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說:人性的真相

談人性的真相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二○○八年十一月一日,中歐商學院蘇州校友會)


第一堂

      人類文化的心性問題
      人性是善是惡
      中外各家的觀點
      知行的問題
      王陽明四句教
      四句教的矛盾

第二堂

      佛家的說法
      禪宗六祖
      兩首偈子




第一堂

      潘昱兵致詞:諸位來賓大家好,大家都知道,請南老師上課很不容易,現在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南老師來給我們上課。

      南師:諸位先生好,剛才潘先生講得太謙虛了,我是一個沒有用的老頭子,我習慣性的有句話先向諸位交代,我對自己的一生,覺得一無是處,一無所長,只是外面有一點虛名。像潘先生剛才講的,很難得能與諸位碰面,因為我老了,很少到外面去。

人類文化的心性問題

      現在我們長話短說,我每次演講或講課時,都覺得自己是被人家考試,現在諸位考官也是來考我的,尤其諸位這一次出的這個題目非常大呢!總而言之,「人性的問題」這個題目,我看了很稀奇,諸位怎麼有這麼一個大題目?簡單的說人性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活著為什麼?生來死去,究竟怎麼生來?怎麼死去?最近我常常答覆青年朋友問到的人性問題,我先講一個笑話,笑話也是真理,不完全是笑話。人家問我,我就說人生是「莫名其妙的生來,無可奈何的活著,不知所以然的死掉」三個階段,所以人是非常可憐的。這三句話雖然是個笑話,也就是諸位給我出的這個題目「人性的問題」,所以我看了這個題目,突然就答應了,好啊!我來講。因為觸動我的感想了,想不到在這個地方、這個時代,還有人提出這個問題,現代幾乎很少人關心「人性的問題」了。

      人類的文化,不管中西方,主要的中心,就是一個心性問題,這個題目講起來,不是短短的兩個鐘頭可以講完的,如果做學術研究的話,要好幾年,因為它包括了世界上一切的宗教、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太多太多了,都是一個人性問題。追尋人性問題,過去研究哲學的屬於本體論,由於西洋哲學的影響,中國哲學把自己的文化也定名為本體論。哲學的本體論就是科學的本體論,也是宗教的本體論。這個生命究竟是怎麼來的?這個世界上怎麼有這個人?人是怎麼生出來的?中国人有句老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人的思想、心理情緒都不同,就像每個人的面貌總有些不同之處一樣。中國人這兩句話,就是人性問題,非常奇妙。

      人性開始是怎麼來的?再上推到人性和一切生物乃至萬物之性,是不是同一個體?在哲學裏頭就追問這一個問題:宇宙萬有的生命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人類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人怎麼來的?是唯物還是唯心的?這是人性問題,哲學問題的本體論。

      研究了人性的本體論,知道了以後才講人生,人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生命的價值是什麼?生命的作用是什麼?就與這個人性問題有關了。我好多年沒有看到有人真提出這個問題。現在的學校、社會,寫文章的也很少寫這一方面。不是沒有,只有少數人默默的在研究。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尤其我們在中國,大家拚命的向錢看,想賺錢,想發財,對於人性的問題,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現在諸位公然提出這個問題,我們長話短說,先了解一下。

人性是善是惡

      我們不講本體,先講現象,這個人性生來究竟是善還是惡的?以世界上一切宗教來說,我們講到宗教,這個問題要注意哦!現在全世界存在的宗教還有好幾百個,不過一般流行的只有幾個。中國有儒釋道三大教,中國自己本土的文化是儒家,後來稱它為儒教。道家、佛家,在宗教是道教、佛教。我們倒數回去一百年前,這儒釋道三教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加上後來傳入的基督教,當然也包括了天主教,現在世界上基督教的門派也很多,很複雜。儒釋道三教加上基督教,還有回教,差不多就是現在中國和世界上公認的五大教。

