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標題: 南老師說:修行的見地—「色空義」 [打印本頁]

作者: 性海身    時間: 2013-7-3 10:00     標題: 南老師說:修行的見地—「色空義」

修行的見地——「色空義」



     「色空義」的討論,是南北朝時,佛陀跋陀羅翻譯了《達摩禪經》才開始的。這部經教我們修禪定的方法,他是達摩祖師的徒侄。後來慧遠法師在廬山創立淨土宗,佛陀跋陀羅寫信和鳩摩羅什討論「色空義」,討論得很厲害,這是中國佛教所謂的見地。照你們讀書人講,是思想的發展史,影響非常大。說色即是空,什麼叫「色」法?大家應該都知道,地水火風空,這五個屬於色法;換句話說,拿現在講,是物理的、物質的、唯物的。

      本體性空的「空」是心法,是唯心的,不是唯物,實際上是「心物一元」的。如果只認為色法是講現象,目前一切現象空了,就是色法空了,那是一點點而已,那只是「空色相」,空色之相,沒有空色之體。這個心物一元的道理很大,牽涉到哲學及最高的科學。譬如我們曉得世界上有原子彈、氫彈,這是物質造成的。氫彈原子彈的爆炸力,殺傷力為什麼那麼大?因為「空」的力量。爆炸了就是空,空就是那個爆炸。物質的極點夸克,最後那個東西,那個能量一爆炸就是空。你看,那個電燈泡空的,你把它一打,「劈呀」一聲,那個爆炸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你們沒有學過科學,不講了。

      所以佛也告訴你,最後的那個物質,叫做極微。一切物質由極微組織擺來的,都是緣生的,它爆炸是空,但是空以後,有沒有東西?有。佛在《楞嚴經》上給你透露了消息,在小乘裡頭也透露過。物理的這個「空」,乃至一個細胞,任何一點灰塵,把它剖開了以後,與科學方法把它爆炸了以後,是一樣的;它七分(上下四方中七微)有「色聲香味觸法」。你看一切的東西爆破以後,有氣味,你聞到那個氣味就會死,那是「空」的力量。所以時代不同了,講法也不同。不講遠了,我們沒有時間,因此給你找出來,《指月錄》上講「色空」的關係,大概抽出要點講,不是完全,完全資料很多啊。講義發一發吧,以他們出家眾為主,在家眾不夠,再去印。

【秦跋陀禪師問生法師講何經論。生曰:般若經。】

     《指月錄》這裡印的是秦跋陀禪師,就是佛陀跋陀羅禪師。佛陀跋陀羅問生法師,不是道生法師,應該是指鳩摩羅什。《指月錄》這裡改變了,給鳩摩羅什擦粉,把鳩摩羅什改成道生法師了。「道生」是誰啊?就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那個生公。其實,道生法師跟跋陀羅一樣,都是被關中這些大師趕出去到南方來的;因為他們是講修持的,和這些講教理的派系不合的原故。

      其實這一段話不大對的,要查《高僧傳》才能知道,實際上是鳩摩羅什有時候解決不了問題,就請跋陀羅禪師來。他們都是印度人嘛,請他來解決佛法問題。

      他問鳩摩羅什,「你講什麼經典啊?你注重的是什麼啊?」回答說,是《大般若經》。《心經》是小般若囉。

【師曰:作麼生說色空義?曰:眾微聚曰色。眾微無自性曰空。】

      跋陀羅說:「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義,你怎麼理解啊?」鳩摩羅什的答話:「眾微聚曰色,眾微無自性曰空。」答得比丁師進步一點了。哈哈,當然進步。「眾微」,一切的微塵,拿現在的名稱講,一切的夸克、中子、質子綜合攏來,凝結起來,變成固定有形象的東西,就是「眾微聚」,這就叫色法。「因緣生法」,聚攏來,叫做「有」。

      但是「眾微無自性」,物質的每個質子,最後的能,分析到最後是空的。無自性,沒有自己單獨存在的功能。一個物質爆破了最後是空的,這就叫做「空」;把這個物質打破了,毀滅了,就叫做「空」。等於這樣講法。


【師曰:眾微未聚喚作什麼?生罔措。】

      跋陀羅尊者就問了,「哎,那麼眾微未聚喚做什麼啊?」他說,那個能啊,那個能量沒有湊合攏來,沒有變成物質以前,那叫做什麼啊?拿現在講,完全牽涉到最高的物理科學了。這個天地萬有沒有構成以前,虛空裡頭有沒有東西啊?是個什麼啊?「生罔措。」鳩摩羅什不曉得怎麼辦?被他問得答不出來了。好了,跋陀羅就放他一馬,不問了,面子上趕快轉彎,接下去說了。

