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說:經史合參研讀班前言

經史合參研讀班前言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炎黃子孫的起源
      堯舜禹的公天下
      夏朝開始的家天下
      觀今宜鑑古
      治史要通才
      六經皆史
      孔子著春秋
      春秋的内涵
      司馬遷著史記
      讀歷史的眼睛
      史記列傳的深意
      歷史不是「載之空言」
      四首詩說項羽


      二十有才能逐鹿 八千无命欲從龍
      咸陽宫闕须臾火 天下侯王一手封


      江东餘子老王郎 来抱琵琶哭大王
      如我文章遭鬼擊 嗟渠身手竟天亡
      谁删本紀翻遷史 誤讀兵書負项梁
      留部瓠蘆漢書在 英雄成败太淒涼


      黄土心香一掬塵 英雄兒女共沾巾
      生能白版為天子 死胜乌江一美人
      壁裹沙蟲親子弟 烹来功狗舊君臣
      戚姬脂粉虞姬血 一樣君恩不庇身


      秦人天下楚人弓 枉把頭顱赠馬童
      天意何曾袒劉季 大王失計戀江东
      早摧函谷稱西帝 何必鸿門殺沛公
      徒縱咸陽三月火 攘他婁敬說關中


(二○一○年四月十日,太湖大學堂經史合參研讀班第一期學員)


      諸位請坐,今天我們經史合參的國學研究班,開始由上海回到大學堂上課。這一班很特別的,不是普通一般的國學,主講是魏承思老師,我是抬轎幫腔的,可是他們一定要我在開課以前講一點意見。

      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中心就是自己的歷史,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祖先的歷史文化傳統都不知道,那就是中國文化的名言「數典忘祖」,做人不可以數典忘祖。全世界有六七十億人口,有許多國家,但是最注重歷史的是中國人。希臘、埃及、印度及中國是四大古國,都有幾千年的文化,可是希臘、埃及、印度,都沒有中國這樣注重歷史。歷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我們中國人特別注重。

炎黃子孫的起源

      從上古到現在,中國分為兩大系,南方與北方。北方以黃河為主,是黃帝軒轅氏的文化系統,炎帝神農氏嘗百草,然後確定五穀為人們的主食。中國人過去讀書,就自稱是炎黃子孫。南方的祖先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以文化來講,這裏要追加說明,有人說黃帝子孫是龍的文化,那是當年在台灣有個年輕人作了首歌「龍的傳人」,那是笑話,中國人不是龍的傳人,我們是人的傳人。

      從黃帝起到現在,有文化起源根據的歷史,到今年是四千七百多年;黃帝以前的稱為遠古史。中國文化向來不是宗教,像我們從六七歲讀家塾,在家裏請老師來教,就曉得所謂「盤古老王開天地」,到所謂天地人三皇,再到五帝的黃帝這個階段,據我所知道已有兩百七十多萬年,這些舊的歷史都有,這個觀點可以代表全人類發展史的觀念。而現代的人不敢承認也不敢相信我們歷史觀是那麼的悠久。只不過,有正式記載的是從黃帝軒轅氏開始。學者們把黃帝軒轅氏建立的這個中國,稱之為炎黃子孫、華夏民族,所以我們現在講起中國華夏民族,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人素來注重歷史,歷史是文化的中心、軀幹、總匯。

      現在為了時間問題,長話短說,中國最近六七十年來不大注重歷史了。我們以前讀書非常重視歷史跟地理,一個國家的民族若不知道自己的歷史地理,是個大笑話;一定先要瞭解自己的歷史地理,再推而廣之,瞭解世界上每個國家的歷史地理,這是一個國家民族意識的中心。我們現在很可憐,歷史文化幾乎斷層了。

堯舜禹的公天下

      後來我們的歷史不從黃帝講起,而從唐堯開始,到虞舜再到大禹,這三代在歷史上是有名的所謂公天下。勉強拿現在做比方,就是真正的民主自由。這三代的皇帝都活了百歲左右,管理這個國家民族,都有幾十年的經歷,最後年齡大了,四個字「遜位讓國」,自己退位,並不把國家交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唐堯的兒子丹朱,歷史稱「丹朱不肖」,「不肖」不是不孝哦,這個肖字是什麼意思啊?我們照相叫做肖像,這個像不是自己,而是像自己,所以就叫肖像。堯之子不肖,唐堯認為兒子不像自己,道德學問都比不上,所以不傳位給他,而傳給了舜。大舜當了皇帝,也不把位子傳給自己的子孫,而傳給大禹。

