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究竟什麼是色、什麼是空呢?—「色空之義」/元音老人

究竟什麼是色、什麼是空呢?
                         ——「色空之義」




      我們雖然在講密宗大手印,但是我們不分宗派,禪、淨、密合在一塊講。其實大手印和禪宗是一鼻孔出氣,是直指心性,叫人當下成佛,不要大家走冤枉路的圓頓法門。但是講了幾次之後,大家對「色」和「空」還不十分理解。上次有人問我,這「空」是不是離開色之外的空?比如現在有房子,有這麼多男女老少相聚一堂,是不是離開房子、離開男女老少,沒有相了,才是「空」呢?不是的,他不理解色空之義啊!因此,我們有必要把色和空的義理弄懂,理解大手印宗旨,修行起來才比較順利,否則不免要走冤枉路。

那麼究竟什麼是色、什麼是空呢?

      我曾舉過秦跋陀禪師問生公法師的公案,今天不妨拈來再講一講。生公法師當時名震全國,享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盛譽。秦跋陀來看生公,問他:「大師,你年紀這麼大了還講經,講的什麼經啊?」生公說:「我講《般若經》」。我們知道《大般若經》六百卷,是專門講色與空的,它的縮本是《金剛經》,《金剛經》的縮本是《心經》。《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講色空之義。

      秦跋陀禪師問:「哦!那麼請問什麼叫色呢?」(色是什麼東西?)生公答:「眾微聚集叫色」。眾微就是《金剛經》裡佛問須菩提時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這個大世界都是微塵聚集而成的。現在我們看到的房子等也是微塵聚集的。為什麼呢?磚瓦、木料、鋼筋、水泥都是微塵。磚瓦不就是泥土嗎?用泥做成坯子,放到窯裡去燒製成。木頭呢?是大樹。大樹是什麼地方來的呢?大樹是樹種子從泥土裡面吸取養份,日光照曬,慢慢長大,聚起來的。都是合起來的,眾微相聚的。並不是「某某樣的東西」本身就有的,本來都沒有自體,都是「眾微聚集」的。

      秦跋陀禪師又問:「那麼,什麼叫空呢?」生公答:「眾微無自性叫空。」即微塵本身是沒有的,是別的東西合成的。現在科學家說,一切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合成的(比如水就是由氧、氫兩種元素合成的),化學元素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和電子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合成的。基本粒子也不「基本」,它是由更微細的東西合成的,一直分析到「波粒二像性」——既像波,又像粒子;既不是波,又不是粒子。其實佛經裡早就說過「鄰虛塵」——鄰近虛空的微塵。說到這裡大家可能這樣理解:沒有合成東西之前,什麼都沒有就是空,即「眾微聚集是色,眾微未聚是空」。其實佛教裡講的「空」並不是這個意思。生公不說「眾微聚集是色,眾微未聚是空」,他說得很好:「眾微無自性是空」。眾微也沒有本體——無自性。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不是「空無所有」的空。「空無所有」的空就是「斷滅空」啊。生公所說的「空」是自性空,就是我們的本性。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的本性顯現的。我們的本性就是佛性,就是一切色相的根本。

為什麼叫「佛性」,不叫「法性」,這裡邊有什麼區別呢?

      法性是諸法的根本。所有的事事物物,包括我們的思想,都叫法。在佛經裡,法所包括的範圍很廣、很廣。所有的東西、事事物物乃至我們的思想都是我們的靈明真性所產生的,都是我們的靈明真性所顯現的妙用。我們的靈明真性是諸法的根本,所以叫「法性」。

      佛性是成佛的根本。我們把妄想除光、無明斷盡,恢復本來面目,我們這個靈明真性的妙用就具足了。三身四智都具足了,那就是成佛了,不是另外有一個佛可成。我們的靈明真性是成佛的根本,所以叫「佛性」。佛性、法性都是指「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靈明真性。所以這個靈明真性是諸佛之本、萬法之源。

     「色」就是「空」,一切色都是我們的靈明真心所顯現的,一切色相就是我們的靈明真心,靈明真心就是一切色相。而不是離開一切色相來找空,那是空無所有的空,那就不對了。所以,生公說「眾微聚集是色,眾微無自性是空」而不說「眾微未聚是空」。