【師又問:別講何經論?曰:大涅槃經。師曰:如何說涅槃之義。曰: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

      另外又問:「別講何經論」啊?他說,你除了剛才講,喜歡研究《大般若經》,「色空」最重要以外,你還研究什麼經論啊?他說,另外注重是《大涅槃經》。「如何說涅槃之義?」什麼叫涅槃啊?你怎麼解釋啊?鳩摩羅什用中文解釋:「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涅槃兩個字是梵文音拼攏來,用中國字來代表,所以要學華嚴字母的音韻了。所謂涅是講「不生」的意思;槃是「不滅」的意思。總而言之,世界上有一個東西,是生命的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這個叫做涅槃,就是本性,所以說「涅槃自性」。

      嘿嘿!講得多高啊!所以你們學禪宗,將來回山,每個人買一套《指月錄》好好研究。尤其是嵩山少林寺的,連《五燈會元》《指月錄》《景德傳燈錄》都不熟,你談什麼少林啊!那個林字去掉一半,改「少木」好了。

【師曰:這個是如來涅槃,哪個是法師涅槃?曰:涅槃之義豈有二耶?某甲只如此,未審禪師如何說涅槃?】

      佛陀跋陀羅一聽,說,「你講的這個是如來的涅槃啊!法師,你自己的涅槃是什麼?」就這樣問。你看這些文字記錄,都是當時的對話,都像演電影一樣,但是看了文字,不要被文字騙了。所以寫毛筆字有一句話,你注意哦,要「力透紙背」,這個眼睛要看到紙的後面。你看對話怎麼講呢?鳩摩羅什聽到跋陀羅問什麼是自己的涅槃,就說:「涅槃之義豈有二耶?」一切眾生跟如來一樣,只有一個涅槃,哪會有兩個啊?

     「某甲」他自己叫他自己名字了,我鳩摩羅什認為「只如此」,就是這個道理,不知道禪師你說涅槃是什麼?稱他是禪師,真參用功的人,走禪宗路線是實際修行,所以稱禪師,不是法師了。

【師拈起如意曰:還見麼?曰:見。師曰:見個什麼?曰:見禪師手中如意。師將如意擲於地曰:見麼?曰:見。師曰:見個什麼?曰:見禪師手中如意墮地。】

      跋陀羅一聽,把手裡拿的那個如意一舉,就像我們這個圓珠筆,就把圓珠筆一拿,看到嗎?鳩摩羅什說,看到了。跋陀羅說:你看到什麼啊?他說,我看見禪師手中這個如意啊!禪師就把這個如意一丟,丟在地上了,手就空的囉,他說,你還看見嗎?答:看見了。禪師說你看到了什麼?他說我看到你把這個如意丟在地上去了。

【師斥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

      跋陀羅禪師就呵斥:「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你看看這句話,演電影一樣。「觀公見解」,很恭敬稱他「公」,等於現在講,你這位大師,從印度來翻那麼多經典,搞了半天,你的見解見地,「未出常流」,同一般學佛一樣,「何得名喧宇宙」,你的名氣怎麼在中國那麼大?當時那個袖子長,一甩,就走了,「拂衣而去」。就這樣得罪了他,給鳩摩羅什這樣的大師,當面難堪。

      實際上跋陀羅也不是看不起鳩摩羅什,只覺得他這個樣子做大師,是在誤人嘛,「誤人子弟,男盜女娼」,那是罪過啊!所以拂衣而去。如果演出電影來,穿以前和尚的衣服,長袖一拂,走了,那個姿勢很好看啊!不像你們現在穿短的,袖子甩不開。然後那個禪師走了,這個鳩摩羅什法師坐在那裡,那得罪得很難看呀!所以讀書要讀到這樣去瞭解。可是,鳩摩羅什的弟子們受不了啦,因為這個大師的架子統統被跋陀羅拆掉了。

【其徒懷疑不已,乃追師扣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未審禪師如何說色空義?】

     「其徒懷疑不已」,有些弟子們產生疑惑,就跟到他後面走追問,「乃追師扣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我們的師父答覆你的問題不合,不中意,廣東話不中意是不滿意,不契是不相合。「未審禪師如何說色空義?」那我請教一下,禪師啊,你簡單明瞭告訴我們,什麼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師曰:不道汝師說得不是,汝師只說得果上色空,不會說得因中色空。】

      跋陀羅說:哎呀,剛才對不起,我沒有說你老師不對啊!你老師說得也對。他說的是果上的色空!他沒有講因上色空,沒有說究竟啊!並不是說他不對。這就像是昨天我講丁師的話,你說現象就是概念,概念就是個妄念,現象不管就色空了嘛?