      中國的帝王中,對於中華民族最有特出貢獻的就是大禹。在堯舜階段,中國這個土地大水瀰漫,尤其在中原一帶,潼關以下,河南、山東等各地都泡在水裏,所謂洪水滔天,黃河、長江及全國都有水患。大禹的父親沒有把洪水治好而犯下死罪,後來大禹在九年間把全國的水利治好了,奠定了中華民族千古大業,以農業立國的基礎,我們才有今天。這是大禹的功勞。可是你們想想看,黃河、長江以及全國多少江河,九年當中是怎麼治好的?現在我們的水利專家、科學家,花幾十年也搞不清楚。這真是個神話,也是個了不起的奇跡,可是神話的內涵往往是個大科學的問題。

      大禹功勞太大了,所以大舜年老後,就把皇帝的位子交給大禹;舜最後死在湖南與廣西之間的九嶷山。在中國文化史上,堯舜禹三代推位讓國的公天下,就是王道政治的大榜樣。後世講到上古帝王制度以及封建的觀念,都是模糊錯誤的認識。所以孟子有一句話要記得,「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這三代國家政治領導人,都是以最高的道德教化人民,包括了三個要點:「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謂「作之君」,是國家的領袖;「作之親」,是老百姓的父母;「作之師」,是所有老百姓的老師。

      大禹非常辛苦,花九年把水利治好了,最後平定天下,在浙江紹興會稽山召集全國的諸侯開了一個大會;他最後也死在浙江。幾年前我在國家會計學院講課,就說你們學會計的要知道,會計是什麼人創始的?中國人現在只曉得作賬用的會計以及統計是西方來的,有專門學會計師、統計師的;我說你們要曉得真正的會計是中國人開始的,是大禹到浙江紹興號召全國開了會計會議,把當時的中國劃分成九州,為以農業立國的水利、農田兩大重點奠定基礎,你們研究了歷史地理就會瞭解。所以我對他們說,會計學是中國最古的時候就有了,大家聽了很轟動。

夏朝開始的家天下

      堯舜禹三代以後不同了,不再是公天下,而是史稱「家天下」的開始。因為大禹死後,這個王朝就傳給他兒子了,那也可以說不是大禹的本意哦。大禹的兒子叫啟,我們寫信給人家,「敬啟者」那個啟字。啟的出生又是一個神話故事,說大禹的妻子在懷孕時受到驚嚇疑慮,變成了石頭,等到外面天下水利定了,大禹把這個石頭打開,兒子就生出來了,因為兒子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所以叫做啟,據說很有賢德。這個神話大有問題,大家須要去研究上古史。大禹開創的朝代叫做夏朝,我們現在叫大夏文化;夏以後是商,也叫做殷,商湯革命建立了殷商的朝代,商朝合計起來有六百多年。

      殷商以後是周朝,周文王的兒子武王革命,建立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由此開始奠定了中國的文化。周朝八百年的政權是什麼?封建。我們現在講的封建不完全是周朝封建制度的內涵,中國人這一百多年搞錯了。周朝的封建,是「分封諸侯建國」,把全國土地封給八百諸侯分治,有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土地公有,建立井田制度,這等於是以周朝政府中央為主的聯邦制度。

      周朝的文化,籠統算起來是八百年。在周朝建立百年之後,有一度由封建體制變成共和政體,周厲王被逐,由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講到政治,全世界哪一種政治體制最好?我到現在九十多歲,研究政治、軍事,不敢下結論,沒有哪一個體制是絕對最好的,不過中國這個體制還是了不起。講歷史我先跟大家報告這個。

      周朝到了春秋戰國時就亂了,春秋亂了兩三百年,後來地方諸侯互相吞併,表面上雖然服從中央政府,中央周天子卻只能在那裏拱手觀望,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到了戰國後期剩下七個國家,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中間是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東邊是齊國,最後由秦始皇吞併六國作終。戰國的歷史也鬧了二百多年。我們這些歷史的資料很豐富,很鬧熱。


      我經常告訴青年人,你們想要瞭解國際政治,要曉得全世界多少國家,多少宗教,多少民族,就必須先要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政治、宗教、民族。你們不管有沒有出國留學,對自己歷史的研究,遠古、上古、中古等等的瞭解,都連一點影子也沒有。我在外國對自己中國的留學生講,你們要瞭解世界政治,趕快去讀春秋戰國。現在的世界政治就是春秋戰國的放大形勢,在我看來幾乎是一模一樣。在歐美留學拿到博士、碩士學位回來,就想把某個國家文化體制用到中國,就想治國平天下,懂個什麼?這叫「隔靴搔癢」,「藥不對症」,可以說影子都沒有,所以不讀歷史是不行的。

