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說:性相圓融

性相圓融的道理

南公懷瑾上師 講述


性相圓融

《首楞嚴經》云: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是以若偏執相而
                         成妄,定據性而沈空。今則性相融通,真妄交徹,
                         不墮斷常之見,能成無盡之宗。


第四十五章 道眼由見瞎


      講究十心的內涵以及一念頓圓法界全體全用的圓滿佛法後,接著《宗鏡錄》又再強調性相圓融的道理。

      是知一心為萬法之性,萬法是一心之相。相即性之相,是一中之多。性即相之性,是多中之一。若不了性,亦不了相,其相即妄;若不識相,亦不識性,其性即孤。應須性相俱通,方得自他兼利。

      這一段再次讚嘆理論與實際工夫並行的重要,說明研究唯識,你這個本體之性要證到。譬如禪宗經常講的︰「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那就是講本性。又六祖所講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是側重在言性,指出形而上本體的這一面。至於六祖的師兄神秀大師所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講用講相那一面。前者指出實際理地,後者點到現實的事行,二者沒有差別。不過在教化的方法上,見地的通透上,看起來呈現形而上這邊的氣勢來得大,但是神秀那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也正是一切修行做學問必走之路,也蠻可愛的。所以,南能北秀這兩個禪學是沒有差別的,假定把它們切開,那就有問題了。

夢是真有還是假有?

      如《首楞嚴經》云︰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是以若偏執相而成妄,定據性而沈空。今則性相融通,真妄交徹,不墮斷常之見,能成無盡之宗。

     《楞嚴經》講到這一段性相的關係,說「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指出萬有是幻妄的,這一切幻妄的存在,世界的存在,物質的存在,人生種種的存在,一切所有的現象,都稱為幻妄相,而能夠構成宇宙萬有的妄想的根本功能,佛學上叫做性體,「其性真」是「為妙覺明體」,是絕對唯心的,不是唯物的。萬有的本性,其性至真,微妙不可思議,是一個覺性,它有無比的靈知、靈覺,祂永遠是光明清淨的。

     《楞嚴經》的這兩句話,我們研究佛學特別要小心,在小乘的法門,以及大乘的初步,都認為物質世界的萬有是虛妄不實在的,這是佛法第一層觀念。因為一切的存在是暫時的,即使是億萬年,在整個法界宇宙來看,也不過是一瞬間就過去了。億萬年只是一眨眼而已,因為宇宙本身的時間是無窮盡的,這是一個事實。但是在大乘的境界就不同了,物質世界的萬有是幻有。幻有並不是講它絕對沒有,有喔!因為它不能永恆地存在,所以稱為幻,是變化出來的。換句話說,它是那個清淨本體的投影過來,而生起這個幻有。它是第二重的投影,不是它真正的本性,故名幻有,而以如夢似幻來比喻。一般人經常搞不清楚,看到佛經上夢幻兩個字,很容易把自己帶入到灰色消極的悲觀中。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在當時卻是真實的喔!譬如在夢中時,你難道認為你當時的狀況是假的嗎?你在夢中的喜怒哀樂,同現在是一樣。如果你覺得︰「唉呀!這是假的,我在做夢。」你已經清醒不做夢了。所以在夢中那個短暫的一剎那,在那個立場上是真實的。

      世間一切的現象作用,站在本體的立場看是幻有;站在現象與作用上看,則它當時不能說它不是真實的存在。這是佛學的第二層觀念,還屬於中乘道。但如果是大乘菩薩到了成佛的境界,看這個幻有不是幻有,是妙有,是「妙覺明體」不可思議的一種投影的作用。譬如這一塊玻璃的本身,它永遠是清淨透明的,因為它清淨透明,所以它立刻有顯現影像的作用。如果它不是清淨透明,便不能起如此作用。因此妙有與真空,二者是同等相對的,心物是一元的。我們研究《百法明門論》,其中將心法一共歸納為一百種,而心法就是心物一元那個心的體,所歸納的一百種法,包括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你通達出世間法就成佛了。成佛是什麼法?無為法。無為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徹底的無為——成佛的境界。一種是一半的無為,不徹底的,譬如成了阿羅漢或者是沒有成佛以前的菩薩境界。

心與物相應不相應的問題

      除此之外在百法裡頭,還劃出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這下大家研究《百法明門論》有時候就搞不清楚了,既然心物一元,可是的確又有二十四種心無法同它關連的法,心法不能拉住它的,譬如時間就是。你想︰「我今天一夜不睡,可以把一萬年的時間縮短成一夜。」這你作不到。你說我在打坐入定了,達到不動,可是地球還在轉,它並不因為你打坐入定了,地球就乖乖跟著你打坐不轉了。還有勢力,那個活動的力量,物質世界那個動力,它是你的心所不能相應的。

      後世講唯識學的犯了不少錯誤,把心物兩個對立起來了。各位青年同學,你們將來研究這一兩百年的唯識要特別注意,別再跟著走入歧途。其實,心不相應行法是屬於心法以內的百法裡頭的一個範圍,這個心不相應行法的心不是指本體心。第六意識與二十四種法不相應,它要把時間縮短或拉長了,做不到。可是在本體心那個功能上,是可以做到的,那要真正實證才行。在實證到那個境界,萬有不是幻有,而是妙有。《華嚴經》的事理就是從這一點立足而來的。我經常講,世界上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灰色的,看這個世界都是悲觀的,唯有佛法的華嚴境界看世界、看人生,永遠是真善美,悲哀也是美,你懂得了,年輕固然是漂亮,但不漂亮也有不漂亮的美。究竟的佛法看生死是圓融的,真空妙有是一貫的。所以大家念《心經》就要曉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知道真空妙有是一體。

      依這個道理,《楞嚴經》在指導大家修證佛法的某一階段上,稱萬象為幻有,說「幻妄稱相」,一切萬有的現象是幻妄的,又說「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它的本體真性,稱為妙覺明體,告訴我們真與妄之間的關係。「是以若偏執相而成妄」,我們如果偏重在現象這邊,太著相,那就掉到虛妄境界的這一邊。妄,並不是指妄念,因為大家用妄念這個觀念習慣了,很容易把它解釋為一個一個念頭的妄念。這裡的「幻妄稱相」和「若偏執相而成妄」,是說我們太著相的這一邊、「有」的這一邊去修持,不管你是修哪一種法門,這種偏執就是妄想。「定據性而沈空」,那如果你說我只走形而上本體的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則又往往落在偏空,沉溺在空裡,被困住了。所以,我們講修證一定要避免「沉空住寂,滯殼彌封」。一般人只要一念清淨坐在那裡便以為這個是道,實際上往往是沉空,是住寂。還有我們做工夫也會患「滯殼」的錯誤,是什麼殼啊?就是這個肉體。你做工夫,唉唷!我清淨了,發光了,其實還是在身殼內作文章,這樣也就是「彌封」,封口被封住了,超越不了。我們婴儿生下來,頭頂這裡有個軟軟跳動的部分,一長大了,兩三歲這裡就堅硬地封閉起來,叫「彌封」。你我就是在「滯殼」的情況下被自己封起來,許多人就算他打坐,坐得好,還是不出這麼一回事,在「滯殼彌封」中玩來玩去,這是很可笑的事情。

                                  ——南公懷瑾上師《宗鏡錄略講》



-1A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

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 懷師 開示 2012年2月29日晚飯後    (大眾念佛,師拍案,佛號聲嘎然停止) 這個時候沒有佛號,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一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