      這時,秦跋陀進一步問他:「眾微未聚時如何呢?」因為生公說眾微聚集是色,這是色嗎?他沒說到根本去。其實這色就是我們的自性,因為沒有自性是無能顯色的。生公說「眾微聚集是色」。那麼眾微未聚呢?還未聚集的時候是什麼東西呢?生公罔措——生公到這裡就答不出來了。可見,生公對色空之義未能究竟。其實這句話要答他也便當得很,問眾微未聚時如何?答他午夜日正紅!午夜就是夜裡的三更天。三更天的夜裡太陽正通紅地照著——午夜日正紅。還有另一種答法,比如《楞嚴經》裡就有現成的:「性色真空」。性色就是我們真心之色,是妙有真空,這個真空就不是頑空。「性色」,性有色嗎?恐怕說錯了吧?我們知道顯教說:我們這「妙有真心」——佛性,是絲毫的相都沒有的——無相。但是,密教講有微細之相,有精微之色。就像我們說「四空天」(無色界)一點色相都沒有也不對,精微之色還是有的。所以,密教和顯教講的稍微有點差別。但這色不是粗的,而是精細、微細、極微細之色。「性色真空」,為什麼真空呢?它盡虛空遍法界,到處都是。所以,虛空就是它,它就是虛空,不是兩回事。

      生公沒有真正理解色空義,但他說「眾微聚集叫色,眾微無自性叫空」,比我們所理解的「離開色相而空」更進一步了。他不說空無所有,他說眾微沒有自性,就像房子沒有自體,本身並沒有,是鋼筋、水泥、磚瓦和合成功的;沙發椅,本身也沒有,是由彈簧、木板、皮革等,配合成功的。任何事物本身都沒有本體,所以,無自性叫空,不是無相叫空。有人說空就不應該有相,有相就不是空。那是會錯意了,我們說的空,是「妙有真空」。就是說,一切色相都是我們自性所顯現,若沒有這個性(就是若沒有我們這個靈明真心),就不會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男女老少了;今天之所以有,就是這個靈明真心所顯現的。

      為什麼要講這個道理啊?目的是讓大家明白這個色相本來就是我們的真心。不要離開相去找真心,離相找真心,是找不到的。之所以說佛性妙用無邊,是因為它所顯的相是千差萬別、妙用無邊的。認識了這個真理之後,就不取相不著相,任它一切相現前而無礙,就易於見到真心,圓證佛果了。若不知道心在何處,修行就沒有著落處。比如你念佛,不知道佛號的落處,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求心外的佛,就是求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淨土的佛,而不曉得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佛不在別處,就在你心頭,不必到別處去求。所以,秦跋陀問生公色空義,生公的答法不對。

      秦跋陀禪師又進一步問生公:「除此《般若經》之外,您還講什麼經呢?」生公答:「還講《涅槃經》。」秦問:「請問涅槃之義是什麼呢?」公答:「涅者不生,槃者不滅。」秦問:「不生不滅是涅槃嗎?」公答:「是的!」秦曰:「這是佛的果上涅槃。什麼地方是因上的涅槃呢?」公答不出來,公問道:「涅槃還有二義嗎?」涅槃都是一樣的嘛,還有二義嗎?秦跋陀見生公不領會意思,就拿起如意問生公道:「你見麼?」公答:「見。」秦問:「你見什麼?」公答:「我見禪師手上拿著如意」。秦跋陀把如意「啪」地丟到地上,問:「你還見嗎?」公答:「見。」秦問:「見什麼?」公答:「見禪師手中如意墮地。」秦跋陀哈哈一笑:「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意即你的見解不出常流,如普通人一樣著在相上,跟著我手中的東西轉。(此時元音上師拿起一本書,問:這是什麼東西?眾答:書、佛經。師笑道:噢!著在上面了,哈哈!)嗯,把這東西摜在地下,還跟著境界轉。你不知道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為什麼名氣還這麼大啊?這真冤哉枉也!掉頭就走。

