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積分
- 78335
- 威望
- 78335
- 金錢
- 80943
- 閱讀權限
- 200
|
普說準提·《機用無盡一真如》/首愚和尚
普說準提·《機用無盡一真如》
機用無盡一真如·100年3月
首愚法師
即此用、離此用,何人不精進?
再來繼續談無念,六祖說什麼是無念?般若三昩就是無念。他說「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好壞都不著,「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這等於是後來的百丈禪師講的「即此用,離此用」,也好比我們現在唸準提咒,念念無住本空。尤其以金剛唸誦的方式來念咒很容易跟空相應。你唸唸唸,很快身體找不到了,念頭提不起了。無念境界說難很難,說容易也是當下可以體會的。
彰化有位老菩薩,八十六歲才學佛,老伴往生了。他跟兒子說我也八十六了,還是去陪你媽媽吧!沒有生存意志,兒子把他帶到台北。有一次媳婦要來十方修法,他也要來。他身體虛弱,十分鐘的路,走了四十分鐘,剛好那天我親自帶領大家唸誦,他一聽精神就來了,回去以後開始修法,才一個多月一上座就三、四個鐘頭。後來他的長子被沙石車撞到往生了,老人家傷心過度,躺得直直的,有若癱瘓。兒子、媳婦說公公最聽師父的話,那時我在香港打七,他們打電話來這樣表示。我說好,把電話給他,結果老人家一聽我講講,很快就站起來了。所以說心念很要緊,一有正念,什麼情緒等等就化掉了。無念也是一樣,不著於這個、不著於那個。但凡夫容易情緒化,被善惡、好壞騙得失了方寸,不是迷失就是被纒縛。「無念」不限定在一個狀態,不被善惡困,不受好壞拘,這樣便能自由解脫。
山轉、水轉、路轉、心轉,法界無礙處
不論修那個法,即使唸阿彌陀佛也一樣,皆要達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一切清清楚楚,又不著於任一什麼,沒有那個法高、那個法低的問題。法無高下,根器有差別。修行不可好高鶩遠,要務實,重點是「但盡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著,來去自由」。真自由人若要爭,要跟自己爭,不是跟外人爭。凡事山不轉水轉,與其要別人轉,還不如自己念轉,要別人轉是很痛苦的。六祖說「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他講的非常簡捷有力,對修行者的需要而言可說是一語中的話。「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你能無念就跟諸佛菩薩沒二樣,與佛菩薩同遊法界大海。
無煩惱者具正見,無念、住、相者得解脫
另外這裏還有六祖的兩句話奉獻給大家:「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話說得非常簡單明瞭,我們大家應該自省。我們出世的時間多,還是在世間的時間多?有正見,比如以無念來印明正見,當下就是出世、當下就是解脫。世間皆煩惱,出世無煩惱,你才有一點點的不滿,即入顛倒的世間。邪見名世間,邪見生煩惱。以六祖的標準可能大部份人都在邪見中,太在乎我們的身體,太在乎外在的一切,統統在邪見中不自知。邪見,並非說你很壞,是觀念偏差,沒有解脫無礙的無念之正見。
什麼是無相?「無相者,於相而離相」,在一切現象上,了無掛礙。什麼是無念?「無念者,於念而無念」,念儘管用,問題在如何到達念而無念。一般人念念在執著,念念在抓,若不抓,用了當下就和無念相應。
什麼是無住?「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別人對你好或不好,不要放在心上,重點在「不思酬害」,不要找機會報復,這是不對的。「念念不住,即不縛,此是以無住為本」,由此來看,無念可說同於無住。
機用無盡一真如
還有再說什麼是無相?「外離一切相,即名離相」、「能離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再說什麼是無念?「無念者,於諸境上心不染著是無念」,而「無者,無二相,無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念之體,念即真如之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所以說,遇事逢緣起念頭儘管用沒關係,這乃隨順境緣與事與法相應,是能善分別諸法相,但別忘了念念無住念念空,則念念無時不自歸於真如之體,六祖說這樣才是修無念行的真諦。希望大家在做人處事上,能充份運用六祖講的《壇經》教導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用實相的佛法。現實與實相不二,即此用、離此用,各宗各派修行法門都不外於此,同於此一乘的般若不二法門。
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有二句名言:「禪宗得大機,密宗得大用。」得大機者,是指禪宗直接從般若契入;得大用者,乃說密教有許多方便法,三根普被。但廣而言之,方便法乃八萬四千法門,可說是遍一切處而有之。重要的是不背於大機,不然大用就談不上,而且亂用、誤用了反成危機,甚至帶來禍害。在這裏我們要看仔細六祖所示無念法門的大機大用處,它即是禪,也是密,各位於念誦時已在體現,希望在日常行住坐臥間也能常常發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