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說: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南老師說: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感謝 迦陵仙音 藏雲樓主 整理 補錄--


《楞严经》上也有几句很重要的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知與見,後來是佛學一個專有名稱,知就是知道,把佛經道理都懂了的這個知。見,也看到過這個現象、境界,就是知見。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來一切皆空,可是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裏很清靜。但是有一個清淨在就不對了,“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就是無明的根本。有一個清淨就會有一個不清淨的力量含藏在裏面,就有煩惱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要“知見無見”最後見到空,“斯即涅槃”,可以達到見的邊緣了。


从前有好几位大法师就是看经典走禅宗的路线,后来就悟道了。所以学禅不一定是打坐参禅,不一定要打坐参公案、参话头。宋朝温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禅师,天天看佛经念佛。他看到前面这一段,忽然心血来潮,把原来的句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槃。”改了标点,变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自己因而大彻大悟。后来他自称“破楞”,改了圈点破开来读以后,自己忽然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知见立”,有知有见,有个清净有个觉性,“知即无明本”,这一知,本身就是无明本,就是烦恼。“知见无”,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见斯即涅槃”,见到这个就是悟道了。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严破句,就懂进去了。

现在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说了半天,不要把话转开了,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间也提过,“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到这里,忽然一转,提出“见”,不提出相。相是相,茶杯是现象,毛巾是现象,书本也是现象,我也是现象,他也是现象,你也是现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现象,连虚空也是现象,清净也是现象,睡觉也是相,作梦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問他好嗎?好啊!好清靜。着相!着清淨之相。相不是道,道不在相中。“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你要立一個清淨是道,再加上背上督脈通了,前面任脈通了,拿水龍頭一開灌進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着相。一着相,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要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

知見兩個字,再加一個説明,一切大小乘的説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個次序。按次序來修行,先修戒,再修定,再由定發慧悟道。真的悟道了,解脫一切苦厄,但是解脫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質世間一切的束縛。儅然這些慾界、色界一切的煩惱、情感都解脫光了以後,還有個東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見,這個知與見仍要解脫,最後要徹底的空。剛才擧出來“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裡也講,發大乘心,想由凡夫修道而成佛,應該對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見”。


如是怎么知?怎么见呢?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么所谓外道者,即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谓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谓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是这一套!“一切”,整个归纳起来,空有都不住,无住、无著,所以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你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金刚经说什么》

-----------------------------------------------------------


上次提到我们刚上坐时,两条腿一盘好,第一念之间,没有特别刻意去做功夫,比较清净的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部分是知觉的,一部分是感觉的。

知觉的状态偏向于精神、思想;感觉的状态则偏向于身体。

上次在五蕴方面,已经作了一个大概的说明。后来有位同学提出异议,他说,老师,您平常不是讲,知道的这一个“知”是毛病,是无明吗?现在在定中,假定还有这一知,这一知不也是最大的毛病吗?

上次我曾说过,知道自己在散乱、在昏沉的那一知,不属于散乱,也不是属于昏沉,要保持着那一知。现在这位同学提出来:知道自己散乱、知道自己清净的那一知,应该属于不究竟,比如心经上不是说无智亦无得吗?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對,這一知的確是一個問題。拿現實來研究,比如我們不管有修持或無修持,我們現在這一知很清爽,或坐在那裏得定。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這個生命還存在,肉體還沒有毀壞,腦神經還健康,所以才可能有清楚地這一知。假定我們的腦神經坏了,這一知跟着腦神經的死亡而死亡,那麽我們說了一輩子的佛法,不是自欺了一輩子嗎?那又何必去做這麽一個功夫?把一生的時間、精力都投資進去,結果是沒有用的。


