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說:正修行之路—禪密雙修(有關觀慧方面的指示)

正修行之路

      禪密雙修  有關觀慧方面的指示

            ——「隨息法」的真意

            ——「三際托空」與準提法圓滿次第的配合


南師懷瑾先生親自主持
從智法師記錄
時間:七十四年五月十九日晚間九時
地點:十方禪林十樓講堂




「隨息法」的真意


智怡師:自己出家十幾年來,仔細反省並沒有好好做到出家人的本份,來這裡以後,才體會到自己該走的路。去年寒假,自從修持準提法以後,覺得最大的感應是業力的現前。最近也是依準提法而修,因為過去主修隨息法,所以二者也就互相配合上了。

師  示:
      你這個方法是普通人所修的,你出家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智怡師:當時出家沒有為什麼。

師  示:
      沒有為什麼?!怪不得!出家總要為發願而來,不發正願而出家,卽是沒有目的,那是莫名其妙進土地堂。你現在要好好的發願,沒有願力學佛便沒有中心。你剛才報告念咒子修隨息,這是普通修法,還沒有入門呢!況且,修隨息法怎麼隨,知道嗎?你修隨息修了多久?你不要怕罵,來日無多,以後很少有機會跟你們談話,你隨息的經驗怎麼樣?

智怡師:嗯……。

師  示:
      你答不出,我代你講。你所謂的隨息,只是名稱而已,那是自己騙自己的話,打起坐來,在那裡聽聽呼吸,數也懶得數,在身體痛苦的感受上轉來轉去,不叫隨息,你知道嗎?!至於六妙門中的數息,有些人在那裡數來數去,其實只是算算數字而已,這就不懂數息的第一步該如何下手。我不是笑說大家在學會計嗎!你數一萬次又有什麼用呢?呼吸是生滅法,你聽過我講過沒有?

智怡師:聽過。

師  示:
      它一來一往,你數它幹嗎?!那麼,為什麼古德及祖師們教人以數息法?那是因為你內心不靜,稍稍把你的心收回來在數字上跟呼吸配合一體,然後心覺得靜了下來,便不要再數了,就跟著隨。但是,隨息不是隨呼吸。現在問你們,一呼一吸叫做什麼?

(部份同學答:一念)

師  示:
      對!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氣,毛孔也出氣;吸進來叫做「吸」。一呼一吸之間的那個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麼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狀態中。譬如你們觀想一個人的睡眠,尤其嬰兒,當真正睡著了的一剎那間是沒有呼吸的,那才是睡著,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氣,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腦子裏微細的妄念又動了。有妄念的時候,呼吸就動,真沒有妄念的時候,那一陣子叫做「息」。聽懂了沒有!教你隨息,不是教你隨氣呀!一般人的隨息,都跟著呼吸生滅心跑,這怎麼修得好,當然這不只你一個人,你們全體都是如此。

      隨息卽隨那呼吸生滅之後的那個不呼不吸的靜念,跟隨著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後來道家融會了這個法門,名詞一變,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兩個配合為一,休止在那裡,這個時候把念頭硬是強制停住了,呼吸也強制停住了,這個叫做隨息。你現在公然講一邊念咒,一邊隨息,旣然隨息就不會念咒子,念了咒子就不會隨息,念動氣就動,念不動氣也不動,你懂了嗎?你自己矛盾也不知道,不用般若觀照,沒有智慧,怎麼能修得上路呢?!一天到晚給業病所擾,你身體本來蠻好,一念之間給業病纏著,妄想特別多,東一下,西一下,說是聰明伶俐,其實聰明伶俐不好就是業,這個知道吧!

智怡師:知道。   




「三際托空」與準提法圓滿次第的配合


師  示:什麼叫做菩提?

(有答:明心見性。)

師  示
      什麼叫做明心見性?心要怎麼明?性要怎麼見?

大明沙彌:不起妄念。

師  示
      不起妄念叫明心見性嗎?!那麼睡著了,一個妄念都不起,那是明心見性囉?!死了的人,也不打妄想,那也是明心見性嗎??!

宗誠師:不明而明,不見而見。

師  示
      你講的比唱的還好聽!什麼叫做不明而明,不見而見?!你現在什麼都沒有看見。(師又大笑說:)你的後腦有個什麼東西,你不回頭看得見嗎?如果看得見,那就像。你看見了沒有?!不見而見,你看到了是那個見?

宗誠師:……。

師  示
      你答不出,我代你答吧!你不是聽過「楞嚴經」嗎?「楞嚴經」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你怎麼背不出來!你們全體都是一樣喔,不要光看著他!我怎麼背出來,你們怎麼背不出來。

      出家的目的,依教理來講是求證菩提。這一次寒假到現在,我教你們轉來修準提法,你們曉得我的用心嗎?為什麼帶領你們修準提法,走上密教的路線,為什麼?都給你們講過的,你們答出來看,我當時是怎麼講的?

