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淺談南老師的學術成就與對人類文明的贡献/莊財福

敬懷南公懷瑾大聖 南老師捨報一週年淺談南老師的學術成就與對人類文明的贡献

莊財福教授(初稿)

南太老師懷瑾先生以在家居士之身,在台灣、香港、美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弘法與奔走數十年,全面性的影響人類的文化、思想、行為與命運。對整個人類文明的貢獻,可以說是千古第一人。今我拾遺牙慧,不昧淺陋。僅就以下《白骨禪觀》,《準提法》,《楞嚴經與楞伽經》,《儒釋道精華》,《學佛者的基本信念》方面進行闡述南太老師成就與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如有見識淺薄與錯誤之處,懇請大德方家指正。

1. 白骨禪觀的提倡

佛經相當多處反覆說明,六道輪迴之根本在於淫慾。如佛說入胎經云︰「若父母染心,共為淫愛,其母腹凈,月期時至,中蘊現前。當知爾時,名入母胎。」。大佛頂首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圓覺經云:「一切眾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唯此事不易克服,上自帝王,下自販夫走卒,無論地位尊卑、身份高低、錢財多寡,似乎人人難過此關。唯獨無上智慧的成就者釋迦如來首創不淨觀、白骨觀等修法,對症下藥。然台灣早期,白骨禪觀極少受到重視。惟南太老師呼籲多年之後,各修行道場已經逐漸重視白骨觀、不淨觀之修持。

2. 準提法之修訂與獨創

準提法是一個古法,諸佛菩薩都修過此法。準提菩薩亦叫做七俱胝佛母。準提咒之殊勝在於:(1)準提咒,總含一切諸真言,一切真言,不能含準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能攝大海。(2)人人皆得誦持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等,皆能持誦。南老師整理編寫的準提法本的創新及劃時代意義不少文章均有談論,此處不在贅述。

3. 楞嚴經與楞伽經之講述

悟道的「楞嚴經」指出:應徹底消除自己生生世世盲目意志的情欲。印心的「楞伽經」則告訴學佛者,必須要斬斷任何意念。唯識學有五徧行:作意、觸、受、想、思,是五蘊難以解脫的根由。禪門也說:「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南太老師一再告誡學子學佛成就極重要的初步,必須精通上述兩部經典,特別是二十五位圓通的修持。苦口婆心,一再反覆告誡學子。

4. 儒釋道精華之講述

南老師精通儒、釋、道三家的精華,對於周易、丹道、各類哲學、科學的瞭解自然是不在話下。金剛經勻:「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南老師勻:「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南太老師繼續解釋:「耶穌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個才是道?哪個道大一點,哪個道小一點呀?真理只有一個,不過呢,佛經有個比方,如眾盲摸象,各執一端。瞎子來摸象,摸到了那個象耳朵,認為象就是圓圓的;摸到尾巴的時候,象就是長長的。所以一般講眾盲摸象,各執一端,都是個人主觀的認識,以為這個是道,那個不是道。」南太老師對於儒、釋、道三家的精通與講述著作,使得儒道兩家的各派學者,相當程度受到佛法的影響,此舉也印證了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之慈悲大願。

5.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雖然在這個時代,眾生的智慧、功德、福報都相當的缺乏,不易入道。但南老師依然不辭辛勞、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希望可以幫大家的忙。因此又特別指出的;「學佛者的基本信念」。書中強調普賢行願品的重要以及準提法的殊勝。不論世法或出世間法想要成功,一定要有先具備一個長遠的目標、正確與有效的執行方法與不斷地努力前進。而普賢行願品可以說是學佛者最佳行願的代表。而準提法的修持方法,融合禪宗心法、密教精要,貫通觀心、觀音、念佛諸法門,集天台宗大小止觀、禪密要法不淨觀、白骨觀等佛法精髓於一體可以說是殊勝中的殊勝。兩者加在一起,對學佛者而言,目標(菩提心)也有了,修行方法也具備了。南老師苦口婆心、將普賢行願品與準提法同時放在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一書當中,等於把佛法最精要的寶藏都整理出來、煮的香噴噴的放在桌上等者大家去努力吃、用力消化。南老師的大悲心與大智慧…….不需要再多說。

結論:學佛就像是一個外科醫師,一邊看著病症開刀指南,一邊拿者手術刀,一邊治療自己、一刀一刀刮下自己的毒傷。若能治好了自己根深蒂固的贪、瞋、痴惡習,開啟本具的智慧光明,則能濟世利生、永遠無私地幫助眾生、為眾生服務。否則將永世沈淪於六道輪迴中打滾,求出無期、苦海無邊。南老師以其大悲願與大智慧、奉獻一生用盡全力提升人類的精華文明,全面性的將佛法與世間法的所有精華,整理與講述完成,恰如同觀世音菩薩的千百億化身。現在網路世界發達,到處可以看到南老師講述的佛法精華與影片在世界各地流傳,人人可以受益。南太老師的一身行止與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堪稱千古第一人。