      秦朝以後才有漢,魏晉南北朝、隋,然後才有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兩千多年。我們自己的歷史記載幾乎沒有遺漏,這是第一點。因為時間關係,我只好濃縮的講。

觀今宜鑑古

      中國的歷史,比較詳細的記載是從周朝開始。《禮記》上告訴我們,我們這個民族文化很特別,從上古黃帝一直到周朝,史官的職位是帝王封的,但是封成史官以後,帝王不能干涉。所謂「左史紀言,右史紀事」等,在帝王旁邊的史官,左史紀言,皇帝及臣子們所說的建議語言,都要真實的記錄;右史紀事,帝王做了國家大事,或是親近女色,做了什麼事,都如實記下。中國古代史官的權力有這樣大,這種體制也是全世界獨有的。所以我們研究歷史,要「經史合參」。

      再說西方文化,羅馬興起時,正是我們漢朝鼎盛時期,那時哪裡有美國啊!就連德國、法國都還未成形。這個時候的印度,是阿育王之後的時期。我看這個歷史真有趣,太陽東邊出來,西邊下去,講到人類文化,以每一百年為單位,東方發生什麼現象,西方也發生什麼現象,很奇怪。我從小十二歲一個人在山上廟子裏讀書,不是讀《資治通鑑》,是讀《綱鑑易知錄》,一年兩個月當中已經讀了三遍,基礎打穩了,所以對歷史比較有興趣也比較注意,而歷史與文化是整體的。

      我們現在研究歷史,你們許多人在大學裏也讀歷史,你問要看哪一個教授寫的,我不加意見。有些人看中國經濟史、中國教育史、中國文學史……我就笑了,看這些書等於鑽牛角尖,沒有全盤瞭解。因為這是一般讀書人在讀了歷史以後,站在某個立場觀點寫的。真要寫的話,我剛剛給你們講的那些話,內容很多,已經有一百個博士論文的題目,又可著書變成學者了。

      我們的歷史,單講正史,留下來的有二十五史,每一代的歷史都有詳細的記載。如果加上這一百年,成了二十六史了。滿清三百年的歷史,到現在還沒有真正寫成啊。譬如你們現在研究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我當年在台灣,有些文官武將在我家裏聽課,我住的地方一到晚上,門口兩邊都站滿了憲兵。我鼓勵他們讀《資治通鑑》,但是司馬光《資治通鑑》只寫到唐末五代為止,因他是宋朝人,他本朝的人都還活著,沒有辦法寫。另有一部《續資治通鑑》,是清朝畢沅(號秋帆)作的,他是太倉人,乾隆時狀元,學問非常好,曾做過河南巡撫、湖廣總督,他邀請一班大學者,歷時二十年,編了《續資治通鑑》,從宋朝以後繼續寫下來,很有見解。

      為什麼這一些大官都要注重歷史?不注重歷史你就不懂政治,不懂經濟,也不懂商業;這些學問經驗歷史上都有。有人問我,我們推翻滿清到現在是九十九年,再一年就一百年了,一百年以後你看中國的前途怎麼樣?我說要想瞭解現在這個時代,你去讀歷史,古書上說:「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想知道未來,要知道過去,不懂得歷史你怎麼曉得未來?更別談想懂人類社會文化是怎麼演變的。這是告訴大家歷史的大要。

治史要通才

      現在再回過來講,剛才講到我在台灣讓這些文武將領讀《資治通鑑》,就像現在你們一樣分組。因為這一班人都很熟了,是少將以上,還有三星上將、海陸空的總司令等等。後來我還開他們玩笑,我說你們上當了,研究《資治通鑑》幹什麼?他們說:「老師,你叫我們分組研究的,你怎麼又講這個話?」我說對呀,你曉得這書名是什麼?《資治通鑑》,司馬光寫這一部歷史,是教育皇帝的,怎麼樣做一個好皇帝,怎麼樣做個好領袖,「資治」,這個資料找來,幫你治國平天下。「通鑑」,古今歷史的重點給你拿出來。我說你們都有官職,讀了《資治通鑑》,如果碰到一個嫉才的帝王,就把你宰了。大家都笑了,老師你這個話怎麼講?我說因為你們想做皇帝啊!讀了《資治通鑑》嘛,懂得如何做領袖了嘛。司馬光當時編這個書,是因為史學家們,認為當今做領袖的沒有資格做領袖,換句話司馬光也認為宋朝的皇帝,趙家的天子沒有幾個真像樣的,要他們讀書,所以編了《資治通鑑》。司馬家專門管歷史的,有司馬遷、司馬光;司馬還有做皇帝的,晉朝的皇帝是司馬氏,這個裏頭也是歷史研究的一個要點。我現在都是長話短說,切斷再切斷,像豆腐乾一樣,一片一片切斷來講,因為時間來不及。