【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

      這個徒弟就問了:「那請你說一說如何是因中色空呢?」

【師曰: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

      像這個鈴子,是「眾微」所聚,就是色法。眾微就是很多金銀銅鐵的個體,兜攏來,拿科學來講,每一個因數,這個能量綜合攏來,變成這個鈴子。講徹底的道理,「一微空故眾微空」,鈴子是眾微所成,是許多元素所聚成,每一個元素本身就是空的,所以這個鈴子也是空的。「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他說,這是因上的色空,徹底空。

      昨天甲師講到《楞嚴經》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如講「風大」,你們修用呼吸法門的注意, 「性風真空」就是因上的空;「性空真風」,這一句話是有相的空了。

     「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個道理,你們現在人注意哦!佛法固然講唯心方面,本身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物理的自性地水火風空,也是不生不滅。所以「清淨本然」,心物是一體的;「周遍法界」,無所不在,無所在。

      那麼心跟物怎麼起作用呢?「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知道的量,知見的這個量,功能。所以唯識學裡有量論,現在學自然科學,學物理學的有量子力學,這也是「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各人業力大小,配合心物一元,起的作用有大小。「甯有方所」,沒有一個固定的所在。換一句話說,心空、念空、物空,空的境界無所在無所不在。

      所有的經典,只有《楞嚴經》把心物一元這個原理講得最透徹;但是還是秘密,所以《楞嚴經》屬於密宗,秘密宗的最高部了。大佛頂密因,有最高的境界。
你們都曉得心能轉物這個道理,為什麼兩個腿痛,腿是不是物啊?你為什麼轉不了呢?這就是問題來了。既然說一切唯心造,你怎麼造不出來呢?

      昨天聽了丁師、甲師一講,當時也晚了,我說我可以跟你們玩一夜,你們笑笑,也不曉得你們行不行,就了事了。你們散了以後,我心裏想,這些年輕人還不錯嘛!

      這個色空,中國佛學叫色空義。關於這個問題,由魏晉南北朝以後,一直到現在,佛學院都是在那裡亂扯,討論不完。換一句話說,拿現在來講,就是自然科學與哲學、宗教結合的一個大問題。這是修行的見地,所以我們要先解決,同時也說了昨天晚上我的感想。

      他們說時間到了,休息一下。不曉得是給我休息,還是給你們休息,現在給大家休息吧。「色空不二」道理一講,有五十分鐘啦!好好,大家起來,喝杯茶,休息一下,玩一玩。


                                  ——南公懷瑾上師《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楞嚴經》所講四大

  關於四大,《楞嚴經》解釋得最清楚了,以風為例,《楞嚴經》講,「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同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甯有方所,循業發現。」也就是說,四大的本體、那個「性」本來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與有是分不開的。四大本來清淨、自然清淨,它充滿法界,無所不在,而你能了知的那個量,取決於你智慧的大小,依賴那股業的力量,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所以物的功能很大,這是《楞嚴經》秘密的秘密,多少次講《楞嚴經》我們都沒有講這些,因為一般人智慧不夠,聽不懂。他們研究《楞嚴經》,只注重七處征心,只知道在心性方面用功夫,弄不清楚物的這一面。

  這裡再補充說明一下。什麼叫作「應所知量」呢?比方說,你功夫好,定力高,你的功能就強,所知量就大。再比如說,你在那裡叫:「哎呀,我的身體好痛啊!」旁邊人叫你忍一下,輕點叫,那個旁邊的人不曉得你痛的程度,你的所知量知道你自己痛的程度,他的所知量不知道。再比如說,小乘羅漢修到最高成就,可以證到空,可以解脫了。他認為那就是究竟,這是他的所知量,他只到達這個程度。菩薩境界的所知量就不同了,就超過這個了。真正到了大徹大悟、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就連“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戲論了,那個所知量又不同了。像你們現在聽課,聽同一個理論,同一句話,每個人理解的深淺也都不同,也是“應所知量”的不同。

      「甯有方所」,意思是這並不是死板一定的。「循業發現」,各人的業力不同,智慧不同,理解的就不同。氣派大的、智慧高的人瞭解得就多。


                                 ——南公懷瑾上師《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






-1




歡迎光臨 尚南論壇 南懷瑾書友會 (http://greatsupreme.joi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