      這裏順便講一句,人家說基督教、天主教是西方文化,我說沒有錯,它代表了西方文化的其中一面。可是你注意,這五大教的聖人都是東方人,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都是東方人,耶穌也是東方人,阿拉伯的穆罕默德也是東方人,沒有一個西方人,不過宗教卻在西方流行了。一切宗教都認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的,研究基督教、天主教的人不要忘記,要多看看《舊約全書》,你們有些信天主教、基督教的拿到聖經,多半是抽中間的講,沒有從《創世紀》開始。宇宙是怎麼創始的?天主教、基督教乃至其它的宗教,都認為有一個主宰創造了人類和世界。這是個大問題,深入講下去會牽涉到宗教哲學的比較宗教學,現在我只講到這裏為止。

      我們再回過來看中國的宗教及文化教育。我們中國文化講人性,《三字經》有四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六歲就開始背了。「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來是善良的,「性相近」,自性本來都是相近的,每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但是社會上看到人性善良的不多,因為「習相遠」,習慣、習俗的影響使大家的差距越來越遠。

      我插進來講一個故事。我有個替國家做事的朋友,他武功很高,我們都說他是武林高手。他前幾天告訴我,有一次他帶了很多錢,在路上遭到六個土匪打劫。他說錢你們拿去,不要傷人,可是對方卻非殺了他不可,他只好動手抵抗。他跟這些土匪打到腸子都拉出來了,最後是跳進水裏保住一命。他逃出來躺在岸上,實在動不了,自己用衣服把腸子包住,看到路人經過,就拜託人家幫他打個電話;結果大家「望望然而去」,只遠遠的看一眼,都不敢靠近。他跟我講起當時的情形,很感嘆的說:「老師啊!我深深體會到人性的問題。」我說你也不要那麼悲觀,這些路人不肯過來是現代人的習氣,大家膽子小,搞不清楚你是好人壞人,也怕萬一你死了會惹上麻煩,這是普遍的現象。我們常常看到街上出事情,兩人打架,沒有人站出來勸的。現在更嚴重,大家害怕顧忌的事情很多。因為講到「性相近,習相遠」,順便講這麼一個故事,這就是人性。

中外各家的觀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主要認為人性是善的。那為什麼人性又有壞的一面呢?是因為後天的習慣造成,父母、家庭、社會的教育等等,把善良的人性染污了。

      而跟孟子同時的荀子,認為人性天生就是壞的。譬如雙胞胎嬰兒,肚子餓了先搶著要吃,不管自己的手足,這是貪欲,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他說人性本來就是惡的。

      還有一個人叫告子,也跟孟子同時,《孟子》上提到過他。我相信現在的教育不會接觸這些古書。其實這些古書流行了幾千年,是普通的課本,我們從小不但要讀,要背,還要會默寫。告子認為人性不善也不惡,人性一開始沒有善惡的問題,是後來的人用自己的觀念建立一個邏輯,分別出善惡,這又是一派。這些問題研究起來都很大。

      另外一家呢?就是墨家。我們剛才提到,唐宋以後代表中國文化的三家是儒釋道,而在春秋戰國時代,代表中國文化的三家是儒道墨,儒家以孔孟做代表,道家以老莊做代表,還有一個墨家,以墨子(墨翟)為代表。在諸子百家裏,墨家是很重要的,墨子認為人性像一張白紙一樣,人生下來以後,由父母、家庭、一切後天教育為它染上顏色。善與惡,等於白與黑,是染了兩個不同的顏色。

      關於人性問題,中國有這四五家說法,這四五家代表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我們的文化教育,自古以來一直在追尋這個答案。所以我們過去的政治、法律、教育、社會,通通圍繞著人性問題打轉,轉得很鬧熱。中國文化幾千年,內容之豐富,多得不得了。你們諸位這一班人真是了不起,提這個題目,我看了眼睛一亮,很高興,答應了才開始後悔。這麼短的時間要討論這麼大的問題,太難了。

      那麼天主教、基督教也是講這個問題,認為人性本來是善的。在座不知道有沒有穆斯林?回教也在講這個問題。上帝造萬有,人性本來都是善良的,人類自己把它搞壞了。這個人性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中國文化討論了幾千年,西方文化也同樣注意這個問題。