假如说,我们的脑神经或身体死亡以后,这一知另有超脱的境界,那么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需要拿佛学、禅学的道理作解释,那些解释太虚玄。你说,你死后一定到那里,别人可以不接受你这句话,因为你现在是活着讲的。死后究竟如何解脱呢?那么你说,到时候你证明给我们看,但是你给我们证明,我们又看不见,你已经死了,我们又无法找你,那么这个证明如何办呢?这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一知,灵明清净的这一知,就是靠我们这个色身、四大、五蕴在绝对健康状态里头形成的。

问题来了,比如道家修气脉的人,密宗专注于气脉修持的人,气脉修持好了,就是保持现有的生命绝对的健康、绝对的清净,甚至于超乎平常的健康、清净。所以,你有这么一个清净的境界,是由于你的色身,也就是说,这个境界是由生理来的,靠这个生命——四大、五蕴存在来的。如果四大、五蕴毁坏了以后,这一清净、灵明也都没有了,那么这就不是唯心了。

如说那个时候我清净灵明,而且离开这个生理,离开这个物理世界后,仍会另外的存在,对于这个说法,如何拿出证明,是个重大的问题。


目前在我們活着的時候,初步只好保持這一知。當然這一知是第六意識清淨面,這一知也是第六意識,而非究竟的。換句話說,這一知在唯識中屬於“思”的方面。這一知,我們在靜定中,有個清淨霛明的這一知,昏沉來,知昏沉;散亂來,知散亂;煩惱來,知煩惱。這一知在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过去有一位禅师,因看《楞严经》而悟道,他就是看到这一句话。他看到这里时,突然有个灵感来,把标点另外点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标点一改,就变成了:有一个知见存在,有一个清净的境界存在,这一个知这个清净的,就是无明妄想;知见无,这个所知的境界都空了,连这一知也空掉了,有人见到这样,就叫悟道。他自己因此悟了,所以后来他的法号就叫“破楞严”。

------------

對於一般人修道家或修密宗的有為法,我都不大贊成,因爲在這個時代,腦子已經夠複雜了,現在人的煩惱同古代太平盛世不同,在這五濁惡世中,有爲法容易引起生理、心理五濁的因素,很容易入魔障,所以不如守一個霛明清淨,比較穩當。

霛明清淨很容易,只要上座的第一下保持着就行,但這也是所緣,要永遠保持這一念,中間不落于昏沉雜念思想中,就保持這一知。不過有了這一知,心心念念知道清淨,心心念念保持那一知,那一知就成了妄念。


第一刹那那一知,就是了。如果还一直念着,我要保持这一知,那就又过头了。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我们知道这一知清净,清净以后就不理了,就过去了,不就对了吗?如果还一直念着清净这一知,就又不对了。

----《如何修证佛法》

-----------------------------

你提到《楞严经》上说,七大的见,明心见性的见,“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原文是不是这样?我们一切众生存在所知所见,这个“见”,不一定是眼睛看见的见,刚才丁师父讲的心里头的概念,这个观念就是见地,知道一切这个就是知与见,“所知所见”,不谈“能知能见”的啊。知见这个作用就是心念,对不对?(僧甲:对)这个心念知道的、思想的,这个就是“知见”。对不对?(僧甲:嗯)


“知見”有了,心裏有個知道了,有個思想觀念,“知見立知”,這就是一念無明,就叫做妄念,“即無明本”。現在解釋文字,對不對?聽到了吧?是不是這樣?這兩句話是不是這樣?(僧甲:嗯)

再下面,“知見無見”,假使一個做到,妄念、感覺、執著,一切皆空,達到了“知見無見”,空了,沒有了,不起這個知見的作用,“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這個境界你到達了,就証得涅槃,証得當下無漏,得無漏果了。當下一念清淨了,是不是文字這樣?


僧甲:这个我也不懂。

南师:那我不是白讲给你听吗!你只晓得问,我答复你,你又说不知道,我岂不是白讲了!那不是说白话,你逗我玩的。

僧甲:这个“知见无见”是不是离心意识呢?是不是那个意思?