      研究中國歷史,不是光研究歷史而已哦!過去幾十年都在學西方的哲學,我們童年的時候,英美留學回來的學者說中國沒有哲學。我就笑,說我是鄉下人,喝中國水溝的水長大的,你們喝洋水的,把洋水帶回來,我也嘗到一點點。中國怎麼沒有哲學?中國的哲學在詩詞歌賦裏頭啊,不像歐美的哲學是專門的,所以中國講歷史是文哲不分,文學跟哲學分不開的。同時文史不分,你看每一個寫歷史的人都是大文豪,也都是詩詞歌賦非常好的人。史學家都是大文學家。還有呢?文政不分,司馬光是宋朝的宰相,歷代寫歷史的人都是翰林大學士,都是大官呀,所以文政不分,自己政治有經驗。還有文藝不分,除了詩詞歌賦以外,音樂、舞蹈,民間好的壞的風俗,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通才之學。所以學了歷史有這樣的偉大。

六經皆史

      我們今天縮短時間講兩千多年的歷史,歷史是什麼?剛才說到畢沅,他當時的幕賓(師爺)是章學誠這一班人。章學誠是乾隆時有名的進士,也就是當時的名士,學問很好。他講過一句名言,「六經皆史也」,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四書五經」都是歷史。譬如講歷史,你先要懂《易經》,不是要你懂八卦,那太難了,你要先看孔子研究《易經》的報告,叫《繫傳》。我曾講過,外面已有流通,你要仔細讀,他把宇宙社會的演變程式,很科學的告訴你了。還有像家庭及個人的一生、生命的旅程和價值,也都告訴你了。所以六經皆是歷史。

      大家都講儒家的代表是孔子,我們曉得,在孔子手裏,把中古到上古淵博的文化濃縮下來,以唐堯為標準。你看孔子嘴裏的話,隨時口稱堯舜,但是不大提大禹,只提了一兩次,「禹,吾無间然矣」,對於禹,他說我沒有話講,因為他對中國人功勞太大了,把洪水大患整治成了水利,奠定了幾千年農業立國的基礎。到我們今天住在廟港,弄個大學堂,這個都是爛泥巴的地方還蓋得起來,也是大禹的功勞。孔子說對於大禹我沒有話講,不敢批評。可是孔子卻只稱堯舜。他對於湯武革命也有意見,並沒有明說,大家看不出來。這就是歷史的眼,「史眼」。

孔子著春秋

      孔子一輩子真正的學問,不是《大學》《中庸》哦,《大學》是他的學生曾子著的,傳授孔門心法。《中庸》是他的孫子子思作的,子思是曾子的學生。孔子的講學對話紀錄是《论語》,是他的學生們編集的。那麼孔子有沒有真正的著作?有,《春秋》,還有《易經》的《繫傳》等十翼。孔子為什麼把他編著的歷史叫做《春秋》,不叫冬夏呢?我在書上也提到過,這是根據天文來的,每年春分與秋分這個階段,氣候溫和,不寒不冷,晝夜均長,所以春秋的意思就是平衡,秤一樣的公平,這是孔子著《春秋》的深義。

      《春秋》他是只寫綱要哦,沒有寫內容,等於是左史紀事,沒有紀言;中間的歷史內容是他的學生傳承編輯的。《春秋》有三傳,《左傳》《公羊傳》《穀粱傳》,把內涵加進去補充說明,三家各有不同觀點。《春秋》的目的是講什麼呢?這是大問題了,我們時間來不及一路講下去。孔子的一生學問好,著了《春秋》以後,他認為別人不一定瞭解他的歷史哲學觀,因此講了兩句話,「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他說將來後世的人如要罵我,是因為我著了《春秋》;真正懂我的人,知道我講中國文化精神在哪裏的,也是因為《春秋》,所以說《春秋》有微言大義。有沒有人罵孔子?有。像我們小的時候讀書,有些古板的老師不准我們讀《春秋》、《左傳》,也不准我們看《三國演義》,更不可以看《紅樓夢》、《水浒傳》。他們說《紅樓夢》是淫書,黃得不得了,看了就會學壞了;看《春秋》、《左傳》、《三國演義》,你將來會變奸臣了,喜歡用權術智謀。