      到了現代這一百年,我常常說我們近代人類的文化,尤其中國文化,受四個東西影響: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克思的《資本論》,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學,還有凱恩斯消費刺激生產的經濟理論。這四個理論轉變人類世界的風氣,擾亂了社會,而不管西方的教育也好,東方的教育也好,都沒有真正去追尋這個人性的问題。大家看到西方文化,看到美國、歐洲,物质文明的繁華,工商業的發達,因而眼花撩亂,忘記了根本。現在有人提出人性的問題,這是個大問題。第一段我先大概報告這些原則,關於這個問題,內容實在太多了,必須要懂得宗教、哲學、科學、政治、法律,一切一切都包含在內了。

      我們回過來再研究剛才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是不是真的本善呢?不知道。這裏還有一個邏輯問題,這個「性」是講什麼性?現在大家口語詞也很多,什麼科學性、發展性、自由性、民主性,各種各樣,這是性質的性,譬如說這支筆的性質是用來寫字,不是指本體的性。中國文化裏頭的性是本性,是人性的真相。

      我們要怎麼樣認識自己?實在非常困難,我看諸位給我出的題目,人怎麼認識自己,除了本題以外,還有那麼多副題耶!這個考題很難答覆的。而且這些問題提得很文學化,人究竟向哪裏去?人向家裏去,沒有什麼了不起(眾笑)。但是嚴格的講,人的生命有沒有前生後世?人生的目標要作一個什麼樣的人?發財好還是做官好,或是做一個沒沒無聞的普通人就好?大概是問這些問題。

      還有,你們提的掌握人性的方向,就是我剛才提的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目的。現在我也九十多歲了,抗戰時我二十幾歲,有人請我去四川大學講演。當年大學的程度和現在不同,那時高明得多了。我從年輕就很狂妄,你要我講演我就來了,不問講什麼題目的,到場才忽然想起來,問說你們要我講什麼?有一位學生就提出來要我講「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我一聽,上台就講了,我說好啊!這題目提得好。什麼叫目的?譬如今天諸位要我來吹牛,我要來講演,這是一個目的;你們要來聽講演,這也是個目的。世界上很多學問專講人生的目的,有人說人生以享受為目的,有說人生是以追求功名富貴為目的。譬如當年孫中山先生提過「人生以服務為目的」,非常偉大,他這個思想一直影響到現在,國共兩黨都還在用。但是,我說這不是目的吧!請問我和在座的大家,我們從媽媽肚子裏光著身子生出來,會說我是來幹什麼的嗎?沒有這個事吧?我說你這個題目出的很有意思,但不能演讲,不能讨論。要我說约話,這題目本身就是答案。人生以什麼為目的?人生以人生為目的。人生沒有理由的,哪裏找得出什麼目的啊!我現在講這個故事,就牽涉到你們這個題目。

知行的問題

      拉回來長話短說,剛才提到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我今天清楚明瞭的提出一位與我們本題有關的明朝大儒,王陽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陽明是他的號。這位很有學問的大儒是浙江餘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陽明學說」,影響非常深遠。他在明朝的歷史上,功業很大,也很了不起。他的學說影響到後來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維新,建立了這一百多年來的新日本,明治維新一開始採用的完全是陽明哲學,這在日本史及國際史上都很有名。

      明治維新採用了陽明哲學的什麼觀點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人的知識跟行為常常配合不起來,譬如剛才我提的故事,我那個朋友在路上被土匪打傷,沒有一個人幫忙,因此他深深感嘆人性是那麼不善良。是不是這樣?這個問題很嚴重。我想當時路人看到一定很同情他,也想幫忙,可是自己又想到:「會不會出事情?不曉得他是不是壞人?萬一我替他打了電話,等一下警察來了把我也抓去怎麼辦?」有這麼多的顧慮,就不敢了,這個善惡是非是這樣。知是知道,行卻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難的。

      講到知行的問題,在一百年前推動革命的孫中山,也有他的哲學理論,你們沒有看過,叫「孫文學說」,裏面提出「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兩個方面。譬如現在科學昌明,到今天我們都曉得電燈一按開關就行了,很容易,這是行易,但是電的來歷、電的原理你不知道,「知難行易」,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提出「知易行難」,理論很容易知道,像大家坐在這裏討論人性問題,人性怎麼來的?人怎麼會投胎變成人?人死後有沒有靈魂?有沒有天堂或地獄?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未來有沒有一個生命?每個人心裏都有感覺,但是「行難」,永遠不知道。這是「知難行易,知易行難」。

