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積分
- 78321
- 威望
- 78321
- 金錢
- 80929
- 閱讀權限
- 200
|
普說準提·《甘露常灌無住心》
甘露常灌無住心-100年2月
首愚法師
禪之三寶
禪宗不談極樂世界,難道這樣禪宗就超越了極樂世界嗎?
可沒有啊!佛法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三句話也是我們生命活動的一個實況的表達,是一切眾生的三寶,看只看我們有沒有發現而已!無念是法寶,是皈依法,無念才能領受開顯真如智慧的經藏;無相是僧寶,是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由起善相而了相到無相,這樣所有一切現象、人事才能圓融,全部融通沒有分別,大家相處了無掛礙;無住是佛寶,是皈依佛,體解無上大道之運行空無所住,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亦具足此三寶。
入胎出胎不迷的大修行人
我們一講到明心見性,開悟成佛,大家羡慕不羡慕?當然羡慕!我們可以將六祖整個一生的參學、開悟、行道的過程做為模範,以自己修學的過程跟六祖對照一下,對照的結果,當然我們要多起慚愧心、精進心。佛法的主題不在神通,但六祖大師的一些事蹟却有深意存焉。
南師曾稱讚六祖大師為東方如來。六祖誕生時,即現瑞相,後有二異僧造訪為之取名。《壇經》第一品「行由品」六祖自述的生平,他出生不吃母乳。這是一大奇特,若從後往前推,此乃出胎不迷、戒學莊嚴的一種表現。一個嬰兒肚子餓了,大人餵什麼還不是就吃什麼,他竟然能抗拒母乳,這麼小就做得了主,非大修行人而何?六祖不飲乳,據載夜間有神人餵以甘露,這可以說是他自性活暢而感的佛法功德現前。有些修行人入胎的剎那不迷,但住胎就迷了;有的修行人在母胎還不迷,但出胎就迷掉了,但六祖大師可不一樣,他的出生、參學、開悟、潛修、弘化,可以做為我們修學的借鏡,有待我們後來者好好思維、參究。
無所住的生命現量境界
六祖把他過去世的修行,一直延續到出娘胎的一剎那,出娘胎做得了主,從幼年到少年到青年,更不在話下。雖然成長在一個清苦的環境,父親早亡,出生地是窮鄉僻壤,母親就帶他去一個比較富庶、比較容易討生活的地方,他的求生就靠大自然,當個樵夫。我們也可以說,六祖從小到在路邊聽到旅店的客人誦《金剛經》之前,一直都在前世的定慧境界中,毫無迷失。等到一聽《金剛經》、正好是心中的境界與這樣一句話的道理完全相應。真正的佛法是心「應無所住」,而他的心本來也一樣是「應無所住」,隨時都在這個境界中。那麼一聽了佛的法語觸動了心後,要到何處才能得到證明呢?旅店客人給他安家費,安頓好母親,就往湖北黃梅五祖處去。
前些年我從廣東到江西九江,過了長江就是湖北。前年則去盧山朝拜慧遠大師,進去沒多久就有雙叉路,一邊往四祖村、一邊往五祖村,四祖和五祖就在隔壁村,我特別去看六祖當時在五祖道場後院舂米的地方,也禮見了五祖的肉身。
從湖北到廣東大概有二條路,一路從江西,一路從湖北到湖南,若按《壇經》所述,六祖得法離開六祖可能是從湖北到江西、再到廣東。當時五祖送他到江邊,本來五祖要渡他過江,六祖却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過江以後五祖就返回黃梅了。