------------------------------------

永遠的南老師——

關於“南懷瑾先生學術成就”的感言

劉建成

愚鈍如我,没有能力寫論文論述 南老師的學術成就,只能寫一段感言,作為對 南老師的心靈祭祀。

2012年9月,得知 南老師重病的消息,一直心緒不寧,不斷地從網頁上搜索著太湖的消息。10月1日(農曆八月十六)早晨,獨自在僻静的公園裡看到 南老師已經毗荼的消息,不由得放聲痛哭、渾身抽搐、涕泗横流……

回想起1995年的夏季,我還是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年,已經被人性的陰暗與世事的無奈折磨得痛苦不堪。這時與 南老師的書不期而遇,就象被困於昏暗的城堡中突然發現了一扇通往外界的門,頓時昇起了希望與勇氣。

往後的17年光陰,我生活的重心一直按照自己對南老的理解而安排:讀書、打坐、推廣兒童讀經、辦私塾、教女兒、參加全國各地的讀經交流和心理培訓、到處找禪堂打七等等等等。雖然經常碰壁、一事無成,但是癡心不改、始終不渝。因為我從 南老師的書裡、從他的言行裡得到這樣的信心:

在華夏的皇天后土上,真實地出現過那麼多合理的、美好的、高明的人、事、物。原來人的存在可以超越物質的羈絆與心靈的偏狹:至善不執、流水而觀、潤物無聲、歸於平凡。這不僅僅是寫在書本上的美好理想,而是可以實踐、應該實踐的人間正道!這一切一切,都在 南老師身上得以鮮活展示:大如家國天下、世界未來,小至吃飯穿衣、生活瑣事;上至求證生命宇宙的終極真理,下及灑掃應對的平常禮節。 南老師的展示既有光天化日的直截坦露,也有曲徑通幽的優美雋永。他給理想主義以脚踏實地的履踐次地,也給現實主義以超凡脱俗的温情理想。他的一生如麗日經天,華彩無比。他的成就就在那裡,象一座無盡的寶藏,只要挖掘就有收獲。

這就是南老師,永遠的南老師!

向 南老師至以最深、最深的敬意!!

2013年8月7日 寫於赴台灣途中

-----------------------------------------------------

論語別裁對我的啟發

陳柏翰

這回考慮自己程度與因緣際會,所以選論語別裁來寫心得。

論語別裁是讓我認識南老師的書!因為國中、高中都會接觸一些論孟思想,但是自己實在不是有聰明智慧人,所以無從體會其中的道理,直到在圖書館赫然發現了論語別裁才在知見上有所突破,並且被南老師生動活潑的教誨所吸引,不過直到現在還是感到未能好好讀這本書,未能深刻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對於許多事情還是未能處理得當,實在有愧於曾經讀過這本書,也實在不太好意思說讀過論語別裁,也覺得不該寫這篇心得。不過先答應了高証師兄,所以還是給他寫了一小篇,只能算是讀後感想,不是學後感想,所以就讓我旁敲側擊論語一下。

在論語別裁前言中,老師說到「今古學術知見,大概都是時代刺激的反映,社會病態的悲鳴。誰能振衰補敝,改變歷史時代而使其安和康樂?端賴實際從事工作者的努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無始無終,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但就這「社會病態的悲鳴」而言,所生的是因病予藥,所滅的是河過捨舟,所以有了依於中道的因材施教,因時施教。但是開藥方卻沒按時吃藥,疾病惡化只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而論語的精神,我想就是推開論語,還可以講一部論語出來,並且在身教中體現。所謂論語的精神,在華嚴經上有「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最後都是事了(忘了哪本南老師的書提到)」,所以鄉黨篇可以作為開宗明義的宣示,也可以是理說完後,真正呈現其中精神的行為表徵,所以南老師才會在論語別裁下冊第一段提到鄉黨可以在講論語一開始或是最後的時候講。我想借用論語中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也。」不是看過書,聽過演講,常常將所聽到的道理掛在嘴上就以為在學,因為能說得未必真能做到。真在那境界的人可未必需要讀過論語不可,與孔子同時代或更早的人中為孔子稱道的人就是如此。而從學習論語到真到家了,又沒有論語的法執,如老師說學佛沒有佛氣,那就厲害了,所以所謂論語之精神,即非論語,是名論語(若有誤請賜教),不是漫天論議論語仁義道德就是,非言說,亦不離言說,此時重點在講行,一真一切真。

孔門分四科,通才難得,但是分化出去歧路就多了,大家各取所需,但是又各自打著孔門的旗幟,搞得不好錯怪孔子,那可真是冤妄。南師也曾經講過(我記得是有,但忘了在哪一本)雖然當初禪宗「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但是當禪宗分成了五個,其實意見思想的歧見就多了,原本是一個的變成了多個,可見思想不統一,所以也是個悲哀的事情。南老師已仙去了,以後會如何?

而平常有讀論語的,通常會選擇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而且常常用來檢討他人,結果通常只讓論語中的某些原則變成手法、手段之利用,私心自用,有失原旨,也是很悲哀的。

看論語別裁的感覺就像是聽南老師分享人生經驗,品評人物,啟迪智慧,打開眼界,透過老師引路,讓我們有機會領略原本論語微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要去體會夲來清浄!|古國治 先生

要去體會夲來清浄! 古國治 先生 要去體會夲來清浄! 清淨境界與夲來清淨,乃一念之差,一線之隔,若不悟透,則相差十萬八千里!修行就是回到原來!清清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