      回轉來講陽明哲學,他在人生的教育作用上,提倡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大大影響了中国明朝后期和后來日本的明治维新。我为什么提到他呢?因為諸位問的問題,就是他所說的教育問題。王陽明的著作頗豐,最有名的一本書是《傳習錄》,講作人做事的學問,過去六七十年前在中國很流行,蔣介石先生在黃埔軍校也是講陽明學說,黃埔的同學每人身上都有一本《傅習錄》。我經常笑說,你們每人都有一本,但是大概沒有人好好翻過。

王陽明四句教

      王陽明當時講學也同現在人一樣,提出了人性的問題。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無善無惡性之體」,他認為人性這個「性之體」本來是無善無惡的,根據中國儒家的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樣。

      第二句話,「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是思想的作用,我們的思想、情緒有善的也有惡的,比如我們要吃一個東西,該吃不該吃,吃了以後有沒有好處?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惡的問題了。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人生下來天生有個知性的作用,這個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這個名詞是什麼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來的。孟子提出兩個東西,一個叫良知,一個叫良能,同本性沒有關係,他說譬如我們看到一個人掉進河裏,這個時候不管壞人也好,惡人也好,任何人都很著急,都想去救他,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現在岔過來,引用《孟子》來解釋王陽明的話,知善知惡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們現在普通人講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慮的。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我們在行為上一定要向好的方面去作人做事,「為善」的為是行為的為。「去惡」,壞的事情絕對不幹。「格物」是引用孔子的學生曾子作的《大學》裏的辭。這個問題就大了,《大學》裏講「致知在格物」,人能夠不受物質世界的影響,自心不跟外物轉,甚至轉變了外物的功能,這個叫格物。我對七十歲的人說「你好年輕」,大家就笑,其實我講的是真話,你們只有七十歲,太可貴了,我想回到七十是做不到了,所以我看你們都是年輕人。我們推翻滿清到現在只有九十七年,還差三年才一百年。九十七年以前,我們受的教育,這些書都要會背的。那個時候把自然科學翻譯叫「格致之學」,就是根據《大學》這個格物來的。「格致之學」就是自然科學,換句話說我們要利用科學,不要被科學麻醉了;我們要利用物質文明,不要被物質文明所蒙蔽。王陽明四句教中提到格物,在這個名辭上先做一個解說。

四句教的矛盾

      我們回過來看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惡性之體」,你們這個題目要講人性,人性本來無善無惡嗎?這個影響很大,尤其當年幹革命的時候,黃埔軍校或者各個大學,統統在講這個問題,我就講講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於宣傳自己。當年國家政府的領導人蔣介石先生,也是黃埔軍校校長,他對王學的研究很深。我正好擔任政治教官,講政治課就碰到這個問題了。那個時候我年紀很輕,二十幾歲,膽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說王陽明這四句教錯了。先解釋這個,「無善無惡性之體」,譬如這一張白紙,上頭沒有紅色,也沒有黑色,本體嘛!就是這一張紙。第二句話「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的這個思想意識哪裏來的?當然是由本體、本性的功能發起來的,就是「意之動」,一起來以後「有善有惡」,就分善惡了。這個本體功能無善無惡,一起來就分善惡;本體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惡,可見本體功能上本來具有善惡的種子。你王陽明講「無善無惡性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我說已經不對了。第三句話更不對了,「知善知惡是良知」,人性裏頭能夠知道哪個應該做、哪個不可以做的,叫做「知」。我們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氣要罵人,一邊想罵,一邊又想算了,不要罵了,不忍住的話會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難哦!「知善知惡是良知」,請問這一知和那個本體有沒有關係?當然有。這個知性是由本體功能來的,本來有個知,有個感覺,有個知覺嘛!知性就是知覺,這個知覺和「意」有什麼關係呢?是不是從本體來的?也從本體來,好!在哲學上,王陽明的說法犯了三元論,本體不只一個了。有一個無善無惡的本體,然後有一個有善有惡的意志,兩個了,再有一個知善知惡的良知,三個了,在哲學上叫三元論,不是一元論的本體了,那就成了問題。第四句話不批評了,「為善去惡是格物」,這一句是對的,不管西方的文化、中國傳統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和哲學,都是要人為善去惡,這個沒有錯。關於這四句教,我就這樣公開講了幾十年。