六祖不識字,從小到大也沒聽過佛法,到了湖北黃梅與五祖一見面,兩三句話就被打發到後面去舂米。連八個月多,五祖沒有給他講一句佛法,後來五祖說:我看你根器太利,怕有人害你,所以沒來看你。六祖說我瞭解,不過弟子日日心中常生智慧。六祖自從在旅店聽到《金剛經》後,他原本整個生活的佛法的現量境界,在他身上可以說大大活絡起來。他自自然然把最核心的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在五祖道場舂米一點也不覺苦,力道不夠,腰間還綁塊大石,五祖看了非常讚歎說:「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誰承擔得佛法
一個人在正念中,已經忘記週遭的好好壞壞,根本不會想:五祖這一代大師怎麼對我大小眼?怎麼不給我講佛法?怎麼給我這個苦差事?凡夫就會亂七八糟地想,到處嘀咕埋怨。他不但完全沒有,一點也不顛倒,甚至苦力的工作也做得很歡喜。直到因緣成熟了,五祖要全山弟子寫心得報告,也是為六祖舖路,好把衣缽傳給他。這時六祖還是位在家居士,全山出家人都沒有得到,連首座神秀大師也得不到。不是五祖不給,是其他的人拿不到、擔當不來啊!他當著大眾一千多人宣佈誰把心得寫對了,就把衣缽傳給誰。這等於昭告天下,跟佛祖心意相應的人,才能得衣缽,不是你出家了,來黃梅久了,就一定可以得衣缽。神秀大師考不過,一個默默無聞的南蠻子,還是個樵夫,竟然得到了。
遇境逢緣易垮的眾生
佛法是很公平的,讀了《壇經》再看看自己,我們不是六祖的根器怎麼辦?我們許多人修行,往往等於讀《金剛經》很過癮,但境界現前就垮掉了。沒關係,我們先明瞭道理,再從明相、了相,修到無相;從初住,細住到無住;或從善念、正念達到無念。清清楚楚,脈絡分明的這麼一條正修行之路是我們這輩子該做的眼前能行的,而整個重點就在於安心,如何安心最要緊!
人家六祖是大修行人再來,我們根器不夠,現在開始修也不慢,總要有個開始,從現在起認真地多培養福德、廣修行願。不論修任何宗派,都要廣修行願,這是福德門,而老實唸佛或老實持咒則是定學;再來深入觀想,便與慧學有關了。能否深入觀想,當然要多聽經聞法,多親近善知識,能薰習多少算多少,這是要多生累劫的,盡未來際的。
萬年也不長
我們要很清楚佛法的修學是多生、盡未來際的路程。你若說唉呦,多生累劫不是太長了嗎?那你被時間相騙去了,這是妄想,也是無明。這時就需要《壇經》這樣的圓頓大法來破我們的執著。時間不定、空間不定,時空的概念是從妄想而來,只要努力修為,善念多了,沒有惡念了,感覺身心非常寬鬆,時間反而短了。我經常引用虛雲老和尚修持的例子,有一次他在煮芋頭,還沒有熟,他就先坐一會,後來眼睛一張開,芋頭已經發黴了,半個月感覺一剎那而已。所以時間不定,且何止半個月如一剎那。我們再看《大唐西域記》,玄奘大師去印度取經,經過一座雪山,看到一個大雪人,大概是前個冰河時期的人,他站在他肩膀上,打引磬敲他出定,才知道是位羅漢在等釋迦牟尼佛出世,在他坐中只是一幌眼而已,時間却不知過了多久了,一聽說他等過頭了,釋迦佛已經入涅槃,他眼睛一閉又要入定,等下一尊的彌勒佛。玄奘法師看了勸阻說,這樣到時誰來通知你呀?不要一下又坐過頭了。羅漢一聽,有道理!於是玄奘法師又說,我現在去印度把法寶、經教請到震旦,您去震旦,找個房子最高的地方,出生為太子,以後出來弘法就方便了。
所以說時間其實不是問題,整個佛法重點在你的心合不合乎正念。正念到了定慧境界,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時間可以互相融通。比如隋代智者大師一入定,親見靈山勝會,而華嚴宗大家李通玄長者說得更白,「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毫端」,大陸、台灣與洛杉磯好遠好遠,可是念頭一動就到了,怎麼會遠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