      那麼《春秋》記載什麼呢?記載「唯時史觀」。魏承思老師有一天跟我討論,他說西方講唯物史觀。我說不對,那是十九世紀的東西,不談了,世界上的宇宙萬有不完全是唯物的。那麼唯心史觀對不對呢?也不對了。魏老師說那中國的歷史是什麼?我說是「唯時史觀」。你看我們的史書上,不把帝王當主體,他的紀年先講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以時間來推算的,這個時間怎麼編呢?一個花甲六十年。這唯時的學問很深,你們現在都不懂,暫時不談。

      《春秋》記載了周朝後期二百九十多年的歷史,當時中央天子雖沒有垮台,但諸侯之間互相吞併,道德淪喪,整個的社會國家都亂了,其间「弒君三十六」,臣子弒侯王的有三十六起;「亡國五十二」,周朝初期分封的八百諸侯,相互兼併,到春秋時期所剩無幾,到戰國後期更只剩下七個較為強大的國家。當時社會呈現這麼一個亂象,文化道德喪失到這種程度,《春秋》記錄的便是這樣的情況。

春秋的内涵

      孔子著的《春秋》,比較說來,是中國第一部創作的歷史綱要。其他記錄各諸侯國歷史的有《戰國策》、《國語》等,只是筆法不同。我再跟你們講件事,我們經常看到關公的畫像,右手拉著鬍子,左手拿著書在看。我說那個畫錯了,漢朝的書不是這樣成冊的,是一卷一卷捲起來的,那樣就沒法拿著看。中國人對關公那麼崇拜,不只是他的武功,而是他的學識,深通《春秋》,所以後人稱讚他忠義千秋,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全中國的人都崇拜關公,比岳飛不同,這是一句不相干的閒話順便講到的。

      但是後世的人有些搞不清楚了,我也常常問專門研究國學歷史的年輕同學們,《春秋》講什麼?後世一般學者講《春秋》是「尊王攘夷」的思想,認為尊王就是尊重王權,專門擁護帝王專政,攘夷就是排斥外來野蠻民族的文化。我說孔子一定不承認這種觀念。但是日本人採用《春秋》所謂尊王攘夷的精神,創造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局面。明治維新最特出的代表不是日本天皇,而是宰相伊藤博文,當然維新也不是伊藤博文一個人的成功,但是伊藤博文贏得了歷史的盛名。他推崇尊王攘夷的精神,日本因此興盛起來,把當時美國、英國的力量趕出日本。你們去研究就懂了。

      伊藤博文和李鴻章都是一代人物,伊藤博文對中國文化是有研究的,他有兩句名言,你們做生意的要懂,搞經濟、政治的更要懂。他說「計利應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講賺錢利益,不是為個人賺錢,要為天下人賺錢;他做到了,在日本史上流芳百世,不但在日本史上萬世留名,在全世界人類史上他也有名。他走的就是這個路線,這是中國文化精神給他的影響。這兩句話,你們諸位要記一記。

      還有一些人說《春秋》講三世,三世是根據《公羊傳》而來,所謂衰世,比衰世好的叫昇平,昇平最後到天下太平。但是天下永遠不會太平的。要熟讀《春秋》,內容很多,當然首先最好要瞭解《左傳》,兼通《公羊傳》、《穀粱傳》,再兼通《戰國策》、《國語》等則更好。

司馬遷著史記

      再來重要的是司馬遷寫的《史記》。你們要研究《資治通鑑》,經史合參的目的在哪裏?就是司馬遷的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天,是宇宙物理世界;人,是人道。所以讀歷史不是只讀故事,不是只知道興衰成敗,還要徹底懂得自然科學、哲學、宗教,通一切學問。「通古今之變」,你讀了歷史以後才知道過去、現在,知道未來的社會國家,知道自己的祖宗,知道自己的人生,知道以後你往哪個方向走,要「通古今之變」。司馬遷提出了孔子《春秋》的內涵,也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所以司馬遷平生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他寫《史記》的時候,也考察了各個地區的有關史料。不過我在這裏再加上一句話,一個人要想成就自己的學問,除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交一萬個朋友,當然最好是交好朋友,交到壞朋友就麻煩了。

      講到司馬遷寫《史記》,我給大家講重要的「眼睛」了,《史記》比起《春秋》又有不同,他自己創作了一個新的歷史體裁,他的精神在八書;不像《戰國策》、《國語》等史料,各有各的系統。《史記》以後才有班固父子作的《漢書》,後面的歷史都照《漢書》的體裁,慢慢衍變,之後有《後漢書》、《三國志》,魏晉南北朝等史書,接著是《唐書》,再有《末史》、《遼金元史》、《明史》,清史還沒有寫好,民國史更沒有人寫了,還差得遠呢。