      明朝中期,歷史上寫王陽明歸越國。我們江蘇這裏是吳國,隔一條馬路過去,那一邊就是浙江越國了。王陽明回到浙江,全國很多學者都跟著過來。他晚年討論四句教,有個學生批評老師,另一個學生贊成,兩個人分成兩派辯論。王陽明聽到了就說,你們兩個都對,我講的也對,我這四句偈對很有智慧的人,一悟便知;若要教育智慧程度比較低的人,就必須走為善去惡這一條路線。這個辯論我們暫時不講。

      王陽明的四句教是根據什麼來的呢?我再給大家介紹。剛才講到中國古代這四五家的理論,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討論人性是善是惡,現在在座諸位又提出這個問題。所以我常常講,東西方文化都說人為萬物之靈,我說那是人類自己吹牛的,人類一點都不靈,這些人性的問題、生命意義的問題,不管東西方所有宗教、哲學,到現在還沒有解答出來,拿不出一個結論。人怎麼會生來的?一男一女在一起,精蟲卵臟相結合,一下就變出人來,而且變出來的人個個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到現在也沒有結論啊!人類現在可以上天了,可是最基本的生命與人生的道理還沒有得到結論,還沒有腳踏實地呢!講到王陽明哲學,先介紹到這裏,這個問題是講不完的,我們休息十分鐘再來。



第二堂

      剛才我們提到人性的問題,我很快的把它濃縮,講到了明朝王陽明這個階段。大家注意研究東西方文化,他開始影響中國的時代,正是十六世紀,西方文藝復興的階段,這裏頭問題就很多了。西方文化為什麼有文藝復興?為什麼中國沒有?有,就在王陽明這個階段,中國也在鬧革命,後來朝代轉換,明朝亡了,清朝入關,又是一個新的文化紀元,這個路線很有趣的。

      現在我們回過來講人性的問題。你們要研究的人性問題,康熙時代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性理大全》,大家很少注意。中國幾千年儒釋道三家的學問,康熙特別推崇儒家討論的人性問題。滿清入關後,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非常大,《性理大全》、《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都在這個時候完成,這也是中國的文藝復興耶!不過現在大家被工商業的發展、科學的文明迷住了,沒有回轉過來看。

      現在美國開始有兩個新興的科學剛剛起來,一個是生命科學,一個是認知科學,有許多國內外學者都到我們這裏來,討論這個問題。我對外國的學者講笑話,也是真話,我說你們要研究認知和生命科學的問題,這都在中國,你們先學會中文,慢慢來吧!可是我們自己也很可憐,古書上有那麼多寶貝,卻都不知道,變成我們自己的文化都沒有用處了。這也是順便提到的。

佛家的說法

      我們繼續剛才講的王陽明這個問題。用唐宋來做一個界限,其實唐宋以前一直都在追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剛才我們提到春秋戰國時,中國文化的中心是儒墨道三家,到唐宋以後演變成儒佛道三家,這三家的文化都在追尋這個東西。你們現在看到佛教有廟子,這是中國人搞的。我常常說釋迦牟尼佛是印度的孔子,他提倡不崇拜偶像,反對宗教;可是他的教化到了中國反而變成宗教了,這是另一個問題,很有意義。

      什麼是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以「明心見性」為宗旨。學佛的人为什么要剃光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要潜心追究这个生命以及人的本性的问题。这个学问走的路线,就是怎么样明心见性。什么叫明心呢?就是找出我们人的感觉、知觉、情绪、思想是怎么来的。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来看,认为是脑的问题,可是这个科学理论也快要走到尽头,走不下去了。现在研究脑的科学,正尝试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接轨,但还没有接上,所以这个问题很大。回到我们的本题,佛家提出了明心见性。道家提的是什么呢?修心炼性。儒家提的呢?存心养性。这都是心跟性的问题。