(全體默然)

師  示
      因為你們功德不圓滿,功德資糧、智慧資糧都很欠缺。什麼叫做資糧?簡單的說就是基本的資本、糧食,福德、智慧資糧不夠就不能證得菩提,不能明心見性。為什麼要明心見性?為了要了生脫死,這是最起碼的,不要說為了成佛得道;道,不是神通,不是用,道是根本的體,「但得本莫愁末」。那麼如果福德神通都來了,通究竟從那來的?曉得不曉得?

(同學齊答:通從定發。)

師  示
      什麼是定呢?

余靜如:不掉舉,也不昏沉。

師  示
      對,旣不散亂也不昏沉,這叫做定。

      凡夫眾生不在散亂中,卽在昏沉中,不睡覺就亂想,不亂想就睡覺,離不了這兩樣事,一輩子、一千萬億年都如此。假使不散亂又不妄想,又非睡眠、昏沉,這就叫做定境,清明在躬,這是基本的修行,不管修密、修禪都需如此。

      為什麼教你們修準提法,乃是你們的福德、智慧資糧不夠,所以要你們好好祈求,求感應,求他力加庇自力的懇切修持,但有多少人得了感應呢?

(同學齊答:有)

師  示
      你們自己反省反省有沒有感應呢!每個人都有,不要以為菩薩站在你的前面放光,才叫做感應,那就變成妖怪,也是魔境,千萬不要執著他。其實,你們都得了感應,是不是這樣?不要騙菩薩,不要騙我,不要騙你自己。你想想看,絕對有不同的感應,是嗎?

      那麼,有些人搞得身體不好,不是菩薩不感應你,為什麼不能感應到你,這是什麼原因啊?!對此佛經有個譬喻,曉不曉得?佛說好比太陽照萬物,太陽沒有分別,好的、壞的,光明一概照到,有些東西為什麼不能給陽光照到呢?是太陽之過嗎?是人為的自我造作,自己把它擋住了,對不對?!好比蓋棟房子、戴頂帽子,就把陽光給遮起來,並不是太陽不照你。所以自己要好好的反省,佛這個比方好得很,拿下雨來比喻也是一樣。因此,從寒假到現在,告訴你們這條正修行之路,有個總名稱,叫做什麼,還記得嗎?

修定師:禪密雙修。

師  示
      對!你們趕快按照這個路線,不要變動了。你們平常主修準提法,要想了脫生死,得定慧等持,走上菩提大道,第一步要做到三際托空,有沒有做到?!我在那裡講過三際托空?!還等於劃了一條很簡單的線,劃得很清楚,是在哪一本書上?

謝錦烊:「禪海蠡測」。

師  示
      你怎麼可以用猜的呢!你看過,有嗎?「禪海蠡測」只提到一點,主要的還在於「禪與道概論」。但今晚的主題問你們怎樣是「三際托空」?前念已滅,什麼是前念已滅?我講話是不是念頭?你們聽話的也是不是念頭?

(部份同學答:是!)

師  示:這些念頭要不要你去空它?

(全體同學齊答:不要。)

師  示
      為什麼?

大慧師:自性本空。

師  示
      後念未生,後念要你去生它嗎?後念怎麼生啊?!怎麼樣是未生?

大慧師:本來無生。

師  示
      我們剛講個後念,它已經變成現在了,現在呢!當體卽空,現在亦無生,所以菩薩要入無生法忍才能證菩提。但要隨時能切斷三際,就是當體卽空嗎?剛才我問新出家的大明師,你說當體卽空是放下。那麼,放下的那一念,是有?還是沒有?那個算前念?抑是後念?還是算當前一念?

大明沙彌:是當下一念。

師  示
      這一念是體還是用呢?

大慧師:卽體卽用。

師  示
      答得蠻好耶!你要能夠隨時把握「三際托空」這一念。妄念來,不要你去它,所以「圓覺經」說:「知幻卽離,不作方便」。不要用方法,也不要觀   字或念準提咒什麼的。「離幻卽覺,亦無漸次」。當下這一念、這個境界,永遠保任如此,有一百天多就差不多了。這是正止、正定、正觀的一個入門方便。止觀同時,三際托空,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當處一念;但是,當處也沒有一念,也沒有把握它,如果把握它會留在什麼樣的境界上呢?「楞嚴經」講到:「內守幽閒,猶是法塵分別影事」。大明啊!你把握住當前一念,對不對?

大明沙彌:不對。

師  示
      不對在那裡?問題何在?

