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説:《孟子與盡心篇》佛法儒化·儒學佛化

南老師説:《孟子與盡心篇》佛法儒化·儒學佛化(五月新書-書摘)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儒家和佛家,在這方面,曾經發生過有趣的辯論。佛家指儒家這樣行仁道是不錯的,不過如果說想要成佛成道,還差一大截路。

    可是儒家不接受這個說法,主張聖人做到了就是佛,佛也不過是聖人,雙方發生了辯論,實際上只是著手的工夫不同。儒家說,你們佛家,動輒講空,空到沒有捉摸處,下不了手,用不上力,只知道空;又沒有辦法使人類世界達到空,於是丟下這個世界不管,出家去了。這種只為一己修道,六親不認的做法,是不對的。

    儒家又說,你們雖然講究慈悲,可是實施慈悲的下手方法也錯誤了。我們儒家則不然,我們講究仁,我們的慈悲有三部曲,是以「親親」為先,首先對自己的父母盡到了孝道,對自己的兒女慈悲。這些都做到了,再慈悲朋友的父母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慈悲的對象範圍逐漸擴大到愛天下人,而成為「仁民」,視天下人都是自己的兄弟,都是同胞。這樣推己及人的工夫都做到了,於是「民胞物與」,最後是「愛物」,愛世界一切萬物,一步一步來。像你們這種慈悲,試問:假如釋迦牟尼佛站在河邊,孔子的母親與他的母親同時掉到河裡去了,請問釋迦牟尼先救誰?如果先將孔子的母親救起來,那是不孝;如果先把自己的母親救起來,照你們的說法,又是太不慈悲了,孔子的母親也是母親啊!

    我們儒家的做法很簡單,假如站在河邊的是孔子,一定跳到河中,先救起自己的母親,然後再返身跳下去,救起釋迦牟尼的母親。這是非常簡單明瞭的事,也就是親吾親以及人之親。

    這一套理論,佛家就很難置辯了。除非說,佛有神通,不必自己跳下水去,兩手向空中一抓,就同時把兩個母親救上來了。但是在儒家,先愛自己的父母,然後愛你的父母,你也愛我的父母,兩人共同愛兩人的父母,然後又共同愛第三人的父母,將這種愛,擴大、擴大、再擴大,於是擴大到仁民。所有人類都相親相愛,最後愛物,不但愛一切動物,甚至草木土石都愛。像你們佛家所說的,是無比的大,一上來就是一個空,反而落空了。

    不知道誰的道理對,所以我不喜歡高談法理,如果做了法官,聽聽原告說的對,再聽被告說的也不錯,永遠也判決不了,這就是各說各有理。但是我們要注意,在中國的歷史上,歷代的高僧,都是先走儒家的路子,然後在佛法方面才能夠有所成就。即如近代的高僧印光法師,他的著作擺在我們眼前,文句多半出於儒家的精神,但他的教化則是佛家的,可以稱之為「佛法儒化,儒學佛化」了。虛雲老和尚也是如此,有儒道的底子,對儒家的學問也很透澈。再看明末佛家的四位大師:憨山、紫柏、蓮池、藕益,他們對儒家的學說,也是很深入的。

    現在回轉來討論孟子的原意。

    孟子說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盡」是窮的意思,到頭了,到了極點。佛法中有句詩:「色窮窮盡盡窮窮,窮到源頭窮也空」,這是我的老師袁煥仙先生所作的詩,色相是空的,對它研究再研究,窮究再窮究,參空了,色相都是空的。空了也不對,「窮到源頭窮也空」,最後連空也丟掉了,說它空也好,不空也好,那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這就說明了「盡其心」就是窮其心,自己思惟、思惟、再思惟,正思惟到極點,心相的本體窮到了盡頭,就進到了空,然後見到了自性。見到了人性的自性以後,才見到了天性,就明白了形而上的性之體、形而下之用的本性。

    這是孟子學問的中心。可見孔孟之道,不是隨便的,因為中國文化,古代文字的表達,喜歡簡練;外國的文字,喜歡分析、精詳,一個字,一個意義,在事理的表達上、處理上,也是演繹的。中華民族有一個奇特的民族性,對於太繁細的文字,不大喜歡看,越簡單越好,所以中國文字,在簡練中有深意。前面孟子所說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包涵了許多重要的人生修養的最高原則。

    他又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這兩句話是講修養工夫的作用。

    「盡其心」,「知其性」,然後「知天」;而「存其心,養其性」是方法。要存什麼心?儒家的方法是隨時要存善念,所以後世的儒家說:「去人欲,存天理」,這就是至善之念。在古代,讀書人怎樣去具體實施呢?從前有一種「功過格」,在一張紙上畫許多格子,有的是三百六十格,一年用的,每天一格;也有一種是三十格,每月一張,一天一格;更有的是每天一張,上面有十二格,每個時辰一格。每天讀完書以後,要靜坐思過,有做錯的事,用墨筆在格中點一個黑點;如果做了好事、善事,則用硃筆在格中點一個紅點,這樣天天反省。也有的是在口袋裡放了紅豆和黑豆,另外掛一個袋子,在書桌的旁邊,如果做了一件壞事,或者動了一個壞念頭,就投一顆黑豆子下去;如果做了一件好事,就投一顆紅色豆子。這樣一直反省到夏曆十二月二十三,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家人的善惡前夕,就要自己去數紅黑點子或豆子。如果一年來,黑的多於紅的,就要在灶君面前跪下來,自己照數責打自己,而且第二年將是良心上不安的一年。這種反省功夫,做得非常嚴格,絕對不敢欺人或自欺,更不敢欺騙上天的神明。