讀歷史的眼睛

   《史記》用的是傳記體,他的體裁同別的都不同。他用傳記體裁,等於寫小說,所以我常常告訴年輕人,你要讀《史記》,想要懂司馬遷寫什麼,最好也讀《聊齋誌異》。你以為說鬼話就那麼無聊嗎?司馬遷常稱「太史公」,實際上是推崇他父親,因為從他父親以下,一家都管歷史的,同時也表達一個史官的歷史責任。蒲松齡寫《聊齋》,在每一篇異聞、鬼話之後,他也跟司馬遷一樣,他自稱異史氏。所以想把文章寫得好,想做個好的新聞記者,你非讀《聊齋》不可,要學會他寫故事的手法。他在重要的故事後面常有個評論,就是「異史氏曰」,和司馬遷寫《史記》「太史公曰」一樣,這是我們讀歷史應具的一隻眼睛。

      司馬遷寫《史記》用傳記體寫,我先講我的故事。我當年年輕,自己認為學問也不錯,抗戰初期那時二十幾歲,在四川成都中央軍校教課。這個時候我見到我的老師——袁(煥仙)先生。我一生的老師很多啊!唯有這位老師很特別。那個時候人家說我詩詞文章都好,又說我文武全才。他聽了就說南懷瑾是一條龍,我要把他給收了,這是後來人家告訴我的。
有一天我們兩個人談話,談到古今中外的學問,談到歷史,談到寫文章,他就很嚴厲的問我:「你讀過《伯夷列傳》沒有?」我說:「先生啊,我太熟了,十一二歲就背來了。」他說:「嘿!你會讀懂嗎?」我說:「是啊,都背來了。」他那個態度,把鬍子一抹,眼睛一瞥:「嗯!這樣啊!」樣子很難看。他這麼一講,我愣住了,我就說先生啊,我們那個時候不叫老師,叫先生。「先生啊,你講得對,也許我沒有讀懂。」他就說回家好好讀一百遍。我這時心裏真的有一點火了,但是還有懷疑,他怎麼這樣講呢?《伯夷列傳》我很清楚,我現在都還能背得出大半。回來我真的把《伯夷列傳》拿出來好好的用心再讀,反覆思惟,當天晚上明白了。我第二天去看他,我告訴他,先生,《伯夷列傳》我昨天回去讀了一百遍。他就哈哈笑了,說:「不要說了,我知道你明白。」你們讀書稱呼老師,這就是老師了,這是書院精神,讓你自己讀通了。這是讀書的眼睛,讀史的眼睛。

史記列傳的深意

      司馬遷寫《史記》,重點在列傳,第一篇寫《伯夷列傳》,你去看看。照一般寫傳記,寫一個人,譬如說你姓王或姓李,山東人,哪裏畢業,做了什麼事,講了什麼話,這是傳記。但是他寫《伯夷列傳》,沒有幾句話。武王那時是諸侯,他起來革命,要出兵打紂王,幾百個諸侯都跟著他,紂王是皇帝哦。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讀書人。這兩個老頭子,「叩馬而諫」,出兵的時候,把武王的馬拉住了,勸他不要出兵,只有幾句話,第一你父親文王剛剛死,還在喪服之中,用兵是不應該的。第二,你更不應該去打紂王,他至少是你的天子,你周朝也是他封的,你怎麼可以以臣子出來打君長呢?然後「左右欲兵之」,旁邊的人要殺這兩個老頭子,這時姜太公說話了,「此義人也」,你們不要動手,要尊重他們,這兩個是中國文化的讀書人的榜樣,請他們回去,好好照顧著。後來武王滅了紂王,建立了周朝,列傳中有一句,「義不食周粟」。等於說,你這樣做是「以暴易暴」,不過是一個新的暴君打垮一個舊的暴君而已,所以他們絕不吃周朝土地上生出的任何一顆米,兩人餓死在首陽山。這是司馬遷為他們所作傳記的重點,然後下面都是理論,理論什麼?對歷史的懷疑,人性的懷疑,宇宙的懷疑,因果的懷疑,你們回去多讀這篇《伯夷列傳》就知道。從古至今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為什麼天下的壞人都很得意啊?為什麼壞蛋造反都有理呢?強權為什麼勝於公理?這個因果報應在哪裏啊?這是司馬遷在這一篇的懷疑,也是對上下古今歷史打的問號。