      生公的弟子很多,他們迷惑了:哎呀,這是什麼緣故啊?難道我師父講錯了?於是追上去問秦跋陀:「法師,法師,你怎麼解釋這色和空啊?」秦跋陀答曰:「你師父講的也不能說是錯的,只是他不會因中的色空義,只會果上的色空義。」弟子問:「如何是因中色空?」秦跋陀禪師說:「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一微空,一個微塵根本是空,沒有自體,就是無自性。一個微塵空,其他的微塵當然也是空的了。依次類推,眾微都空。眾微空故一微空——眾微都是空的,就是一切微塵都空,那麼一個微塵也是空的了。一微空故無眾微——連一個微塵都是空的,還有什麼眾微呢?眾微空故無一微——既然眾微都空,還能找得到一個微塵嗎?他所講的「眾微空,一微空;一微空,眾微空」是說一切事物統統不可得。

      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真心的妙用,所以要明白這個色空之義,我們能真正明白了,就在境界上見性,不須離開境界見性。如指樹問:這是什麼?說是樹,著在上面了;說不是樹,又違背、離境了。這到底是什麼呀?換句話講:「難瞞和尚」,一句話二面不著而顯示這不能瞞的靈知就脫卸掉了。禪宗用的是脫卸法,不被彼色境捆住。他問你,就是看你是著有還是著空。你兩面都不著,一句話就脫卸了。但又不能說「我不是空,也不是有」,那還是說道理,還是不行。須說一句字面上不著空有,而暗含空有的妙語,方合道妙。要證到這種境界,須時時刻刻觀照,明白一切相都是自性所顯現,不著相,也不離相。這即是宗下所謂的「不即不離」,明乎此,方能妙用圓融。世間法也不離事理,所謂事因理成——依空理做成功事;理因事顯——事成功了,才把理顯出來。無理不能成事,無事不能顯理,故謂理事圓融。

      理是什麼東西呢?舉一個例子:科學家設計一個東西,要把它造出來,就要先列出公式,算好資料,這公式、資料就是理。依照公式、資料去施工,就把這個東西做成了。比如我們造房子,造幾層,要什麼式樣,先畫出圖紙,再算出需要多少鋼筋、多少水泥、多少材料等。然後,工人照這個圖紙去施工,房子就造成功了。造得好,就證明這個圖紙是對的,就是這個理正確;造得不好,就是這個圖紙錯了,理不正確。所以,事因理成,理因事顯。

      理事不可分,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時時在境界上鍛煉自己,磨練我們的真心。所以要明白色空之義,千萬不要把空解釋為空無所有的空。這空是妙有真空,就是我們的妙心、真心。真心在什麼地方?就在事相上,不離事相,但是著在事相上也不對,著在事相上就是執著事,那也錯了。我們禪宗有兩句話,「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大珠和尚講:青青翠竹若是法身,那麼人吃筍子就是吃法身了!竹子是筍子長成的,我們把筍子拿來炒著吃,豈不是把法身吃掉了麼?所以說著在法身、著在事相上都不對。離開事相呢?離開事相落空了也錯。所以,要不即不離,要透過事相見性,事事不住著。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著在上面,妙用真心時時現前。生者,就是顯現,即你的妙有真心就現前了。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無住,要磨練這個無住真心。

      我們修法,不管是修淨土宗,還是禪宗、密宗都要這樣做功夫。比如說我們念佛,要不要修觀呢?觀是什麼?觀就是禪觀,就是修定啊!你念佛名號,要心念耳聞,靜靜地傾聽念佛聲,才能攝心入定,這叫念佛觀。念佛不是唱山歌,更不可一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邊跟別人講話,那不行!必須修「念佛觀」,觀就是修禪啊!禪有很多種,有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還有外道禪。所謂凡夫禪、小乘禪者,就是心有異計。什麼叫異計?就是心有差別。誤認心和法不是一個路子,空和色不是一個東西,著在相上求色身健康,或是以為心法不是色法,色法不是心法,以偏空之理修禪等等,都是異計。外道禪呢?也是心帶異計,它不是落空——偏於斷滅,即是著有——著在「陽神、神我」上。以上都不是真正的禪道。我們修禪須先明正因,擺正知見,爾後擇一與自己根性相契的正法來修習,才不致步入歧途。

                                 ——元音老人 著《恒河大手印》之第四講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萬法既不從緣生,亦不非緣生

南老師說:萬法既不從緣生,亦不非緣生 南公懷瑾上師 講述 第四十二章 龜跡能卜空有迷 《宗鏡錄》第四十四卷,從這裡開始,講到生滅與不生滅的道理。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