      你们诸位提了本性的问题,如何去知道生命的本性呢?这个知识要在哲学里头找。西方人现在兴起了认知科学,什么叫认知?过去研究哲学已经有这个概念,不叫认知,不过现在美国人提出来,我们新的翻译叫认知科学,其实是根据中国文化来的,大家就不知道了。我们晓得哲学里有唯心、有唯物,譬如马克斯的思想是唯物哲学。唯心、唯物以外,还有一个学问很大,在中国佛家叫唯识。佛家提到三个东西,心、意、识,这个心就是明心见性的心。心是什么东西?我们人怎么有思想、有情绪?这个生命有没有过去?有没有现在?有没有未来?美國現在很多非常流行的電影,都在研究生命輪迴的現象,比如東南亞的泰國、緬甸、馬來西亞這一帶發生過很多。孩子生下來,稍稍會講話,就說我不是你家裏的人,我過去是某一家的老頭子,現在投胎來的。奇怪得很,在亞熱帶地區特別多。美國有人派科學家跟蹤,把這孩子帶到他前生住的那一家去,老太太還在。這孩子說我是老頭子死了投胎,現在變成某家的小孩。老太太一開始不相信,後來他在老太太的耳朵邊上講了秘密話,老太太就哭了,知道是真的。叫他去拿東西,他也可以把前生的東西找出來。這些目前已經開始在研究。

禪宗六祖

      那麼中國文化講明心見性,心跟性怎麼去知道呢?刚才提到王陽明四句教裏的這個知,「知善知惡是良知」,人性有這麼一個知覺,而這個知覺又從哪裏來?現在西方的科學、醫學說是腦的問題,不過最近新的資料出來了,並不是腦。那麼這個知性究竟是什麼東西?人有沒有靈魂?有沒有前生後世?回到王陽明這四句教,這個在中國哲學,是屬於明心見性的問題。所以你不要看到廟子就拜拜燒香,那是宗教形式,在宗教背後,釋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的學問,追尋的都是人性的問題。

      心怎麼去明,性怎麼去見?中國禪宗文化裏有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你們大概都聽過。唐朝的時候,禪宗剛開始興盛發展,不談廟子裏和尚唸經吃素這些形式,我們談它的內容中心。禪宗的文化在中國叫「教外別傳」四個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學理以外,另闢了一條路子,直接明心見性,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換句話說,是印度文化跟中國文化的接軌,產生了新的東方文明,有這麼一個偉大的目標。

      禪宗在中國初唐,從唐太宗這個階段起,到中國最偉大的女皇帝武則天時代,開始興盛起來。小說歷史寫武則天怎麼怎麼壞,我常常說你不要把她看得那麼壞,這個做了皇帝的女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人。你去看武則天的墳墓,她的墓前沒有碑文的,一個空白的石頭擺在那裏。她的意思是,我的一生好與壞、是與非,給後人去研究吧!這是了不起的一個女性,你們女同學應該好好研究。

      禅宗都讲传承,传到了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后来禅宗又分南北兩派。北宗講漸悟,慢慢做功夫、做學問,一步一步達到明心見性,見到人性的本來。南宗講頓悟,立刻明心見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個人都可以是聖人、都可以得道,眾生平等的。

      當時廣東出了一個人,就是有名的禪宗六祖惠能禪師。他開始並不是出家人,父親曾在廣東做官,因為是清官,沒有路費可以回老家,後代就住在廣東新會,現在江門那個地方。他父親早逝,家裏很窮,只有跟母親相依為命。那個時候禪宗流行,有一天,他砍了柴到街上賣,聽到旅館裏有位先生在唸《金剛經》,這部經可以說是直接指引明心見性的路。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領悟。這句話是《金剛經》的中心,講人行為思想和心性的修養。惠能很好奇的問這個人,你讀的是什麼書啊?那個人說是佛經。惠能說:「我懂耶!」那個人說:「你這個砍柴的不認識字,也懂這個意思?」於是他建議惠能到湖北黃梅去跟五祖學習。從廣東到黃梅,現在開汽車很快,當年走路是很辛苦的。惠能說湖北那麼遠,我又窮又沒路費,怎麼去啊?再說還有一個母親在,我要謀生養母親,不能離開。這個先生很有意思,也沒有留下名字,他說我給你錢養母親,你去參禮五祖吧!