      但是這一篇就告訴你,中國文化不贊成這些帝王,做帝王的幹什麼呢?所以你要去看書了。你看唐朝杜甫的詩,這是講到歷史的參考,這是看歷史的眼睛,杜甫寫那個唐太宗,得唐朝的天下,兩句名詩,「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你看多漂亮!換句話你唐朝的天下打來的,你消滅了各路英雄諸侯,最後是你拳頭大,當了皇帝,整個的國家就是打來的。毛澤東當然也懂這個,他是熟讀《資治通鑑》的,槍桿下面出政權。可是杜甫不是那麼講,不像毛大哥講得很白,杜甫講得很文雅,「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這是歷史的眼睛。

      還有唐人章碣的兩句詩說,「塵土十分歸舉子,乾坤大半屬偷兒」,「舉子」,就是考取舉人、進士啊這些人,讀書人一輩子很可憐,死了埋在泥土裏,換句話說,我們這一些讀書的知識分子,沒有什麼了不起,最後歸到爛泥巴而已,讀書有屁用啊。這個宇宙天下是都是用權力與手段騙來、偷來、搶來的。這兩句詩就把功名富貴,有錢財的,有權勢的,統統批評了。唐人的詩像這樣的有不少,這是歷史哲學的觀點。現在回到《史記》。

歷史不是「載之空言」

      司馬遷寫《史記》不同於《春秋》,《史記》有五種體裁,作皇帝的叫「本紀」;作宰相諸侯的,以及了不起的人如孔子,這些叫「世家」。古人說的世家子弟,就等於現在說的高幹子弟,就是這樣來的;其他普通一般的,就叫做「列傳」。還有「表」「書」等體裁。他寫《史記》這幾種體裁,大都用傳記體寫,不像《春秋》,他這是首創,在司馬遷以前沒有,司馬遷以後大家慢慢跟他學的。剛才講列傳第一篇,以伯夷叔齊代表一個高尚的人格道德,然後各種各樣的人都有,而且他很特別,《游俠列傳》、《刺客列傳》,什麼都寫了;乃至寫《貨殖列傳》,作生意的、盜墓發財後來稱王的,什麼都有,做偷兒、做妓女也可以發家的,他講得非常白,非常清楚,有這各種列傳。

      司馬遷引用孔子一句名言,是講寫作歷史的重點,「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者也」。他說寫歷史、寫文章,如果光講空洞理論,沒有用,他用傳記體來寫,等於寫小說一樣,把一個人一輩子的思想、行為、言語,寫得明明白白的,讓大家看得清楚,這是他寫歷史的眼睛。所以我們讀歷史,要經史合參,要學觀音菩薩千手千眼,每一隻手裏有一隻眼睛,每一隻眼裏有一隻手,要清清楚楚。

      你看他寫皇帝,劉邦是漢高祖本紀,寫項羽也是本紀,他認為項羽跟劉邦是一樣的,平等看待,只有他敢,也只有他做到。後世班固寫《漢書》就不敢了,改了項羽的,不叫本紀了。我再借幾分鐘時間,講個「歷史眼」給你們聽。你們讀《資治通鑑》,要有慧眼,要用特別的眼睛看,也可說是用法眼來看。

四首詩說項羽

      項羽也是了不起的人物,清末民初有個湖南才子易實甫,他有首詩說項羽:

      二十有才能逐鹿 八千无命欲從龍
      咸陽宫闕须臾火 天下侯王一手封


     「二十有才能逐鹿」,他二十歲時跟著叔父項梁起來打天下,五六年當中,打敗各路英雄,自認為已經統一中國,號稱西楚霸王。「八千無命欲從龍」,八千子弟都是安徽、江蘇、浙江一帶的人,古稱江東,後世叫江南。虞姬也是江浙人,項羽是江淮一帶的人,都是南方人。「咸陽宮闕須臾火」,結果打到咸陽,一把火把秦始皇的阿房宮燒了,把秦始皇從天下收集來的圖書也燒了。「天下侯王一手封」,厲害的是最後一句,不過二十六七歲,自稱西楚霸王,還分封各路諸侯為王,特別要注意,漢高祖劉邦的漢王也是項羽封的。所以說你要看懂司馬遷寫的歷史,他把劉邦、項羽都列為本紀,這是一件事實。

      班固後來寫《漢書》,就改了,項羽不是本紀,就跟陳勝、吳廣一樣了,這個問題就很大。剛才講到文哲不分,文史不分,文藝不分,為了這個問題,我再找出王曇(tan2)這三首詩,這個要朗誦的,朗誦不是故意學唱哦!我們以前從小讀書都是這樣長聲朗讀的。

      江东餘子老王郎 来抱琵琶哭大王
      如我文章遭鬼擊 嗟渠身手竟天亡
      谁删本紀翻遷史 誤讀兵書負项梁
      留部瓠蘆漢書在 英雄成败太淒涼