南师:你又乱扯了,现在讲这几句话,你又扯一个问题出来了。你就是专门在那里打妄想,佛门的米给你吃下去,一天到晚在串这个妄想啊!你乱扯下去,我就不答复你。哪里给你们这些人搞得完啊!这样听懂了没有啊?我先问你这一点。哎!你不要老是问你的话,你女孩子那样,摇摇摆摆点个头,要同男人一样,声音大一点!男子汉大丈夫嘛。

僧甲:还是不懂。

南师:听不懂是吧?那就没办法了。那就放到吧。不懂,那你四个问题我都没有答复你啊,以后再说,因为我答了你也不懂,听不懂!

大家还在这里,现在我不跟你讲了。宋朝有个禅宗祖师——遇安禅师,住浙江温州现鹿寺,还注解《楞严经》。他读《楞严经》,读到“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上这几句重要的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很诚心地在读,忽然开悟了。他怎么开悟?自己读了这几句原文,把句子一改,就开悟了,所以他的外号叫“破楞严”。


你看原文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他忽然讀到這裡,拿那個筆點一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有個知,就完了。“知見無”,知見一概丟掉,就是剛才丁師講“概念”這個念頭一下都把它丟完,“斯即涅槃無漏”,連“清淨”兩個字都不要,自己就悟了。所以他把圈點一改,就這樣他大徹大悟。


人家自己会圈点,就开悟了。你要问人,别人给你解答了,还是听不懂,那就将来再说吧。换一句话说,你要问我,我说,“你听懂没有?”你说听不懂,是吧?那么我要以禅宗作风说:“兄弟啊,回峨嵋山去,听懂的时候再来”就好了。

好啊,休息一下。我到这个时候精神就来了,要么我跟你们玩到天亮。因为他刺激我,精神来了嘛!哈哈,“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我就起来了无明,一片无名火就发了,恨不得揍他一顿。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

你看《楞严经》的境界,刚才讲到有位禅师怎样把《楞严经》的句子点破了一点,会开悟啊。所以你们佛学院同学也不要妄自菲薄,不过你们的生活散漫,一切太乱了,真糟糕,好好在这里念书啊,读书、读经也会开悟成道的,你看那个破愣严,《五灯会元》有你察看一下想不出名字,《楞严经》有几句原文它的逗点标点改一改,他就开悟了。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楞嚴經》上說,佛告訴阿難,人有執著,有所見,有見解,有知覺有感覺的。知見,心裏頭有個思想,有個作用,有個主觀的見解一成立了,立知,心境很牢了,一點都不客觀了,拿主觀、客觀來講。不拿主觀、客觀這個邏輯來講,你只要心中有了一念,這個知見一建立,即無明本,就是生死無明的根本,空不掉。知見無見,假使把自己能知的能見的這個作用,統統空的掉的話,斯即,這個斯,這個就是這個斯,古文是斯,現在是這個,這個就是你的涅槃,佛的境界,清淨涅槃,無漏清淨,原文是這樣。



我们有个温州老乡(瑞鹿寺遇安禅师)也是个和尚,他看《楞严经》也参禅,永远悟不了。忽然有一天,他把《楞严经》这个句点改了一改,他大彻大悟,他怎么句点,“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大彻大悟。知见立,有了所知所见,知即无明本,这一知,变成烦恼的根本;知见无,所知所见都空了,见斯即涅槃,见,你能够达到这样的见解,心境到达佛的清静涅槃境界了,所以后人不叫他的名字,那些徒弟们叫他破楞严,打破了《楞严经》的句子他开悟了,破楞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实在好啊,这改得好啊,改得好啊


----《南禅七日》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要去體會夲來清浄!|古國治 先生

要去體會夲來清浄! 古國治 先生 要去體會夲來清浄! 清淨境界與夲來清淨,乃一念之差,一線之隔,若不悟透,則相差十萬八千里!修行就是回到原來!清清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