兩首偈子

      惠能到了黃梅,五祖對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你憑什麼作佛?惠能就講:「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他答說人雖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是一樣的。你去看《六祖壇經》,「獦獠」這兩個字很有意思。英國人統治了香港一百年,香港人叫外國人「鬼佬」,其實就是「獦獠」兩個字,指的是文化落後的野蠻人。聽了他的回答,五祖就讓他留下,但沒有讓他剃度。五祖讓他舂米,做苦工,消磨他的業障,這是五祖的教育方法。這樣過了一兩年,同學大家都在那裏追尋明心見性這個問題,他在旁邊當然也都聽到了。

      五祖年紀大了,想把這個心要傳下去,於是吩咐弟子們,每人寫個偈子報告;佛教的偈子類似中國文化裏的詩詞。詩詞要押韻、講平仄,佛教的偈子不押韻、不管平仄,但一樣有味道。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學問很好,修持、工夫也很高,他就寫了一個偈子,題在迴廊牆壁上: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我為什麼引用這個呢?你們諸位問到怎麼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緒、思想,尤其做老闆的,動不動發脾氣罵部下,動不動認為自己資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這個心理要趕快改掉,看看神秀師父這個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是智慧,此心要平靜,沒有雜念妄想,沒有情緒。但是人的思想情緒、感覺,隨時會發生,鬱悶、痛苦、煩惱、自卑、傲慢各種情緒,多得不得了,所以要隨時拿掉自己心裏的情緒思想、感覺,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養,無論做一個普通人,或者做一個領導人,都需要這個修養。「時時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鏡子,鏡子上的渣子要時時擦乾淨,「勿使惹塵埃」,永遠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剛睡醒一樣;每天早晨將醒未醒,那個有知性沒有情緒的剎那,保持那個心境,就是最高的修養,像鏡子一樣乾淨,不可以使情緒、心理感覺落到上面。你們諸位問修養問題,這個偈子是很好的答案。

      這位大師兄寫了這個偈子以後,全廟的和尚們講這個偈子真好,大家都在背誦,傳到正在做勞動舂米的六祖那裏,當時他還沒有出家。他問一個童子,你們唸什麼那麼鬧熱?他說你不知道,現在師父年紀大了,他要傳法下來,叫大家寫報告,這是大師兄寫的,師父讓大家照這樣修行。六祖說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識字。旁邊有位江州別駕,就替他在牆上題下這首偈子:

菩提本无樹 明鏡亦非台
本来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人與萬物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什麼東西都沒有,很空靈自在的,「何處惹塵埃」!這一下整個廟子轟動了,當時那裏也有好幾百人啊!等於是一個學院一樣。這個偈子傳到師父那裏,五祖走過來看到了,笑一笑不講話,拿鞋把牆上他的偈子擦掉了。

      我們提到六祖的偈子,回到剛才王陽明的「無善無惡性之體」,就是根據六祖這首偈子來的。六祖的故事很有趣,後來他被稱為禪門南宗六祖。現在到廣東南華寺,他當時的肉身還保存到現在。

      講到這個心性的本體,提到王陽明,再講到中國文化禪宗所標榜的明心見性。剛才提過儒家的存心養性,道家的修心煉性,都是人性的問題,可見人性問題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可是現在中國文化卻把這個東西丟掉了,這樣能和現在科學接軌嗎?中國要恢復這個文化,才可以跟西方新的科學文化接軌。西方新興的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就是在研究生命自性,究竟有沒有前生後世?生命以什麼為本?又從何而來?研究自性的問題,就否定了一切宗教,也否定了一切科學,自己有個本體,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心性問題。至於心性產生行為的善惡,這就講不完了,中國幾千年到現在,就是講人要怎麼把自己善惡的思想、感覺,煩惱的行為,心理的狀態,統統研究清楚。這也是中國文化教育最高的目的,很可惜現在被忽視了。今天因為時間很短,我只提這個問題告訴大家,希望你們回去能夠找這些書看,做這方面的研究,中國文化很有希望復興起來,謝謝。  




(整理:趙培珍)





(來源 網路)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懷師開示《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的重要性/古國治 先生

南懷瑾先生開示《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的重要性 古國治 先生 南懷瑾文教基金會最近發佈了懷師于2012年2月2日的開示,這段開示對學佛修行而言,非常重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