     「江東餘子老王郎」,王曇是浙江嘉興人,乾隆以後嘉興的一個才子,他文武兼修,自稱是項羽江東子弟的後代。「來抱琵琶哭大王」,他自己跟項羽來比,「如我文章遭鬼擊」,他一生不得意,有功名但是不得志,像被鬼打了一樣,他看不起這個社會。「嗟渠身手竟天亡」,這是感嘆項羽空有這樣好的本事,最後失敗時自嘆是天亡我也。那麼下面就講到歷史的轉變,「誰刪本紀翻遷史」,他就罵班固,說司馬遷的《史記》是《春秋》的精神,很公平的,你們後來寫歷史的,專門為皇帝一家的尊嚴而作,是不公平的。他又感嘆,「誤讀兵書負項梁」,歷史上說,項羽讀書不成而學劍,學劍又不成,自說要學萬人敵,讀了兵書,辜負了父兄之教訓。「留部瓠蘆漢書在」,班固後來寫的歷史啊,專捧漢朝劉邦,是錯誤的;《漢書》是照《史記》依樣畫瓠蘆,這個歷史靠不住。「英雄成敗太淒涼」,這是第一首。後面我不詳細講了,你們最好用朗誦的,才懂得文史哲學的精神。你們翻開另外兩首看看:

      黄土心香一掬塵 英雄兒女共沾巾
      生能白版為天子 死胜乌江一美人
      壁裹沙蟲親子弟 烹来功狗舊君臣
      戚姬脂粉虞姬血 一樣君恩不庇身


     「黄土心香一掬塵」,去拜奠項羽的廟子,手裏沒有香,抓一把泥土往案上一放當成香。「英雄兒女共沾巾」,講了項羽劉邦的英雄事蹟,也講到他們兩個與女人的情愛關係。劉邦最後愛的戚夫人,被大太太呂后砍斷手腳,薰聾耳朵,灌了啞藥,挖了眼睛,關在廁所中,不成樣子。項羽心愛的是虞姬,當項羽最後兵敗,八千子弟都死光了,他回頭看到虞姬,只有她一個人在他身邊。他說「虞兮虞兮奈若何」,你怎麼辦?現在只剩你我兩個了。虞姬聽完了以後,就把項羽的劍拿來自刎了。

      後來項羽一個人到烏江邊上,有個打魚的人要駕船送他過江,項羽不肯上船,他說八千子弟跟我出來都死光了,你若把我送回江東,我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他一個人上馬,回頭一看,有個漢王的年輕將領,名字叫馬童,騎馬追了過來。項羽說你不是馬童嗎?他認識的。馬童點點頭。項羽說我們一起作過戰的,老朋友了,聽說漢王講拿到我的頭就可封侯,這個頭就送給你吧。所以王曇下一首詩說「枉把頭顱送馬童」,是這個意思。沒有詳細講完,時間來不及,大概講講。讀歷史最好懂文學,歷史很多評註,你們現在讀了《史記》的漢紀,我先抽出王曇這幾首詩來點眼。

      這首請同學朗誦,也讓你們知道過去讀書是怎麼讀的。我也可以唸,我那個調比較費力,他這個比較通用,我們這裏的孩子們都會唸這個調子。(同學吟誦)

      秦人天下楚人弓 枉把頭顱赠馬童
      天意何曾袒劉季 大王失計戀江东
      早摧函谷稱西帝 何必鸿門殺沛公
      徒縱咸陽三月火 攘他婁敬說關中


      這是中國人讀書的朗誦,所以以前叫「讀」書,我們小的时候在書房裏,個人也好,同學一齊也好,到五六點快要放學了,大家都要朗誦的。老師坐在上面,看到下面的學生,嗯!唸得好,就放學了。所以一到黃昏的時候,就是「一陣烏鴉噪晚風,諸生齊放好喉嚨」,唸得越大聲越好。讀書最好是朗誦,讀歷史的古文,也要懂得朗誦,比如蘇東坡講讀歷史的時候,一邊唱一邊喝酒,唱到痛快或者痛苦之處,就喝上一大口。這也就是我們講的,讀歷史、讀兵書而流淚,替古人擔憂。

      今天我只為經史合參的國學研究班講了一點開場白,有很多要點想告訴大家,因為時間來不及了,講得很短,下次有機會我們再討論。

(牟炼整理)






(來源 網路)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説:真照無邊說似他

南老師説:真照無邊說似他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我們的妄念來來往往,生生滅滅。但是,你知道哇!那個「能」知道它生滅,「能」知道它煩惱的,他本身並不煩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