大明沙彌:……。

師  示
      問題在那個「守」字上啊!「內守幽閒」,你在把握它啊!假使我不是守,也不把握它,三際托空,對了沒有?不守是怎麼樣?你們修過了嗎?當然沒有修過,你們且試試看吧!

      本師釋迦文佛告訴我們不要「內守幽閒」,抓到身體內部來,守著一個境界,所以你們要認清楚三際托空的正止觀。因此,我所傳承的準提法,為什麼到最後進入圓滿次第,又走入到這個境界來?準提法當然是個大止觀,先修生起次第,然後把一切字輪收攝觀成明點,明點再化為虛空,最後,虛空卽我,我卽虛空,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可得。你們不是修我的法嗎?後面注意了沒有,一天到晚修法,圓滿次第統統沒有研究,所以都不圓滿,一天到晚都在貪、瞋、痴、慢中,在見思惑中,不能三際托空,不能截斷眾流,不能截斷業識狂流,這個佛經怎麼比方啊?

大慧師:如「香象渡河,截斷眾流」。

師  示
      兩邊的流水都給切斷了,「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這是誰的話?

(同學齊答:懶殘禪師。)

師  示
      下面呢?!「我不厭,你也不能斷」。你要香象渡河截斷眾流,能不能在四威儀──行、住、坐、臥中做到這樣呢?!你們是修禪的,那是糾纏不清的「纒」,妄念糾纒不清,情業糾纒不清,感受、覺受的業力都糾纏不清,不能切斷眾流,當下了結。

      修行必需做到如「香象渡河」,那才是大乘的精神,才能體會到永嘉大師禪宗集的:「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幾句話。這四句話,也包括了小乘、大乘,包括凡夫,包括成佛之道都在內,希望你們好好珍惜這個法緣。再說,「三際托空」你們照做了沒有?切不切得斷?用方法去切,已經不是了,那也是一個妄念,不用方法也不是,那又是一種昏沉,怎麼體會啊!

大慧師:本自現前。

師  示
      這個口氣好大喔!(大慧師笑笑),你不要自己笑自己,直下承當,要信心不疑。但是,這個理要把它轉成事,硬是要在這個境界中,你們聽懂得的,趕緊從此修去,再配合準提法,禪密双修,才得成就。

      對於準提法圓滿次第,你們都沒有研究,光是聽聽而已。從寒假到現在,你們覺得準提法修得有點好處,這是觀音法門音聲海中,在生起次第的初步階段中流轉。圓滿次第你們留意了嗎?!聽了我半年來那麼多次的講述,沒有一個留意,所以沒有般若,沒有智慧,現在懂了吧!我想你們當中,不應有人如聾若盲,根本不懂才是,真懂了就有希望,戒定慧都在其中,如此晝夜二六時(二十四小時)中,四大威儀日用間,都在這個境界裏,那才叫做修持。那麼,你性戒不要守,威儀戒自然清淨,性戒自然明淨,一切都從三際來,所以三際又是三德。涅槃三德,那三德啊?!

大慧師:法身、般若、解脫。

師  示
      法身、般若、解脫,要注意喔!這才是正修行之路,其他什麼功夫啊、境界啊,各種法門、百千萬億法門都是方便,都是加行。所以有一位同學遇到外面人問,你們為什麼不修加行?加行是什麼?都搞不懂,你們不慚愧嗎?!西藏密宗的加行,我也教過你們。而且我有一次講心經其中提到的四句「未生善法當令生,未盡惡業今使盡,十方三世佛加護,迅速發起菩提心」,卽是加行法的簡法。什麼叫做加行?簡單的說就是加工。自性本來是佛,在未成佛以前,一切的修行都可以叫做加行。有相的加行,更是頭上安頭,沒有證得菩提以前,一切都是加行,這是大乘的道理。那麼,一切大小乘的功夫道理,都有四加行,那四加行呢?

(同學齊答:暖、頂、忍、世第一。)

師  示
      這也已跟你們講過。小乘有小乘的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這同四禪八定都有配合的。所以,真正的大乘要領──「三際托空」。知道了沒有?!這不是想像的喔!用心也不對,不用心也不對,「三際托空」不是死的喔!不是坐在那邊不敢做事,那不叫做「三際托空」,正是有,你守著一個有,你才不敢動,假使真空了,有什麼不敢動的呢?動也空,懂吧!雖然如此,動也空,但主要在你不動,不動金剛,那麼如此久而久之定久了,六通具足、三德圓滿,才有希望。就那麼的簡單,這才接近於禪宗,但還不是完全禪的參究,知道嗎?





《十方》杂志第三卷第九期——孟夏小参报告节要之一





-1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説:真照無邊說似他

南老師説:真照無邊說似他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我們的妄念來來往往,生生滅滅。但是,你知道哇!那個「能」知道它生滅,「能」知道它煩惱的,他本身並不煩 ...


查看