    所以「存其心」,就是每在起心動念、動心忍性之間,慢慢要做到善念的存心多。所謂「善則養心」,因為人在做了一件好事以後,心裡會很快樂,比做壞事害別人痛快得多,這就是「善則養心」的道理。「養其性」這個「性」,是習氣之性,養性就是把壞的習氣,慢慢變過來,變好了,變淨潔了。這種學問之道的修養,是「事天」的,侍奉天的。這個「天」是內在的天性,如信佛的人,也可以說是事佛天;信道教的人,可以說事道天,或者上天也可以,反正有這樣一個代名辭,代表一個看不見的無形力量。

    現在講「心性」是兩層東西,還有一樣是「命」,這就厲害了,孟子說「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殀」是短命而死,「壽」是活得長命。後世有一個界限,凡是未滿六十歲而死的,都稱「殀」,在訃文上,說到他的年齡時,只能說享「年」若干;滿了六十歲以後死亡,才能稱壽,說享「壽」多少年。

    孟子這裡是說,一個人生下來,要想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人,在人生的學問修養上,隨時都要存心養性,而對壽命的長或短,應無所喜惡。縱然今日修這個道,做這種修養,明天就會死亡,也照樣繼續修下去,對生死問題,毫不考慮。正如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今天早晨懂了這個道,晚上死掉也可以;假如說修道而長壽,修養越高,壽命越長,也可以。所以,「殀」也好,「壽」也好,要能生死無憂,就了卻了生死。這是唯一的不二法門,人生只有一條道路,生死不要被「殀」「壽」的觀念所困,非常豁達。真正的壽命,不是這個血肉之軀活得長短的問題,是有沒有明心見性的問題。明心見性了,就算明日死亡,也是不朽的;不明心見性,活千年也是白活。有人信其他宗教,或者信佛念佛幾十年,當他躺在病床上快死的時候,叫他放心拋開生死,安心祈禱或念佛,他卻說現在祈禱上帝也不靈了,佛也念不起來了。這就是因為沒有明心見性,弄錯了信仰上帝,信佛菩薩的真理。信上帝、信佛,並不是求此一血肉之軀的不死,而是要「修身以俟之」,是在明心見性以後,臨終即放棄這個血肉之軀,安然而去,這就是「立命」。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孟子與盡心篇-佛法儒化·儒學佛化》

五月新書推薦
◎作者: 南懷瑾講述
◎開本: 16開(14.8x21cm)
◎頁數: 392
◎單/彩色: 單色
◎裝訂: 平裝
◎定價: 320
◎ISBN: 9789869058827
◎EAN: 9789869058827
◎CIP: 121.268
◎語言: 繁體中文
◎出版日期: 2014年5月
◎出版社: 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類別: 人文科普 (國學經典/哲學)


目錄
出版說明
十六字心傳
盡心 動心 知性 忍性
佛法儒化 儒學佛化
孟子教修身
什麼是正命
你想得樂嗎
誰有慚愧心
賢君賢士最平凡
先窮後達的那個人
有我 無我
凡民與豪傑的區別
誰是好領導
人性的良知良能
人的等別
君子有三樂
養老與全民福利
傳統農業稅的問題
孔子登山 孟子觀水
王與賊 自利與利他
關於子莫執中
成功與成名不同
王道與霸道
歷史記錄的果報
尸位素餐
居仁由義之道
環境的影響 君子的愛心
兩個故事 三個論點
孟子的教學方法
何謂尊師重道
進步快 退步更快
關於服喪
聖賢事業
歷史難讀
且看剃頭者 人亦剃其頭
民為貴的真義
三個觀念 三個層次
百世之師——聖人
誰人背後無人說
路是走出來的
馮婦的遭遇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巧妙的教育方法
財聚人散
小有才的危險
穿窬之心 偷巧偷心
君子行法以俟命
說大人則藐之
狂獧的表現
鄉原的表現
孟子的感慨



劉雨虹 先生的博客(2014.6.1):
    這本繁體字新書,是由「南懷瑾文化公司」在台灣出版的(不是老古公司出版)。除了這本《東拉西扯》,還有《雲深不知處》《南師所講呼吸法門精要》,另外還有南老師講述的《孟子與盡心篇》,這本書與《東拉西扯》同時由東方出簡體字版,可能晚一個月才印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證空修有」成就淨土佛國

南老師說:「證空修有」成就淨土佛國 下面就開始講淨土之行。大家看到淨土就很容易聯想到流行的淨土宗,念佛法門。道理是相同,可是原則不同。一切佛法都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