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標題: 如何讓孩子獲得「靜定」 /郭姮晏 [打印本頁]

作者: 一團和氣    時間: 2013-8-4 17:44     標題: 如何讓孩子獲得「靜定」 /郭姮晏

如何讓孩子獲得「靜定」

      ——孩子能靜定的好處

郭姮晏

      幾乎每個成年人看兒童,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他們天生好動,一刻也不能靜下來。於是休閒時,常帶他們到充滿聲光刺激的遊樂場所,課業的安排也是一樣接一樣的,深怕稍一停頓就輸給別人。在父母的安排下,能有多少思考經驗,則不得而知了。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如果我們錯失孩子安靜的本質,任其偏向喧鬧,對他們身體與精神的發展,將是很大的損失。

      我們常為心不在焉、未做完一件事又急著做另一件事、似乎很忙碌,但永遠無法做好一件事的孩子擔憂生氣,甚至斥責打罵,最後束手無策時,只好自圓其說:大概是他的個性吧?

      事實上,孩子是有安靜的本質,如果成人懂得安排環境,孩子的心智慧奇妙的統整起來,因而變得鎮靜、喜悅,忙碌、忘卻自我,就如同克服了自己,也克服了周遭的小小勝利者。

      古今偉人成功的共同特質之一,就是能專注到忘我的境界。

      而孩子學習能力的好壞,也與能否專注有極大的關係,蒙特梭利博士曾說:「注意力集中,是兒童往後一切發展的基礎。」

      她以用圓規畫圓作比喻,說明專注力有如圓心,當圓心固定時,才能畫出完美的圓。

      許多成人,其實也知道專注力對孩子的重要性,只是大多數不明白專注力是一項特質,只能經由練習而獲得,無法經由命令而產生。成人如看到兒童分心、注意力不能集中時,大聲斥責或提醒他們要專心,是一點作用也沒有的。

      但是「靜、定」活動的訓練,絕對是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和獲得,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兒童在「靜、定」活動的過程中,是以意志控制自己身體的活動,換句話說是以意志(精神)支配隨意肌(肉體)。能夠完成靜定活動,是基於兒童意志力的安靜。

      當我們能靜定時,精神狀態是放鬆的,此時腦波會出現α波,而α波很適合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對右腦的開發,相當有幫助。

      右腦是直覺的腦,因此在右腦發達的時期,給予孩子任何教導,他們都會直覺、沒有選擇的吸收,同時右腦也是以潛意識為主的腦。

      而左腦是顯意識的腦,有選擇性辨別的能力,會對外來的資訊,說:「不!」因此,當孩子六歲後,左腦功能快速發展,就不會全盤接受父母師長的教導。

      很怕輸在起跑點的父母,過度重視智育(也就是左腦的教育)。其實在嬰幼兒時期,人類的右腦特別發達,結果因成人的功利,錯失了用右腦強化孩子左腦功能的機會,若左右腦能同時使用時,學習能力可增加二至五倍。而孩子左右腦能均衡,身心才會健全。

      日本教育學博士七田真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天才,而秘密關鍵其實就在右腦。

      平凡的一般人通常只知道活用左腦,而被稱為天才的偉大的畫家、音樂家、詩人、作家等,則是從自己的潛意識(也就是右腦)獲得靈感。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發明是來自於宇宙的無限力量,透過我們表現出來的東西,這在我們放鬆的時候就會出現。」

幫助幼兒心靈的開展

      所謂教育,就是給予適當的環境,協助兒童的發展,並期待人格能健全發展。有一天,義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從一位母親手中抱過一個嬰兒,她看著嬰兒紅潤圓胖的臉孔,透出一股難以形容的安詳、寧靜,於是她發現,原來孩子有天生愛好安靜的本性。

      這個發現,激發了她的靈感。她將安靜變成一種遊戲,用在小朋友身上,結果收穫超乎她的預料,孩子非常喜歡這個遊戲,他們一旦認識、體驗安靜遊戲後,便會一再要求多次進行。

      這顯示安靜確實是兒童生命本質的一部分。

      事實上,兒童內部存在著自然發展的法則,有運用自己心智慧力、實踐自我表現的欲望。成人若懂得站在協助者,而不是干預者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各階段身心的發展,他們自然會完善地開展自我。

      靜、定活動的安排,就是有助於孩子心靈的開展,孩子在心靈安靜後,能學會聽和管理自己的能量,體會內在的安定,對孩子心靈成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而且他們內心獲得抒發的管道後,也會培養關懷他人情感,以及寬容他人的精神。

你不必再喊:「給我安靜」了!

      老師、家長常為分心的孩子憂慮萬分,看著孩子上課或寫功課躁動不安、無法專注時,常頭痛不已,忍不住對孩子吼叫:「安靜!」「不准說話!」「到那邊去罰站!」到底孩子能安靜幾分鐘?

