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鄧英淘:《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254 頁(見本書 256頁)。 ② 中信出版社 1991 年出版,大風出版社補充部分內容後,原文再版。 ③ 參見彭小蒙:〈後記〉,鄧英淘:《新能源革命與發展方式躍遷》217~221 頁。 ④ 王小強:《「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 — 對薩克斯和科爾奈的批評》。 ⑤ 「這個『三體』問題 — 中國的外部環境、內部構造以及它的目標和演進軌道 — 的綜合解,直接決定了中國現代化的方式與成敗。」(詳見鄧英淘:《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導論) ⑥ 「我們研究發展方式問題的最初想法可以追溯到 1984 年底。當時我們明顯感到中國的現代化既不應該,也不可能走發達國家的老路 — 經典的發展方式。同時,我們還隱約地感到,當時國內比較流行的、以滿足人民的基本需要為主要目標的發展方式,對於實現中國的高度現代化,也存在著很多的缺陷和不足。」(詳見鄧英淘:《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5~6 頁,或見本書 6 頁) ⑦ 「自二戰以來,主要的工業強國 — 美國、日本和西歐各國 —共同分享了全球能源供應中的最大份額。⋯⋯ 就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在全球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例不過是 8%,而當時美國消費了可供能源的 24%,西歐各國是 20%。」(邁克爾.克萊爾:《石油政治學》15 頁) ⑧ 2002 年,美國參議員 Gaffney 在國會「石油外交」聽政會上慷慨激昂同一筆賬了。「如果中國的經濟成長達到了日本水準的話,那麼僅這一個國家就會消耗掉地球上 70% 現有的石油產量,而如果達到美國水準的話,那麼就算全世界的石油產量都拿給中國使用,也無法滿足需求,由此看來,美國與中國在能源方面的衝突勢必是不可避免的。⋯⋯ 現在,他們正在努力發展與石油供應國之間的關係,而這些供應國中大部分是被歸為無賴的國家,他們利用石油來換取武器技術,而這些技術中就包括有大規模殺傷力的武器。」(托比.謝利:《石油紛爭地圖》177~178 頁) ⑨ 2010 年 4 月 14 日,奧巴馬接受澳大利亞電臺採訪說:“Well you know I think China has an enormous interest in solving this problem. You know if you talk to Chinese leaders I think they will acknowledge immediately that if over a billion Chinese citizens have the same living patterns as Australians and Americans do right now then all of us are in for a very miserable time, the planet just can't sustain it, so they understand that they've got to make a decision about a new model that is more sustainable that allows them to pursue the economic growth that they're pursuing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ealing with thes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Face to face with Obama﹐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http://www.abc.net.au/7.30/content/2010/s2872726.htm)
-----------------------------------------
鄧英淘:是這樣的,因為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你找不到一個純種的「理性經濟人」。當年我寫過一篇文章,討論兩類激勵機制,一類叫「分立式激勵」,具體講,包括資本收益,資本家得,是他的所有權,激勵資本家管好自己財產;工資獎金,是激勵工人的;再就是激勵高級職員、管理人員的,像期權。這些都是分立式激勵。此外,我說所有組織都還存在著一種複合式激勵機制,就是和這些「分立式激勵」之間的互動,包括 X 效率。你如果過分強調某種激勵,譬如說針對員工,給管理者太多權力,快成奴隸制了,X 效率為零,甚至成為負值,反過來抵銷你對管理者的那些「分立式激勵」。
