、講實踐、講事理。第三種是修行證果,證果並不是我們現在講的證初果羅漢、二果羅漢。在佛教裡講,證就是相應,如果大家一心一德就是相應。如果證到佛就是和佛相應,如果證到狗就是和狗相應,沒有分別。如果你在物境上起分別,各位應該要瞭解證、發心和證果。如果做到這樣就沒有命濁,像觀音菩薩耳根圓通裡的見。見不是用眼看,而是用耳,這叫六根互用,按道理來講,這是出三界、是斷見思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癡,就是我見我執。我執沒有,轉前五識為成所做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如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心意所到之處,如同一面鏡子,應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所以在我們的心境中總是有兩條,一善一惡,走來走去。一會兒善,一會兒惡。到了大圓鏡智時,先用善法來消除惡法,也就是用戒定慧把貪瞋癡溶化掉,並不是把貪瞋癡拿掉,貪瞋癡是拿不掉的。貪瞋癡和戒定慧是手心手背,翻過來是戒定慧,再翻過去就是貪瞋癡,全靠你會不會翻。所以在大圓鏡智中要加強戒定慧,把貪瞋癡溶化。貪瞋癡沒有了,但是,戒定慧還在大圓鏡智裡走來走去。善法也不能要,也很討厭。沒有貪瞋癡了,戒定慧也沒有用。就因為有貪瞋癡,所以我們用戒定慧來溶化它,這就是在佛經裡說的「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如果我們坐一條船,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到了彼岸捨不得把船丟掉,這個船就是戒定慧。海就是貪瞋癡,用戒定慧的船渡過貪瞋癡的海,到彼岸究竟成佛了。戒定慧的船你也要丟。到了彼岸永遠不下船也不是辦法。貪瞋癡沒有了,戒定慧也丟了就是大圓鏡智。真正到了識陰盡的境界,六根也用不著了,這就是生滅既滅,淨界現前。

照見五蘊皆空的目的是…

      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的目的,就是要超度一切的苦厄,一切的苦厄都離不開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真苦啊,生時作不了主,老雖然自己可以作主,可以計算自己往昔做了多少好事多少壞事。病,比死還要難過,從容就死很難,慷慨赴義很容易。生老死病是身體上的,貪瞋癡是心中的。
釋迦牟尼佛也不能免於生老病死,釋迦牟尼佛老年病重,阿難尊者持缽出外乞食,被維摩罵了一頓回來向佛陀哭訴,佛安慰他每一個人都有生死,我只不過是現生死相罷了。佛既然是為生老病死而出家,他並沒有了生老病死。我們現在講的生老病死是在事相講的,佛講的了生死,是心裡邊不生不老不病不死。這個很重要。人老心不老,心病要用心藥來醫,心一死了,什麼事都不想幹了。真正修學佛法的是修心,並非著重於身體上的練功、煉丹等。所以愛恨別離是苦,怨憎恚是苦,求不得也苦。五蘊藏在識裡,慢慢的發作起來,這是很痛苦的,如果沒有佛的見地,沒有佛的思想,迷信是沒有用的。苦與樂沒有標準的,清淨不清淨也在你自己的心,心一清淨,看見什麼都清淨,若是心不清淨,看什麼都不清淨,心淨則國土淨,或說國土淨則心淨。



-

欢喜赞叹。阿弥陀佛。
明月空花

TOP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道家上品丹法《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南老師說:最上乘大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淨經》原文: 《常清靜經》(又稱《清淨經》)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的簡稱,大約成書于唐代,收錄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