      傳統的打、罵是一點用處也沒有。成人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使孩子安靜?」

教您一套「收心操」

      可以用在上課前(寫功課前、睡前),或孩子情緒躁動時。這個活動將給您不同的經驗。

      安靜遊戲

      安靜遊戲讓孩子發現寧靜
      並享受其中之美
      過程中能培養孩子肢體控制的能力
      與意志力的發展
      這都有助於專注力的養成

      1請小朋友坐在地板上:「慢慢盤腿坐下,手放在膝蓋上,背部要挺直。」
      2小朋友調整坐姿時,老師可將一盆漂亮的盆栽放在中間。(確定小朋友視線都可以看到)
      3你請小朋友們看著盆栽,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4你以專注的眼神,看過每一位小朋友,確定他們是否安靜?
      5接著請一位比較安靜的小朋友出來,盤坐在中間,告訴他:老師要請你聽聽,聲音從哪裡來?
      6你幫坐在中間的孩子帶上眼罩,請另一位老師在房間的一個角落敲三角鐵(或其它樂器),然後說:請你用手指出聲音的方向。或比較聲音的大小輕重。直至所有孩子都參與了。

      活動結束後,老師要所有的孩子都看著老師,告訴孩子:當我的眼睛看著你的時候,你就可以離開回坐位了。

      給您的話:

      開始一些小朋友未能有足夠的自立能力,但多練習幾次,「安靜」的氣氛是可以感染的,孩子會慢慢喜歡。

      遊戲結束,請小朋友分享感想,他們有些會說不清,因為別的小朋友不安靜。分享中你會發現孩子在遊戲中,學會專注,安靜,也懂得自律尊重別人。

      步驟二:腹部無意識呼吸法

      1 先採取舒服的坐姿,請小朋友把雙手迭放在肚子上,靜靜的把氣從腹部完全吐出,手感覺到肚子凹下去,持續做四至八秒。
      2 再慢慢的吸入清淨空氣,手感覺到肚子凸起來,持續做四至八秒。

      步驟三:走在線上

      1 先在教室或大房間地板上畫圓形、橢圓形,或直線。
      2 老師請孩子站到線上,雙手自然擺放在身體兩側,腳踩在線上。
      3 眼看前方,慢慢地腳尖碰腳跟,順著線走。
      4 小朋友剛開始以這種方式走在線上,很困難。因此會很專注的看著自己的腳,並努力讓自己身體平衡,以免跌倒,或踩到別人。
      5 但是多走幾次之後,孩子天生的平衡感,會幫助他們找到訣竅,不久就可自信地走得專注又順暢了。
      6 時間的長短由老師視當時狀況而決定,原則上看每位小朋友都能順暢、專注地走著,一股寧靜氣氛,能在他們當中產生。

      PS.為讓效果更佳,您可在孩子走線時播放一些心靈音樂。

      步驟四:我在叫你!

      1 讓小朋友坐在地板上,等他們專注、安靜下來。
      2 老師請孩子專心地看著他的嘴唇。
      3 老師完全不發出聲音,利用唇語輕喚孩子的名字,看到老師叫自己名字的孩子,必須用手摸摸鼻子,表示「聽到了!」
      4 孩子必須很專注地看著老師的嘴唇,才能知道「老師在叫我!」
當您完成這四個步驟後,再開始上課,或讓孩子做功課,您將會發現孩子躁動的情緒不見了,學習效果更佳。

      親子靜定活動

      讓我們慢慢來
      現在我們一起用點心
      不要說話
      只能專心吃麵包
      現在先聞聞它的味道
      再慢慢地一口一口吃
      你感覺麵包的味道
      享受麵包在口中融化的美味
      當你吃完時,在心中默數「1,2,3……10」
      閉上眼睛
      再一次回想剛剛吃麵包的滋味

      給您的話:

      現代人生活緊張,最大的因素就是匆忙急促,做任何事都要求:「快!快!快!」肌肉常處於緊繃狀態,久而久之身心就會產生毛病。更可慮的是,我們也常不知不覺間,要求孩子跟著我們的腳步走。

      這個練習可讓孩子體會到,在尋常的日常生活活動中,放慢速度,專心於當下做的事,腦中無形中會產生α波;輕鬆中的愉悅經驗,會深印孩子腦海。更重要的是,無形中可敏銳孩子的味覺。

      活動後,可請孩子形容吃到的麵包,或分享、討論這次吃麵包的感想,您與孩子可能都有意外的經驗。

      這個活動可在日常例行性的活動中取材,經常進行:如穿衣、走路……您會發現孩子是沉穩、優雅、愉悅的。

      暫停一下

      無論你現在在做什麼都停下來 不要動
      不要改變任何姿勢  但也不要因此暫停呼吸

      將手自然垂放下來   頭 脖子 肩膀 背部 腸胃 手腳 都放輕鬆
      感覺身體很舒服
      深呼吸 吐氣彷佛歎氣似的  好 多做幾次深呼吸(至少五次)
      感覺自己身體心裡都舒服了

      再開始你原來在做的事

      給您的話:

      這個活動,可讓孩子體驗暫時休息一下,不但身心都會較舒服,工作效率也會更好。

      老師可觀察孩子的身心狀況,隨時進行這個活動,當然也可鼓勵孩子在覺得需要休息時進行。




-




歡迎光臨 尚南論壇 南懷瑾書友會 (http://greatsupreme.joi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