鄧英淘:不是,絕不可能。那些大壟斷財團能答應嗎,是不是?像比爾.蓋茨一個人富可敵國,將來要和大多數百姓的 GDP 平均分佈了,要你,你能幹嗎?這不可能的。發達國家如此,發展中國家更甚。殖民地、半殖民地算不算現代化?對少數官僚買辦來說,當然是進步,當然算現代化,各種既得利益和享受揮霍,甚至比發達國家的富翁還過癮,活得更滋潤。多數人繼續相對貧窮=勞動力物美價廉,招商引資求之不得,有什麼不好?所以,GDP 增長,餅做得再大,和多數人的現代化,並非自然而然的一回事。共同富裕,在發展中國家偏偏比在發達國家阻力還大,必須有各種各樣的鬥爭,各種各樣的努力奮鬥。
王小強:我對現在的形勢很擔憂。《投機賭博新經濟》玩成脫韁野馬,馬失前蹄一跤摔得不輕,嚇得人民幣幾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都不敢可兌換了。現在的核心問題是,沒地方大把捲錢,美國經濟趴窩,走不出來了。 78㊿金融海嘯到如今,已經「量化寬鬆」之三了。蓋特納心知肚明,他現在每天貼現的壞賬,比當年雷曼兄弟的還差。即便如此,美聯儲沒法直接給冰島、希臘、西班牙的政府和銀行發錢呀!而它們的壞賬和美國金融企業的壞賬全連著。美國製造業只剩 17%,大部分是不讓轉移出去的高科技軍工。只要不能大賣軍火,股市暫時撐得再高,沒法增加就業。她就是把轉移出去的製造業再拿回來,重新生產彩電、冰箱、洗衣機、自行車,逼迫人民幣昇值再多,也沒法跟 Made in China 競爭。Made in USA 的優勢是高科技軍工產品。譬如 2010 年賣沙特,必須淘汰的武器,一單六百億美元。 79㊿媒體愛說增進雙方理解。中美雙方產業結構的「比較利益」還用理解?明擺著的,誰都看得見:只要最後一個共產黨大國分裂成七塊、八塊,像阿拉伯分裂成許多主權國家,各家都靠買西方武器維繫少數人的超級現代化,到那時候,美國就能像賣臺灣軍火一樣,來到中國這塊地方,調解糾紛,主持公道,七、八條「小龍」一方面繼續血汗工廠,出口廉價日用百貨,改善美國人民生活;一方面落實「臺灣經驗」,維護「地區」和平,爭先恐後購買美國昇級換代的淘汰軍火;東亞 GDP 持續高速增長,美國的貿易逆差、失業率迎刃而解,美元債券評級得昇到四 A、五 A、八 A 級了。80㊿
-------------------------- 75㊿「1932 年,偽『滿洲國』進口的全部石油中,有 55% 是由美國石油公司提供的。」1937 年 77 事變以後,「日本大規模侵華戰爭的頭三年,其侵略軍消耗的四千萬噸汽油中,有 70% 是由美孚和德士古等美國石油公司供給的。⋯⋯ 從 1931 年 918 事變到 20 世紀 40 年代初,美國始終是日本的最大石油供應國。日本的石油年需求量約五百萬噸,90% 依靠從美國進口。」(江紅:《為石油而戰》140~141 頁)直到 1941 年,日本與德國、意大利簽約「軸心國」,美國不得不禁運石油,「扣動通向戰爭的扳機。」(王豐等:《石油資源戰》72 頁) 76㊿「中國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強,但是其石油的儲量卻不到世界石油儲量的 2%。」1990 年以來,中國「石油總產量每年的增長率在 2% 以下,而對石油的需求量卻以每年 7% 的速度增長。⋯⋯中國給世界的提示是鉅大和令人擔心的。為了產生足夠的能源供應,我們的能源體系已經不堪重負。從石油本身和政治雙方面來講,石油都是越來越難找到的。」(保羅.羅伯茨:《石油的終結》148、133 頁) 77㊿江紅:《為石油而戰》。 78㊿參閱王小強:《投機賭博新經濟》五章〈迫近中國的金融危機〉和中信泰富政治暨經濟研究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79㊿〈賣沙特六百億軍火,美國想幹什麼?〉《人民日報》2010 年9 月 1 6 日(h t t p : / / n e w s . x i n h u a n e t . c om/ w o r l d / 2 0 1 0 - 0 9 / 1 6 /c_12573964.htm)。 80㊿參見王小強:《史無前例的挑戰》附錄:〈哀莫大於分裂〉。根據美國商務部 2011 年 2 月 11 日的統計,2010 年美對華貿易逆差2730.7 億美元(〈2010年中美貿易情況〉,http://mds.mofcom.gov.cn/aarticle/date/201102/20110207409467.html?723069832 =39327266)。「據美國軍備控制和裁軍署估計,1992~94 年中東的武器進口量佔世界武器總進口量的 43%,八個海灣國家佔整個中東武器進口額的 70%。」(安維華、錢雪梅:《海灣石油新論》401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